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曼·马内阿(Norman Manea,1936年7月19日-),
罗马尼亚籍犹太作家,出生于罗马尼亚布克维纳省。1941年10月,他被纳粹遣送至
乌克兰的犹太人集中营,二战末期回到罗马尼亚。1974年开始全力投身于写作,1986年离开罗马尼亚,流亡西欧和
美国。他的主要作品包括《黑信封》《
论小丑》《
流氓的归来》等,描绘了犹太人大屠杀、
共产主义国家日常生活和流亡生涯。他的作品已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马内阿曾获得美国
麦克阿瑟天才奖、美国犹太图书奖、美第奇外国小说奖等多个奖项。
人物经历
1936年7月19日,诺曼·马内阿出生于
罗马尼亚布克维纳省的一个犹太人家庭。
1941年10月,诺曼·马内阿和全家一起被纳粹遣送到
乌克兰的集中营。
1945年4月18日,马内阿和父母从乌克兰集中营被遣返回法尔提西尼。他拼命学习,一直保持了最优等生和共产主义青少年积极分子的地位。
1954年,马内阿因拒绝成为劳动青年联合会执行委员会候选人而被军事法庭审判。
1966年开始就在罗马尼亚先锋文学杂志Povestea Vorbii上发表作品,该杂志在出版了六期后就被当局取缔。
1974年开始,马内阿开始全力从事写作,从那时起到1986年流亡,马内阿在
罗马尼亚写了十本书,并遭遇越来越严重的政治审查,甚至有好友亲口告诉马内阿,自己和国家安全部门签了“合同”,每周要汇报马内阿的情况,起草安全局所说的“情报记录”。。
1980年,罗马尼亚官方的御用文人科尔内留·瓦基姆·帝舵在《星期》杂志上发表了针对犹太人的
法西斯主义匿名社论,马内阿则很快在《家庭》杂志上做出回应,在访谈中痛斥帝舵。访谈后来引发为一场政治事件,先是安全局的人首次直接找上马内阿,在谈话中暗示他应当移民。随后
罗马尼亚官方组织舆论对马内阿进行多方抨击,匆匆捏造出诸多自相矛盾的罪名。
1981年,马内阿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十月,八点钟》,但第一篇书评直到1982年2月才出现在罗马尼亚最重要的文学杂志《罗马尼亚文学》上。
1986年,马内阿出被迫离开罗马尼亚,在
林东部地区盘桓一年。
1988年,马内阿在柏林申请美国签证,从此在美国定居,教书写作。
2006年10月30日,《
流氓的归来》获颁
法国美第奇外国小说奖。
主要作品
创作特点
主题
马内阿是一个沉迷于书写自我的人,个人经历在作品中反复出现,几乎让人担心这是创作力衰竭,但从《
黑信封》到《巢》,可以模糊看见他的写作主题渐渐发生了转变:流亡之前,他被体制的牢笼所困;流亡之后,他被自由的虚空所困。
诺曼·马内阿从
罗马尼亚的斯大林体制与罗马尼亚
法西斯主义体制中找出一个暗藏的契合点――民族主义,马内阿在文本中不断穿插地回眸自己经历的往事,仿佛依然置身于这两种体制中,即使在叙说斯大林体制下恐怖生活的长篇小说《黑信封》里,这种穿插也留下间接的痕迹,这是因为作为一个1936年出生的罗马尼亚犹太人的宿命。安东尼斯库政权配合纳粹的“最终解决”计划的法西斯暴行――马内阿五岁那年遭遇的阴影,成为梦魇终身挥之不去。
诺曼·马内阿作为有着纳粹集中营经历的
罗马尼亚犹太人,但在他的写作中,看不到多少劫后余生的血泪艰辛,也没有过多关于控诉
法西斯主义的着墨,相反,他念念不忘的是在隔离生涯中感受到的“犹太人区的大染疾”。他绝不是什么“大屠杀作家”,并很自觉地把大屠杀记忆和集中营经历排除出写作范围。他更抵触的是犹太人的拒绝同化,拒绝跟土生土长的罗马尼亚民族融合在一起。在马内阿笔下,“同化”是一种事实:
欧洲的犹太人已经和欧洲人相处了这么久,为什么要决绝地抛弃他们呢?被人指着后脊梁骂没良心的叛国者,有必要吗?在马内阿的价值视野里,来自
以色列的诱惑给欧洲犹太人背上了一座道德的十字架,考验着这些寄人篱下的人的责任感。正是由于拒绝从本民族特殊的历史经历中获得任意否弃当下的道德资本,诺曼·马内阿才淡化大屠杀记忆,并在1958年决定留在了国内,他开始写作,他给自己筑造了一个“语言的蜗牛壳”,坚持生活在
罗马尼亚语的环境中。除了父母,他的亲朋好友们都走了,以色列是他们的归宿,在那里享受着马内阿眼里的“大染疾”。然而,1986年,也就是小说《
黑信封》历经坎坷获得出版的那一年,马内阿终于也选择了出国,逃离国内险恶的政治环境。关于这第二次抉择,《
流氓的归来》中有大量的思想斗争描写;关于他那“在家的流亡状态”的结束,马内阿似乎还为这个国家没能留住他那忠诚的外族儿子而抱憾。在长期痛苦的对立之后,在做出去国离乡的艰难决定之后,马内阿仍然奉行“接受现实”的人生准则。他并不认为就应该去致力于否定、颠覆那些难以忍受的东西。1997年马内阿回国(自嘲为“流氓的归来”),在写下的十一天见闻里,继续描写这个被西方集团册立为已获“自由”的国家的凄凉衰败。
诺曼·马内阿的长篇小说《
黑信封》从最初就是一部出版过程颇为艰难的书,充满迷乱、隐喻和梦呓的叙事,讲述了一个与世界格格不入的“精神病人”在黑暗社会中的探险,描绘出一幅震撼人心的1980年代
罗马尼亚知识分子画卷。《
流氓的归来》是诺曼·马内阿获得评论界普遍喝彩的文学回忆录,也是他最重要的一部作品。马内阿以自己两次被迫离开罗马尼亚,又两次回归为主线,转换于时间与空间、生活与文学、梦想与现实、过去与现在之间,叙述了一个时代的驱逐和流放、挣扎与迷茫。
风格
诺曼·马内阿在作品中始终强调自己的犹太人同一性。他的批判力和道德良知,并未在历史中煎熬,而是在现实中煎熬,他要不断抗拒被现实社会中的恐怖和谎言所同化。马内阿和
汉娜·阿伦特等许多
极权主义主义的批判者一样,在追究这种极权体制下的罪责的时候,不主张体制下谁都是有罪的,因为那样也就等于谁都无罪。和许多流亡知识分子一样,马内阿在异国他乡依然用母语写作,母语是他连接祖国的桥梁,那片土地还有他的亲人。他渴望一个充满真实和良知的祖国,离别是痛苦的,是最不得已的选择。
马内阿这种,前半生经历过纳粹集中营、大屠杀、极权主义统治和流亡,他伤痕累累的走来,无论去到哪里都显得无所适从。在流亡的另一个国度中,他失去了自己的语言,丧失了自己的读者,陌生的一切都要从头开始,但是过去依然如影随形。这些失语的、断裂的、碎片化的故事就构成了他所有小说的基调。就如同他的小说《巢》中写到的几代移民,他们有的用书籍建构了自己的新家;有的永远找不到家,从此消失,或被谋杀;有的依然在路上,不断地尝试,调整自己的心态,渴望与新的环境融合。不同的命运,不同的象征,正是作者本人马内阿真实与隐喻互相指涉的写照。这是一份写给流亡者的悼书:有人类以来,流亡就是最悲惨的命运。在小说《巢穴》中充分体现了马内阿的一些写作特色。一是采用了时空倒置的叙事手法。二是故事情节多枝节、多层面充分展开。这一特色持续地体现在他的多部作品中。追求复杂,喜爱错综,这兴许跟他当年上大学时的理工科学历有某些关系。三是他对一些文学名著作了直接援引和间接影射。
获奖记录
人物评价
无论他的举止和公民观点多么值得尊敬和赞美,诺曼 ·马内阿的本质仍然是一位艺术家,一位天才的作家——
奥克塔维奥·帕斯马内阿是那些能够在全是
荒漠中成长出来的伟大作家中的一员。在他壮丽的写作中,他叙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驱逐和流放,那里所有的人都懂得无望是什么,正如
摩西知道自己永远不会达到许诺的领地那样。——
克劳迪奥·马格利斯描写
极权主义的文学作品形式多样,在痛苦的呐喊声中,我们听见了一个全新的声音——马内阿的声音——时而深沉,时而高亢,时而幽默,时而悲凉。—— 《
洛杉矶时报》
“我不知道如今在西方,有哪位作家比诺曼·马内阿更值得翻译和了解了。”——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海因利希·伯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