青铜器学界的泰斗曾本之在一个黄昏突然收到了20年前跳楼自尽的同事郝嘉写给他的一封神秘的甲骨文信,勾起了楚学院两段至今没有答案的无头公案。真相以细节的方式在时间的磨洗中慢慢浮出水面,直指一件春秋战国时代的
青铜重器—曾侯乙尊盘。
“蟠”是盘曲状、色如蚯蚓的多足小虫,“虺(huǐ)”是毒蛇和有毒的小虫。《
管子》一书将它或它们与龙联系起来,说“上察于天,下极于地,蟠满九州”,这应该是“龙图腾”的起源之一。在《蟠虺》中,它是上世纪在
随州市楚墓出土的曾侯乙尊盘外雕饰的基本元素。
小说以楚文化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青铜重器曾侯乙尊盘真伪之谜的故事。被送到楚学院进行年检的曾侯乙尊盘被掉包了,成为权术的牺牲品,可惜可悲。郑雄选择了背叛,放弃了一个学者应有的良知,放下了对曾侯乙尊盘的关心,在错综复杂的局势下,谋划实现自己成为曾本之女婿、晋升楚学院院长的目的,可恨可憎。郝文章选择了承担,舍弃婚姻、爱情、前程,义无反顾顶着窃贼的罪名,深入江北监狱,破解曾侯乙尊盘的真伪之谜、铸造工艺之谜,可歌可泣。曾本之选择了承担,在困惑和迷茫、逃避和怯弱之后,毅然以老迈之身,以“不识时务”的担当,踏上了真正曾侯乙尊盘的漫漫寻找之路,可敬可叹。危难关口、责任面前,是逃避还是担当,是考量一个人是否有大胸襟、大境界的
试金石,唯有战胜自己,安放好良心,端正好身形,走好步子,才能折射出高尚的光辉。
人要有生的热度。内心冷漠的人,即使置身最繁华的街市,他的世界也是孤独的;即使拥有最显赫的权势,他的灵魂也是空洞的。作为人,在物质之上,总该有那么点纯粹的追求,人生才会有热度。这热度是理想的笃行,是曾本之认真地对待学问,一点点地积累,不偷懒,不投机,不取巧,在别人异样的目光中,坚定地沿着自己心中的理想道路前行;这热度是真理的坚守,是曾本之在痛苦的抉择之后,坚定不移地支持易品梅、万乙否定自己安身立命的学术观点,公开承认自己学术上的瑕,对持不同学术观点同行的爱护和支持;这热度是大德的践行,是曾本之和众学者内心坚定笃行的“
青铜重器只与君子相伴”的人生格言,是老三口始终坚信的青铜重器“非大德之人、非天助之力,不可为之”的人生信条;这热度是正义的反击,是马跃之冒着得罪老朋友的风险,以甲骨文书信提醒曾本之警惕郑雄、快做决定的真挚友谊,是黄州文物局漆局长竭尽全力保护青铜器,面对来头甚大、觊觎青铜器的熊达世的不卑不亢、机智幽默的应付,是郑雄竹篮打水一场空,终被天谴的悲戚下场。有热度的人生,才有生命的激情,才有感染他人的力量,才有高尚纯粹的灵魂。
刘醒龙新作《蟠虺》,呼唤了对真的坚守,对良心的忠诚,对欲望、利益的抵抗,对人自身的超越。这样的价值理念是需要与其对立的力量去压迫、毁坏、催逼和诱惑的,只有这样,才能彰显其坚韧、纯洁与稀缺。因此,刘醒龙为其价值的伸张安排了恰当的环境。考古、收藏、文物、盗墓、学术、权力、名誉……不管是学院、体制还是江湖,任何一个人面对这样的环境,想要捍卫道德的底线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小说笔调饱满有力,情节曲折生动,让读者在大起大落、大开大合、大雅大俗的叙述中,或沉静阅读,或沉思叩问,或击掌叹服,或惊醒警觉,或义愤填,或如坐针毡,自觉剥离内心的矫饰伪情,发现寻找最真实的自我,重拾文人的风骨气节,成为曾本之,成为马跃之,成为郝文章,成为这个社会最动人的诗意和浪漫。
刘醒龙,湖北
团风县人,1956年生于古城
黄州府。
中国作家协会小说委员会委员。1984年开始发表作品,代表作有中篇小说《
凤凰琴》、《秋风醉了》、《大树还小》、《
挑担茶叶上北京》等。出版有《寂寞歌唱》、《痛失》、《
圣天门口》等长篇小说十一部,长篇散文《
一滴水有多深》及散文集多部,中短篇小说集约二十种。曾获
第一届鲁迅文学奖、第二届中国小说学会长篇小说大奖、第一届中国当代文学学院奖长篇小说大奖等。2011年,长篇小说《
天行者》获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