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林杰《乞巧》曰:“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与
故宫西侧
南长街南端的“织女桥”遥遥相望。
清代,北京城里曾有“牛郎桥”和“
织女桥”。牛郎桥在皇城东“南池子”券门内的菖蒲河上,与故宫西侧南长街南端的“织女桥”遥遥相望。
菖蒲河是明清皇城中外
金水河的一段。河由西苑
金中都太液池遗址南端流出,折向东南,经过天安门前,往东汇入
玉河。既是西苑三海的出水道,也是紫禁城
筒子河向南穿过
太庙的出水道。“牛郎桥”原是一座石台木板桥,1913年打通南池子大街,把桥改造为
石拱桥,上世纪六十年代填平河沟时被拆;2002年恢复水面,今已重修。“织女桥”现只留有地名。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
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
中原地区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
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中国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
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后资料袋的内容,感受人们过节时的喜悦。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想象的空间,要引导学生结合全诗的理解,进一步体味诗中展示的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