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聚落结构中的空间概念》是王于2009年由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分为三部分,首先整理了空间概念和聚落调查的基础事项,其次进行了聚落空间组成的数理解析,最后利用开发的数理模型对聚落空间结构进行解析。
念在聚落的空间组成当中是通过住居的大小、住居的方向以及住居之间的距离表现出来的,并在此基础上并将表现聚落空间组成的各个数学的关系量进行并完成了数学模型化的开发过程。
王昀,博士,毕业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1995年于日本
东京大学大学院获硕士学位,论文题目为《聚落形态与空间概念》。1999年以《从传统的聚落空间中读解空间概念的研究》于日本东京大学获博士学位。2001年归国执教于北京大学,并于2002年创立方体空间工作室。现为方体空间工作室主持建筑师,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
在欧洲的空间认识概念的发展历史中,空间的均质性和无限性的概念是产生于
中世纪末,并在
文艺复兴后得以发展起来的近代空间认识的概念。它们是由
伽利略·伽利雷和
艾萨克·牛顿所确立的空间认识的概念,其核心内容是指空间的任何部分都具有相同的性质。“空间各处都是相同的、均质的,所以凭借我们的感觉,我们无法感知到空间的各个部分,并且无法识别出空间的各个部分。因此,为了能够认识空间,便需要建立一个可以测定的空间坐标系,而这个空间坐标系便是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牛顿的相对空间坐标系。”…由于在空间中导入了这个坐标系,所以“空间便具有了有限性和相对性,空间的内部便出现了中心和边缘这样的空间上的质的差异。于是在空间内部便出现了中心和边缘这种非均质性”。所以,我们在考察聚落空间的时候,总是能够感知到空间,这是因为聚落是被限定了的空间领域,而我们在对聚落空间进行分析时,坐标系无时不在。换言之,考察聚落的空间组成,实际上就是解明在有限空间中空间的质的差异的问题,所以自然在那里就存在有“中心”和“周边”的问题了。
我们生活在一个具有中心的世界里,并且能够感觉到中心的存在。比如,世界的人口是以一个地点为中心(城市或聚落)集中地进行分布着的,并且城市的发展也与这个中心密切相关。图1—1—1至图1—1—3表示的是
伦敦的城市发展过程。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城市人口的增加是从城市的中心开始,并呈同心圆状向外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