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洞山溪鲵
小鲵科山溪鲵属动物
龙洞山溪(学名:Batrachuperus londongensis)是一种分布于中国四川省峨眉山市龙洞河的有尾两栖动物,属于小鲵科山溪鲵属,在水中捕食虾类和水生昆虫及其幼虫等。
动物学史
自1978年龙洞山溪鲵新种发表以后,费梁等《山溪鲵属的分类探讨及一新种的描述》(1983)一文中对该种进行了再描述费梁等(1990,1999)叶昌媛等(1993)均记载为有效种。赵尔宓和鹰岩(1993)将该种记载为山溪鲵(Batrachuperus pinchonii)的同物异名,但未说明改变的依据。1995年由赵尔宓主编的《中国两栖动物地理区划》论文集的“表1 中国两栖动物名录及地理分布”(第4页)和“中国两栖动物属种检索”(第17页)又记载龙洞山溪鲵为有效种。龙洞山溪鲵与山溪鲵的外部形态较为相近,两个种在峨眉山地区均有分布,经费梁、叶昌媛对比研究两个种的成体、幼体和卵胶袋以及分布区海拔的高低诸方面均有差异,根据现有标本的特征,龙洞山溪鲵有童体型存在,经查看四川、云南等省10多个产地的近千尾山溪鲵标本,均未发现童体型个体。根据现有标本和资料说明,上述两种的形态特征差异具有稳定性;再者,根据上述两种的染色体资料:山溪鲵的2n=66(Kuro-oet al.,1998),而龙洞山溪鲵的2n=68(Yang et al.,1992)。根据以上情况,保留龙洞山溪鲵为有效种。
外形特征
成体:体肥大,雄鲵全长190毫米左右,最大的达265毫米;雌鲵183毫米左右,最大的达232毫米。头部扁平,头长大于头宽;吻短,吻端圆,吻棱不显;鼻孔位于吻端两侧;眼大,与吻等长或略小于吻长;口角位眼后角下方;上唇褶发达,后半遮盖下唇;上、下颌有细齿,犁骨齿列呈“/\”形,各有小齿4~6枚,位于内鼻孔之间或略前,间距约有1~1.5个齿列宽;舌窄长,前端游离缘狭窄,周缘无游离缘。多数个体咽喉两侧有残留的鳃裂,观察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保存的70尾标本中,无鳃裂的23尾(全长162~241毫米),占总数的1/3;有鳃裂者47尾(全长140~265毫米),占总数的2/3。其中雄鲵35尾,有鳃者24尾,占68.6%;雌鲵35尾,有鳃裂者23尾,占65.7%。鳃裂数目不等,其中左右各有3个鳃裂者占29尾,各4个者占5尾,有1~2个的共占4尾,其余左右各有3个或有4个者占9尾。 CIB 570199号标本的左右头侧虽均有4个鳃裂,但右边鳃裂的前背侧还有一个很小的孔,可能是舌弧与第一对鳃弧之间在发育过程中未完全封闭,部位相当于出水孔。绝大多数个体的鳃己萎缩呈残留的鳃迹(色深、乳突状),有的个体还有粗指状鳃丝,有的个体在最后的鳃裂封闭处,皮肤薄并略向内凹,可能是刚封闭的残迹。躯干浑圆而略扁;雄鲵尾长略长于雌鲵的尾长;尾粗壮,尾基部圆柱状,向后逐渐转为侧扁;尾背鳍褶低厚,起自尾基后4~5个肌节处;尾末端钝圆。前、后肢粗短,贴体相对时,指、趾端相距1~3个肋沟;指、趾扁平,基部无蹊;指4个、指长顺序为3、2、1、4;趾4个,趾长顺序为3、2、4、1;掌、突或有或无,有者小而圆。皮肤光滑;眼后角向后有两条浅凹痕,一条止于口角后面,一条止于鳃裂前缘或前一条凹痕后面;体侧有肋沟12~13条,少数为14条;颈褶明显、弧形;咽喉部有若干纵肤褶;掌、蹠部有栗色角质鞘;指、趾端黑色角化层极发达,几成爪状;尾背鳍褶后段边缘及末端均角化。生活时背面及体侧黑褐色,有的有不规则褐黄或橙黄色斑,多数个体背中央有黄色脊纹,少数尾部有云斑。腹面咽喉部淡紫灰色,胸、腹部紫灰色,有略呈黑蓝色不规则的云斑。
第二性征:雄、雌鲵肛部均有隆起。雄鲵肛裂为短横缝,其前缘中央有一浅色乳突,向后为一纵沟;雌鲵肛裂纵置。
骨骼:上颌骨向后与翼骨前突不连接,颅骨前窄后宽,即左右颌骨间距远小于方骨外侧间距;犁骨齿2短列,相距远呈“/\”形,位于犁腭骨中部;前颌骨与鼻骨前间有前颌;泪骨入外鼻孔,不入眼眶;鼻骨与上颌骨不连接;上舌软骨远端部分骨化;基舌软骨略呈长方形,第一角鳃和第一对上鳃均为软骨质,前者基端不膨大、不呈角状;第二对角鳃骨化,第二对上鳃骨远端部分骨化。具鳃裂成体的舌器,其鳃弧数量多于无鳃裂个体,第一角鳃为软骨质,第一对上鳃软骨远端部分骨化;第二、三、四对角鳃骨和上鳃骨均骨化。
卵:曾获得一条已断裂成数段的卵胶袋,其中较完整的3段共长200毫米以上,其直径15毫米左右。卵胶袋表面细纵线纹极清晰;卵袋内有发育至尾芽期的胚胎2个,胚全长约11.6毫米,卵黄囊横径8.5毫米左右。剖视配模标本CIB 638900号雌鲵,全长227毫米,左侧有鳃裂1个,右侧2个,卵巢中有大、中、小的卵,大的35毫米左右,卵黄色。
生活习性
龙洞山溪鲵生活于海拔1200米左右的泉水洞以及下游河内,该河上段水深,下段水面开阔,流速快,水底多石块。龙洞山溪鲵常卷曲于石下,轻轻翻开石块,多静匍不动,捕捉时水稍有振动,则迅速游到另外的石下。成鲵主要营水栖生活,在水中捕食虾类和水生昆虫及其美国白灯蛾等。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四川(峨眉山市)。
繁殖
龙洞山溪鲵于4月左右产卵,解剖五月底采到的雌鲵,卵乳黄色,卵径4毫米左右。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04年 ver 3.1——濒危(EN);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种群现状:龙洞山溪鲵分布甚为狭窄,繁殖力甚低,由于当地群众在溪内取石筑坝修堰,对其部分生态环境破坏较大,致使栖息和繁殖场所变小,加之四川省当地群众钩钓捕捉现象严重,使龙洞山溪鲵数量明显减少,因此,建议当地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加以保护。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动物学史
外形特征
生活习性
分布范围
繁殖
保护现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