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文笔塔
清同治年间创建的塔
惠州文笔塔是清同治年间创建的塔,英文名Wenbi Pagota of Huizhou。出土地点是惠州府城明代古城墙上的文笔,高20.29米,是惠城区三塔之一。创建于清同治年间。位于合江楼旁,西枝江东江汇流处。
惠城三塔
文笔塔是惠城区三塔之一。与西湖泗州塔和下角文星塔并列。
设计介绍
楼阁式八边形5层砖塔,建于清代文笔塔为楼阁式五层砖塔、正八边形,高20.29米、基座边长2.5米,塔内不能登临。塔身的8个壁面上,第二层开方形明窗作为点缀,第三层南、北两面辟有圭形门,四、五层则仅在南面辟门。塔刹的建筑颇有特色,由刹座、覆钵、宝盖、宝珠等层组成,比例协调、装饰性突出。塔身底层较高,达3.05米,以上各层次第减低,面积也层层缩小。
名字由来
合江楼旁筑塔以励志,起名“文笔塔”。花朝月夕,流年如飞,已有400年历史的文笔塔,上下曾长满荒草,如今已修整平复。据史书,取名“文笔塔”,寓意是希冀借此塔保佑当地读书人能够功成名就,青云直上。基于这种寓意,塔下的东城基还被称作为“青云路”。英文名 Wenbi Pagota of Huizhou
相关故事
在通往文笔塔的“青云路”上,惠州博物馆馆长袁学军说,街道两旁散见的一些“红砂岩”,有可能是合江楼毁坏之后的残留,如今都被当作寻常百姓家门前的阶石。文笔塔背后,原是惠州太守府东堂庭院,苏轼就是在那里品尝到荔枝名品“陈家紫”,并写下了两首《食荔枝》诗,其中之一就有广为传诵的“日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之句。
地理位置
合江楼旁,西枝江东江汇流处,有重修的东新桥,原桥是“四十舟为二十舫,铁锁石,随水涨落”的浮桥,是沟通惠州府、县两城的重要桥梁,为苏东坡居惠州时协助道士邓守安所筑,现在则变成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大桥。桥下的宋码头遗址,据说近年来共出土了各个朝代的钱币10万枚,直接影响到广州市古币市场的行情涨落。
历史由来
据说惠州入清后一直文运不兴,科举成绩大不如宋、明两朝,在咸丰同治年间甚至与进士无缘。为此,郡人集资在郡城之西(原址今步行街西出口北侧)兴建仓颉庙,郡城之东兴建文笔。仓颉庙面对挂榜山,在供奉仓颉仓颉的同时祈求“祥云挂榜”(在通讯落后的科举时代,朝廷放榜那天郡人会聚集在仓颉庙前,西望最高的那个山有否祥云出现;如有“祥云挂榜”,寓意本郡就有举子中进士,后来称那个山为挂榜山)。文笔建在郡城之再东和最高之处,将文笔下面的一条小巷冠名为“青云路”,祈求迎“东来紫气”,振兴文运,使读书人能沿着“青云路”青云直上。文笔塔建好不久,果然在光绪十六年和十八年郡人李绮青江逢辰连续高中进士
再近文笔塔经有关部门修缮后,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在修缮的文笔塔第二层,有几个左旋“卐”字图案花窗引起一些人的议论,甚至误解为二战时期德国的纳粹标志。实际上“卐”字和两个连体的“喜”字、倒写的“福”字和没有顶(第一点)的“富”字一样,都是《新华字典》没有收编,但又被中国百姓认同和使用的吉祥文字。
参考资料
惠州文笔塔.百度地图.2023-11-28
影像 | 惠州塔影俏倩.惠州市人民政府.2023-11-28
文笔塔遗梦.惠州机关党建网.2023-11-28
目录
概述
惠城三塔
设计介绍
名字由来
相关故事
地理位置
历史由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