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福建会馆(Singapore Hokkien Huay Kuan,缩写:SHHK)是
新加坡市闽籍华人社团,也是新加坡一间文化兼教育机构。该机构于1840年以推广教育、社会福利及保留新加坡和东南亚华人的华文和华族文化为宗旨而创立。该
会馆从1994年起改为6层商业大厦,并有地下
多层停车场;辖下的天福宫后殿和崇文阁也予以重建。第32届(1994-1996年度)理事会主席为
黄祖耀,副主席为
孙炳炎、
陈笃山、
陈共存、吴水阁。
根据2014年的统计报告,新加坡福建会馆拥有约5000名会员,是新加坡最具规模的会馆。
简介
十九世纪初,许多福建省的华人从中囯大陆移民至东南亚,并设立各自的会馆以照顾移民社群的社会需要。新加坡福建会馆因此背景下成为新加坡第一间会馆,属于
天福宫,而天福宫是福建省泉州、
漳州市移民最早在
新加坡建立的神庙。
除了服务新加坡的福建社群外,新加坡福建会馆也积极帮助从其他中囯大陆省份南来的华侨。
历史变革
该馆成立后经历了以下各历史时期:
(一)1929年前,薛中华、陈精仙任总理和协理时期。该馆为少数人所控制,并不代表全体福建人的利益,也没有为闽侨举办公益事业。
(二)1929年至1949年,社会企业家、慈善家
陈嘉庚成为新加坡福建会馆主席。在兴办教育、完善组织、发展产业、增加收入、改革劣俗与丧仪、推动文化事业等方面,都取得较大进展,30年代的会务活动大都具有启发性、社会性和改良性,特别是在对故乡故国各种天灾与反
日本侵略的筹赈运动中,使
会馆从一个涣散的组织逐渐脱离帮派的局限性和狭隘性,团结
新加坡全体闽侨,又进一步团结马来联邦各闽侨会馆以至全南洋各地的华侨、华人。该运动使陈嘉庚成为闽侨和整个华侨社会的领袖,也培养和带出了众多的骨干分子。
(三)1950年至1972年,
陈六使领导时期,在此期间经历了新加坡从自治到独立等一系列重大的政治变革。1953年献出产业云南园,作为创办
新加坡南洋大学的校址(后改为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理工学院、
南洋理工大学)。
1986年,新加坡福建会馆成为了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的七间创会会馆之一。
1988年,以继承文化教育事业的目的成立云南园实业私营有限公司,利用南洋理工大学未使用完的云南园土地,进行云南园土地发展计划,将其盈利用来资助福建会馆属下的南侨中学及道南、光华、爱同和崇福四间小学,以及为家境贫寒的学生提供资
助学金,培养人才。
1991年3月决定设立文化艺术奖学金,赞助有才华的青年攻读艺术课程;并加强该
会馆的文化艺术团属下的合唱团、舞蹈组、儿童演艺班等的工作,使之成为推动
华族文化活动的主力。该文化艺术团于同年9月21至22日举行
中秋节会员联欢会,发动会馆属下的五校中小学生及会员参加灯笼制作比赛、作文比赛等。
(五)2014年,福建会馆由维持了174年的直落亚逸街旧址搬迁至尚育中学的原址。其新总部也包括了新加坡福建会馆管理的幼儿中心及文化大厦。
教育事业
自创立以来,新加坡福建会馆积极参与新加坡的教育建设。其于1906年创立了首间属校 - 道南学校;1912年创立了爱同学校;1915年创立崇福女校(现为崇福学校);1947年创立南侨女子中学兼附属小学(现为南侨小学和南侨中学);1953年创立光华学校。这六所属校至今依然着眼于传承华族文化和价值观,并在新加坡华人社群中仍广有耳闻。新加坡福建会馆也于1955年捐地兴建南洋大学(现已合并为新加坡国立大学)。2010年,会馆设立了幼儿中心以推广学前双语双文化教育。
宗教事业
福建会馆均管辖新加坡的四间寺庙:新加坡天福宫、梧槽大伯公庙、金兰庙、麟山亭北极宫。
会馆改建
该会馆从1994年起改为6层商业大厦,并有地下多层停车场;辖下的天福宫后殿和崇文阁也予以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