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少泉
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张少泉,1937年10月25日出生于北京市,祖籍房山区周口店镇山口村。他在北京大学物理系和地球物理系接受教育,期间为1956年至1962年。毕业后,张少泉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和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担任研究员及研究生导师。他曾任北京市政府第三至第五届科技顾问,并参与了多个国家级、市级和中国地震局的研究项目,获得五项科技进步奖。张少泉发表了超过50篇学术论文并出版了5部专著。退休后,他致力于城市综合减灾、青少年和社区科普以及地震台站业务培训工作。
科研经历
张少泉的职业生涯主要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和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展开,他在这些机构中担任研究员和研究生导师。他的研究领域涵盖了地震联合定位、地壳深部探测、矿山安全生产监测等多个方面。在地震联合定位等参数测定研究中,张少泉首次引入了台站布局理论和质量评估方法。他还领导了一个课题组,在我国地壳深部探测和精细结构的数值计算中取得了开创性的成果,特别是在首都圈地下结构模拟计算方面。此外,张少泉还首次将地震和-地声监测和分析技术应用于矿山安全生产监测,对北京矿务局门头沟区矿的安全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教育与科普
张少泉不仅在科研领域有所建树,还在教学和科普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讲授《地球物理学概论》,面向非地球物理学专业的研究生。同时,他也曾在20个省市的地震局讲授《地震波分析与应用》,针对的是地震系统的工程技术员和台站监测工程师。张少泉积极参与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院组织的“科普西部行”活动,向西部12个省市的青少年、教师和国家公务员传播防灾减灾的知识。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发生的9.3级大地震引发了12·26印度洋地震,张少泉以此为主题,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和其他地方进行了50多场科普演讲。
主要成就
他参与了北京城市综合减灾规划的编制和修订工作,深入探讨了城市灾害形成链的特点以及城市减灾综合指标体系等问题。他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共获得了五项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
参考资料
张少泉.CCTV.2024-11-13
张少泉.中国科学院.2024-11-13
目录
概述
科研经历
教育与科普
主要成就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