犁鼻器(Vomeronasal organ VNO)是在
鼻腔前面的一对盲囊,开口于口腔顶壁的一种
化学感受器。通过研究,科学家认定感觉外激素的器官叫做犁鼻器,这是一个位于鼻中隔底部的
软骨结构。目前,人类外激素也已被科学界确认,只是,接受人体外激素的器官犁鼻器却已高度退化。只有在胎儿和新生儿中,还有明显的犁鼻器结构。
结构分析
在鼻腔前面的一对盲囊,开口于口腔顶壁,是一种 化学感受器。在
两栖纲开始出现,在有尾两栖类中,犁鼻器是鼻囊腹外侧的一个深沟,在
无足类和无尾类中则形成一个几乎完全与鼻囊分离的盲囊,但仍与
鼻腔连通,而在
爬行纲中,犁鼻器和鼻腔分离,形成两个独立的囊,直接开口在口腔。由于它通常位于犁骨的上方,因而称为犁鼻器?。爬行类的蜥蜴和蛇类的犁鼻器最发达。其内壁具嗅粘膜,通过
嗅神经与脑相连。由于犁鼻器不与外界相接相通,这就要靠舌的帮助。蛇的舌头有细长而
分叉的舌尖,总是在不停的吞吐,俗称“信子”。其活动频繁的舌尖是在搜集空气中的各种
物质。当舌尖缩回口腔时,即进入犁鼻器的两个囊内,将信息通过连接的神经传递给大脑产生嗅觉,从而判断其所处的环境条件。
两栖纲最先出现,
爬行纲发达(鳄和龟鳖类的犁鼻器退化),鸟类退化。哺乳类在胚胎期也有犁鼻器,至成体大多退化,但在单孔类、
有袋类、
食虫类、啮齿类、
兔形类及
有蹄动物的成体中仍存在。
人类
跟其他哺乳动物不同,人类的犁鼻器是高度退化的。在胎儿和新生儿中,很明显有犁鼻器结构。新生儿似乎也和其他哺乳动物的后代一样,能通过母亲
乳头散发的外激素寻找
乳房。但是随着婴儿的成长,犁鼻器逐渐退化。对564名成年人所做的解剖表明,70%的人不具有犁鼻器结构,剩下的30%的犁鼻器也是高度退化的。人类犁鼻器由两个很小的器官构成,位置在两个
鼻腔的深部,有些人的犁鼻器开口可用肉眼看见,但多数人要用放大镜才看得见。
费洛蒙
“
第六感”一直是人们争论的话题,有些人对“第六感”的存在深信不移,而有些人却认为是无稽之谈。此外,科学界还没有给“五大感觉”之外的“第六感”命名,有人根据这个感觉的特征提出是否可以把它叫做“类嗅觉”或者“情觉”———直接影响人们感情、情绪的感觉,国外叫法是“费洛蒙感觉”。
费洛蒙,是
啮齿动物和其他一些哺乳类动物所分泌发布的一系列化学信息的总称,其携带了和生物体性别和生殖相关的生物信号,以此来影响其他个体的行为。而犁鼻器就是专门用于探测费洛蒙的感知系统,是位于
鼻腔或者口腔上顶,由一对成双的结构组成(如图)。虽然在成人鼻腔内发现了类似于犁鼻器的组织,
佛罗里达州立
塔拉哈西大学的神经学家迈克尔梅雷迪思,仍然不遗余力的阐述定义其是退化组织。
“如果观察其解剖构造,你在人类组织内,找不到和其他哺乳动物犁鼻器感知
细胞很像的细胞。”他说,“你也找不到任何神经纤维和大脑相链接。”同时他用基因遗传证据,说明了人类的的犁鼻器是没有功能的。实际上,基因编码了其细胞表面的接受器,一种约束进入细胞的
物质并在细胞内产生电流反应的
分子结构。人类对应犁鼻器的基因是隐形而不作用的。但是另外一些令人费解的证据表明人类对费洛蒙有回应,这又如何解释呢?拉里卡茨,还有来自
北卡罗来纳州杜克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已经实验发现,老鼠的主嗅觉系统同样对费洛蒙有回应。如果人类也是如此,神秘的费洛蒙仍然可能不经由犁鼻器来影响我们的行为。
物质基础
科学家已经知道,性吸引力和择偶判断与人体外激素有关,人体外激素由皮肤制造并释放于周围的空间,通过人的犁鼻器感应,传入
下丘脑。人体外激素可以是欲望的火种,反之也可以是强力灭火器。两个人如果外激素相谐,进而传递彼此吸引的信息,成双
联会的几率自然比较大。这就是爱的“物质基础”。
动物犁鼻器
蜥蜴和蛇类的犁鼻器十分发达,以独立的鼻腭管开口在口腔顶部。犁鼻器的内壁覆有感觉上皮和嗅粘膜,并通过位于感觉上皮深层的犁鼻神经(
嗅神经的分支)与脑相连,具有传递嗅觉信号的功能。由于犁鼻器不与外界直接相通,因此它的这部分嗅觉作用主要靠舌的活动才得以完成。蜥蜴和蛇的舌尖经常从上唇正中的缝隙内频繁地伸出口外活动,旨在探知和搜集空气中的各种
化学气味物质,当舌尖缩回口腔时,即进入犁鼻器,将化学分子溶解于嗅粘膜上,产生嗅觉。
鳄类无犁鼻器,龟鳖类虽有犁鼻器,但只突入
鼻腔,并不像蜥蜴那样通入口腔。
犁鼻器决定老鼠性别行为差异
雌雄老鼠间行为差异并非由大脑结构不同造成,而主要受雌鼠鼻部器官“犁鼻器”影响。
哈佛大学的Catherine Dulac和同事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剔除了
雌性小鼠体内的TRPC2基因,该基因对小鼠犁鼻器(vomeronasal organ)感应生化
信息素起着关键作用,导致这些老鼠的“犁鼻器”发育不全。这一器官中含有能接收外激素的
感受器细胞,而外激素能引发陆生
脊椎动物的攻击性和性反应等与性别有关的特征行为。
变异雌鼠
雌鼠改变基因后行为有雄性化趋势。它们嗅寻、追逐其他雌鼠,扭动屁股,喜欢挤入雄鼠群,还发出雄鼠求爱时的尖叫。
不过,变异雌鼠行为并非完全“
男性化”。它们仍以
雌性方式与雄鼠
交配,而且与普通雄鼠不同,它们不攻击雄鼠。
一旦这些变异雌鼠产下幼崽,它们随即又变得像“不负责任”的雄鼠。普通雌鼠产崽后一般花80%的时间留在窝中照顾幼鼠,并拒绝与雄鼠亲热。但变异雌鼠在幼鼠出生约2天后就会离开巢穴,抛弃所有幼鼠,而且容易“另寻新欢”。
为了验证是否TRPC2的缺失导致了这种情况,研究人员将一群成年雌性
小鼠的犁鼻器全部移除。结果发现,同样的现象再次发生这些雌鼠像变异雌鼠一样,变得行为异常。
认识历史
1703年
荷兰医生Frederik Ruysch为一个脸部受伤的士兵治疗时发现这个器官。
1811年
丹麦解剖学家Ludwig Levin Jacobson第一次描述了它的解剖结构。几乎同时,
法国自然学者Georges Cuvier发表论文。(值得提出的是:Ludwig Levin Jacobso是
乔治·居维叶的学生)。
瑞士物理及解剖学家Albert von Kölliker于1877年在德国维尔茨堡发表了一篇专著《关于人类的Jacobson器官》,他是第一次提供关于Jacobson器官人类
胚胎和成年个体的
组织学证明的。
1950年推出Pheromon(费洛蒙)这个概念,一种令另一动物通过嗅觉系统达到特定响应的分泌物。
历史Geschichte
Im Jahre 1703 entdeckte Frederik Ruysch an einem verwundeten Soldaten bei der Versorgung seiner Gesichtsverletzung den Ductus vomeronasalis.Erstmals beschrieb der dänische Anatom Ludwig Levin Jacobson im Jahre 1811 diese anatomische Struktur.Georges Cuvier veröffentlichte ebenfalls fast zeitgleich eine Arbeit über dieses Organ.Zu erwähnen ist,dass Ludwig Levin Jacobson ein Schüler von Cuvier war.Im Jahre 1877 wurde von Albert von Kölliker
澳大利亚 Würzburg eine Monographie mit dem Titel Ueber die Jacobsons´schen Organe des Menschen veröffentlicht. Von Kölliker war der Erste,der sich um den Nachweis für das Vorhandensein des Vomeronasalorgans beim Menschen bemühte und er konnte diesen Beiweis histologisch sowohl bei menschlichen Embryonen als auch in adulten Individuen erbringen.
Der Begriff Pheromon wurde im Jahre 1950 für eine abgesonderte Substanz eingeführt,die eine spezifische Reaktion über das olfaktorische System in einem anderen Tier hervorruft.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