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市街
江苏省扬州市的一条街道
皮市街,北接文昌路,南连广陵路,是扬州市古城居民出行的重要通道。皮市街是扬州古城发展和历史变迁的见证者之一,有着深厚的商业文化底蕴和历史名人资源。
皮市街2022年被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认定为“省级旅游休闲街区”。其“以梦为马”文化IP目前已成为品牌,广陵区文旅局局长王正东表示,要着力推进皮市街剧场等重点文旅项目建设,进一步串联起吴道台宅第、朱自清故居等现有文旅资源,为街区植入文化体验功能,面向市民游客提供丰富的景区资源、线路产品信息服务,为皮市街“引流”“圈粉”,擦亮古城文旅融合的新名片。
地理位置
皮市街南出观前街中段,北出西北街。
地名典故
相传唐诗人皮日休造别墅于此,因名皮墅,后讹为皮市,又作皮市上。王謇《宋平江城坊考》卷四引康熙帝《苏州府志》:“自天妃宫(天后宫)直至玄妙观西,俱称皮市上。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改称皮市街。”清乾隆十年(1745)刻绘的《姑苏图》上,已标作皮市街,《苏州城厢图》、《吴县图》、《苏州图》均标皮市街。
一说皮市街之成名在宋代,街长里许,专售各种皮货,因而得名,待考。
街巷现状
本街南段即因果巷到观前街段,原称大成坊巷(详见“大成坊”条),北段乃称皮市街。街全长1086米,宽12~15米。小方石、六角道板路面。现全为沥青路面
历史
元代,皮市街称作马军营四铺南与马军营四铺北,而要装备马军,当然少不了皮货,自此,皮市街与皮货也就有了渊源。明嘉靖建新城前,皮市街所在地还是“半村半郭的郊外”。明末清初,皮市街处依然是低洼地域。扬州市文人陆弼游兴教寺(1949年5月兴教寺与万寿寺一道被改为扬州师范学校新校址,1968年改为扬州市第五中学,现为田家炳中学)后作诗记载:古寺萧条绿水湾,入门秋潦没斑苔。可见那时皮市街沟渠纵横。
清代,皮市街发展成为皮货街市。虽同是经营皮货,但皮市街有南皮市和北皮市的分别,以真君巷头为界。南皮市就是皮市街南段,卖的是皮衣帽、马蹄袖、皮毯褥等软件皮货;北皮市是皮市街北段,卖的是皮带、皮靴、皮鞭等硬件皮货。
清末民初,皮市街上还有不少其他商店,如1922年秦立干、秦志员开设的天宝斋茶食店,1925年纪尚五开办的达仁医院,1933年在31号开业的荣顺源饼面店,1936年在30号开业的福昌酒店,1940年开设的祥丰酱园等。
改造
皮市街是连通文昌路、广陵路和徐凝门路的重要通道,是古城居民进出的重要通道,而随着时代发展,原本3米的皮市街,经常拥挤不堪,出行难成为皮市街的常态。在此背景下,2006年皮市街开始改造,路面中间铺设了花岗岩麻石。皮市街改造后,原本3米街道拓宽到9-11米。改造的原则是“保护利用”,也就是在拓宽道路、配套公共设施的同时,切实保护好古城老街风貌,整修沿街房屋,既能改善老城区南北向交通,又能进一步彰显古城老街的特色。
但由于麻石表面严重凹凸不平,疙疙瘩瘩,非机动车在上面行驶颠簸严重,市民意见较大。2014年,广陵区决定对皮市街再次实施改造。2015年,广陵区综合各方面意见,决定先对麻石表面作打磨处理,再通过火烧工艺解决表面防滑问题。对于破损的麻石作更换处理,麻石之间大的缝隙作补缝处理。此外,改造还将解决局部路面的积水问题。
著名事件
扬州市最早的基督教堂在皮市街。同治五年(1866年),英籍传教士内地会创始人戴德生率领16人到中国,分别在杭州市温州市宁波市等地设立教会;戴德生抵达扬州后,在皮市街27号建中式楼房两幢,前幢为教堂,是内地会教派,内地会女宣教士总所也设在里面,这是扬州市区最早的基督教堂。
皮市街曾发生过两次轰动全国的“扬州教案”。扬州教案遗址就是现在的皮市街147号-149号,它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同治七年,天主教教士开办的育婴堂虐死婴儿,由此引发民愤,群众谴责教会,时值扬州市举行府试,考生云集,会同群众两万多人围困教堂,捣毁教堂家具,击伤教士。英驻沪领事麦都思出动兵舰到南京威胁,震惊朝廷,于是由两江总督曾国藩签署命令,罢免了扬州知府,发表公告并答应赔偿损失,并于堂前立石碑申明保护教会。第二次是在光绪十二年,扬州民众历数教堂种种罪行,斥责“官府保护洋人”,聚众五六千人包围教堂,后知县派兵强行遣散。
目录
概述
地理位置
地名典故
历史
改造
著名事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