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颌龙(Huaxiagnathus),意为“华夏的颌部”,是发现于中国下
白垩纪的
兽脚类恐龙,属于
美颌龙科。华夏颌龙主要分布于中国
锦州市地区义县,生活时期为白垩纪早期。目前,华夏颌龙属下仅有一种,即东方华夏颌龙。华夏颌龙的最大标本身长约1.8米,虽然这一体型与其他兽脚类恐龙比较小,但在美颌龙科中已经算是较大的。山东天宇自然博物馆内收藏了两件未正式发表的华夏颌龙标本,显示这种大型美颌龙类体表也具有绒毛状羽毛。
华夏颌龙的
头骨在保存的过程中压扁,所以很多骨缝细节无法被观察到。前颌骨具有非常发达的上颌骨突,向后延长并与鼻骨相关节,使得外鼻孔的边缘完全由前颌骨和鼻骨构成。上颌骨没有参与到外鼻孔的构成。外鼻孔非常大,向后延伸的程度达到了眶前窗的前边缘。上颌骨的外侧面可以看到一个上颌孔,大约位于眶前窝前边缘往后1厘米的位置。上颌孔很小,呈圆形。眶前窝的前边缘位于第5上颌齿的位置,眶前窗的前边缘位于第7上颌齿的位置。鼻骨在向后延伸的过程中存在内外侧向的扩展。其外腹侧缘向下延伸覆盖住了泪骨的前突。因此无法确定泪骨的形状。右侧的额骨在向前延伸的过程中逐渐变得尖细。但是左侧额骨与鼻骨之间的接缝无法被观察到。右侧额骨的外侧边缘盖住了眶后骨的背缘,因此只能观察到眶后骨的颧骨突。眶后骨的颧骨突向下延伸大约构成了眼眶后边缘的长度的一半。颧骨的眶后骨突非常长,构成了眼眶后边缘的下半部分。
头骨后方有一非常长的略呈细棒状的骨头,可能是舌骨。
齿骨的在背腹向的深度较浅,其背侧缘与腹侧缘基本平行。与
美颌龙属类似的一点是,华夏颌龙的标本也没有观察到外下颌孔,但这有可能是材料的保存问题导致的。CAGS-IG02-301的嘴内结构保存的不是很清晰,因此无法判断有多少前颌骨齿,上颌骨齿和齿骨齿。前颌骨上保存了3-4颗向后弯曲的牙齿。完全暴露的一颗牙齿的前后向长度约为2.58毫米。上颌骨至少有8个牙齿。暴露出来的牙齿之间有小的空位,这有可能是空牙槽导致的。上颌骨的牙齿非常强烈的后弯且在内外侧向存在非常明显的压扁。上颌骨与齿骨靠后的牙齿的远中脊具有明显的锯齿,与
美颌龙属和
中华龙鸟属相似。上颌齿和齿骨齿的锯齿密度相似,几乎都是每毫米7个锯齿。前两颗齿骨齿略呈圆柱形,与前颌骨齿非常相似。所有牙齿在牙冠的基部与牙根之间都没有收缩。
华夏颌龙手部的长度等于
肱骨和桡骨长度的总和。手部第一指和第二指的爪较大,长度是第三指爪长度的1.67倍。第一掌骨近端的内外侧宽度小于第二掌骨近端的内外侧宽度。尺骨的鹰嘴突退化。
归入标本:NGMC 98-5-003也是一件几乎完整的标本。这件标本在挖掘过程中受损,使用了
石膏修复,因此无法作为正型标本。
华夏颌龙的属名“Huaxiagnathus”强调了其在中国的发现地以及它在系统发育上属于
美颌龙属类的位置。种名“orientalis”意为“东方”,也是强调这种恐龙发现在中国。
中国
辽宁省义县发现了一大型
美颌龙科恐龙,研究者将其命名为东方华夏颌龙(Huaxiagnathus orientalis gen. et sp. nov.)。东方华夏颌龙的模式标本几乎完整无缺,只缺少尾部最末端。这么完整的美颌龙科标本,目前只发现了2个,
欧洲侏罗纪后期的美颌龙(Compsognathus)与中国热河生物群的
中华龙鸟属(Sinosauropteryx)。像美颌龙科的全部恐龙一样,华夏颌龙有短的前肢,强健苗条的后腿,修长而灵活的脖子,上面长有一个轻巧的
头骨,头骨中有许多空洞。就连它的牙齿都非常的小巧玲珑,但是却尖锐,边缘弯曲。
华夏颌龙系统发育位置目前基于大矩阵的系统发育分析都支持华夏颌龙属于
虚骨龙类,
手盗龙形类的
美颌龙属类。不同的研究得出的美颌龙类内部分系统发育框架解析度较差,基于不同矩阵的计算结果可能会不一样。例如,菲利.森特2012年的结果支持华夏颌龙与中华丽羽龙具有很近的亲缘关系,两者形成了一个姐妹群,而剩余的美颌龙类则构成了另外一个单系。迈克尔.李2014年的结果认为华夏颌龙与
中华龙鸟属和美颌龙关系更近,而与
侏罗猎龙和
中华丽羽龙属关系更远。布鲁萨特2014年的分析得到的结果是美颌龙类形成了一个梳子状结构,无法区分出华夏颌龙与其它美颌龙类成员亲缘关系的远近。本词条将给出菲利.森特等人2012年的美颌龙类系统发育框架作为参考。
山东天宇自然博物馆收藏的未正式发表的华夏颌龙标本保存了绒毛状的羽毛,与中华龙鸟和中华丽羽龙身体周围保存的绒毛状羽毛非常相似。这表明华夏颌龙可能也具有类似的表皮衍生物,为研究恐龙羽毛演化提供了重要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