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河,
青衣江左岸一级支流,古称清溪、小溪、名山水、蒙水。
发源
河流发源于
雅安市下里乡蒙山(王家山),东绕
名山区北坡,于鸳鸯桥入名山县境,左纳横山庙沟,折向南流,左纳双溪沟,南流经名山县城东,右纳槐溪,折而东流,左纳陆家沟,右纳夙鸣沟;以下有S形
河曲县,曲折南流,经
永兴镇、罗(土扁),左纳楠庙沟(沼海),又东流至红岩,左纳延镇河,南流入雅安市境,过合江镇,转南至龟都府止水岩,汇入青衣江。名山河河长50km,流域面积390k㎡(引用河长及流域面积系采用《巴蜀江河辞典》数据。按《名山县水利电力志》,河长为4115km,流域面积为21217km;《中国水系大辞典》河长记为/约50km。《青衣江志》与《巴蜀河辞典》数据同。)。
流域河系发育,支流密布,最大的支流为延镇河。延镇河又称盐井沟,发源于
名山区靳岗一带山冈,西南流过双河乡,于
车岭镇右纳大陈沟后转南偏西流,经石堰、夙凰、林泉,于红岩汇入名山河。延镇河河长33km,流域面积136k㎡。
流域地貌
名山河流域地处
四川盆地西部边缘,西部有
蒙山,系名山县与
雅安市分界山,海拔1000m-1440m,相对高度约700m;东部有总岗石,系名山县与
丹棱县、
洪雅县界山,海拔900m1100m,为北东-南西走向的条状山脉。两山之间为台状阶地,属名邛蒲阶地,地貌以丘陵、坪岗为主,海拔650m-850m,顶面相对高差30m-50m。
平坝区多由河流冲积而成,分布在名山河及支流延镇河中下游沿岸的城西、
永兴县、新场、车岭一带,海拔在650m以下。全流域最高处为
蒙山顶峰,海拔1440m,最低处为名山河河口,海拔540m,全流域相对高差900m。
气温
该流域呈大陆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多雨;年均温15.5℃, 1月均温5.4℃, 7月均温24.6℃,≥10℃活动积温4793℃,极端最高气温34.7℃(出现在1975年12月14日),极端最低气温-5.4℃(出现在1977年8月3日);无霜期297天,年平均降水量1513mm,年平均蒸发量965mm。主要灾害性天气:冬季多
寒潮,春季多低温,夏季多暴雨,秋季多绵雨。
降雨量
名山河流域属全省多雨区之一,但是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化较大,地域差异明显。降水量年内分配是:春季(35月)占15%,夏季(68月)占58%,秋季(911月)占23%,冬季(122月)占4%。据名山气象站资料,年雨量最多达2119mm,出现在1964年,最少仅1074mm,出现在1974年,多雨年雨量约为少雨年雨量的2倍。降水量在地域上分布呈由西向东递减趋势,西部
蒙山年平均雨量达2125mm。东部一些地区,年平均雨量只有1251mm。暴雨主要出现在夏季68月,暴雨出现的平均初日为6月26日,平均终日为8月24日,出现最早为1983年4月11日,最晚为1963年11月5日。暴雨来势猛,强度大,一日最大雨量31013mm,出现在1964年7月21日,两日最大雨量432mm,出现在1964年7月2122日, 1小时最大雨量8214mm,出现在1981年7月8日1点47分至2点47分。
径流主要来源于
降水,并受降水规律支配。据《巴蜀江河辞典》资料,名山河河口年平均流量1110立方米/s,年径流总量3147亿立方米,流域平均年径流深890mm。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径流量洪枯悬殊很大。据《5名山县水利电力志》资料,洪水流量可达1000立方米/s-2000立方米/s,枯水流量仅012立方米/s-013立方米/s,导致流域内洪旱交替,灾害频繁。
灾害
洪灾资料
国民36年(1947年) 10月16日
名山区行政会议一份决议中称:“去年遭逢天旱,大小春粮食缺乏,以致今年上期,全县穷民争粮夺食情况特别严重。夏秋之际,淫雨连日,
山洪暴涨,各地均受其灾……继于九月支日,又逢大雨,被灾田亩,尤甚往昔。大部分灾黎田禾冲没,无法谋生,奔走号呼,不忍视闻”。民国38年(1949年) 8月,名山县田赋粮食管理处上报名山县当年水灾呈文中称:“名山本年入夏以来,绵绵多雨,农作包谷,多未结实,已插田禾,青者黄害,十九坐旋。实于本月十五日晨,因连日倾盆大雨,昼夜不停,随之,山洪暴发,河水泛滥,山崩地裂,堤防毁坏,全县各乡备受奇重损失……各乡民众十室九空,实属情惨已极"。建国后, 1964年、1972年、1981年、1984年、1985年曾发生较大洪灾,尤以1964年洪灾为甚。该年年
降水量2119mm, 7月份降水量就达744mm,占全年降水的1 /3,主要集中在7月4日、8日、21日三场暴雨中; 7月21日凌晨3时至11时降水量达310mm,致使
山洪暴发,河水陡涨,县城被淹,损失惨重。
旱灾资料
志书记载,民国期间发生的较大干旱有5次:民国25年(1936年)、28年(1939)、29年(1940)、32年(1941)、35年(1946)。一遇较大干旱,塘零涸竭,田土龟裂,田园荒芜,产量锐减,民众抛婴弃子,沿街乞讨,生活困苦,度月维艰。民国36年(1947)
名山区田赋粮食管理处呈电省主席邓锡侯称:”名山频岁旱灾,去年特甚……近来各乡农民多以米糠皮炒黄、磨细和同青草、蔬菜制饼充饥。甚至一家数口生计无法,小儿号饥,大人艰维,至先杀其子,后自悬梁者,种种惨状,罄竹难书。“建国后,发生较大旱情四次; 1952年、1955年、1972年、1978年。尤以1955年、1978年两次最为严重,据记载1954年12月至1955年5月16日共5个月,久旱不雨,冬水田干涸,山溪河断流。1977年10月28日至1978年5月6日长达190天,未下过10mm以上的雨。但由于抗御旱灾的能力增强,灾情大为减轻。
农林产品
名山区河流域含名山、
雅安市、
洪雅县等三县(市) 16个乡(镇),总耕地约1113万h㎡,总人口约1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约14万人,农业人均耕地约800㎡。流域经济以农业为主,粮食作物主产大米。《
名山县志》记载:本县出产
籼米为第一大宗,岁运出境,协济邻封及戌边,不下十四万石。”其次为小麦、玉米、红薯。经济作物有油菜、茶叶、
甘蔗和烟叶。“
蒙顶茶”,历史悠久,品质优良,行销国内外。森林面积约80k㎡,主要树种以
马尾松居多,杉、栎等次之。矿产资源主要有芒销、泥灰、
沙金。
水利工程
流域内的先民很早就开始营建冬水田储水栽秧。70年代之前,冬水田约占田总面积的2 /3。先民们还在沿河两岸修建了一批小型引水渠堰工程,史藉所载最古老的引水渠堰为位于
前进乡的姜沟堰,始建于元末明初;
清朝建成的小堰还有马堰、吴家堰、二加堰、大弓堰等。
建国后,流域内修建了一批蓄水工程,从小到大,从简到难。1952年1月1日,在城南乡开挖流域内第一口
平塘县,容积1500立方米,命名为和平塘,竣工后曾刻石立碑,上书“增产节约,
抗美援朝战争”,平塘建设在流域内迅速推广。1954年,开挖平塘基本停顿,示范修建山湾塘,首先在城南乡建成示范工程高大塘,容积1105万立方米。
栓马沟水库是流域内第一座水库,位于城南乡,始建于1955年,当年建成,大坝为均质土坝,坝高16m,总库容124万立方米,系小(二)型水库。1956年动工1957年建成的虎跳水库,是流域内第一座
赵村水库,位于永兴乡名山河支流楠庙沟上,集雨面积4199k㎡,为均质土坝,坝高16m,总库容124万立方米。
流域内另一座小(一)型水库是悔沟水库,位于车岭乡名山河支流延镇河上,集雨面积2121k㎡,均质土坝,坝高1914m,总库容130万立方米, 1972年动工, 1976年建成。
建国后,引水工程及提水工程也有很大发展。江落堰是流域内首先建成的千亩以上渠堰,位于永兴乡境内,渠首为浆砌条石拦河坝,引水流量017立方米/s,干渠长3817m,支渠两条总长6118m,灌溉农田248h㎡。该工程于1955年秋后动工,次年春天完成。
天工堰又名天空堰,位于城东乡,相传清
乾隆就动工兴建,《
名山县志》记述该堰“从蒙阴徐沟决沟水,环
蒙山半腰行十余里至蒙阳下注箭竹坪、小河坪两高原,构思奇绝,故名天工,惜年久失修,徒存空名。”1955年11月重建此堰,次年3月竣工,渠长615km,引水流量014立方米/s,灌溉农田64h㎡。历史上,流域内提水灌溉多为传统的提水机具,如
筒车、龙骨车、水篼等; 60年代初期,机械提灌有一定发展, 1963年动工并于当年建成了流域内第一座电力提灌站,位于城西乡梨花村3里桥,扬程12m,灌田33h㎡。1965年,流域内还建成一批小型水轮泵站。
70年代,芦山、名山、
邛崃市、
蒲江县四县人民团结治水,建成
玉溪河引水工程,在总干渠建山渡槽前后分别配套了建西支渠(711km)、名左支渠(2517km)、万星支渠(2914km),将玉溪河水源跨流域引入名山河流域,形成以玉溪河引水工程为骨干,引蓄提相结合的系统工程,才使名山河流域的水源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