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丝竹
禾本科簕竹属植物
银丝竹(拉丁学名:Bambusa multiplex cv. Silverstripe Rob. A. Young)是禾本科簕竹属孝顺竹亚属的栽培种。
形态特征
银丝竹为灌木或乔木竹亚科,高4-7米,直径1.5-2.5厘米,尾梢近直或略弯。本栽培型与原变种的主要区别在于竿下部的节间以及鞘和少数叶片等皆为绿色而具白色纵条纹。节间长30-50厘米,幼时薄被白蜡树粉,并于上半部被褐色至暗棕色小刺毛,后者在近节以下部分尤其较为密集,老时则光滑无毛,竿壁稍薄;节处稍隆起,无毛。分枝自竿基部第二或第三节即开始,数枝乃至多枝簇生,主枝稍较粗长。竿箨幼时薄被白蜡粉,早落;箨鞘呈梯形,背面无毛,先端稍向外缘一侧倾斜,呈不对称的拱形;箨耳极微小以至不明显,边缘有少许毛;箨舌高1-1.5毫米,边缘呈不规则的短齿裂;箨片直立,易脱落,狭三角形,背面散生暗棕色脱落性小刺毛,腹面粗糙,先端渐尖,基部宽度约与箨鞘先端近相等。末级小枝具5-12叶;叶鞘无毛,纵肋稍隆起,背部具脊;叶耳肾形,边缘具波曲状细长繸毛;叶舌圆拱形,高0.5毫米,边缘微齿裂;叶片线形,长5-16厘米,宽7-16毫米,上表面无毛,下表面粉绿而密被短柔毛,先端渐尖具粗糙细尖头,基部近圆形或宽楔形。假小穗单生或以数枝簇生于花枝各节,并在基部托有鞘状苞片,线形至线状披针形,芽苞片卵形至狭卵形,小穗含小花,中间小花为两性;小穗轴节间形扁,外两侧稍不对称,长圆状披针形,内稃线形,边缘无毛;花药紫色,子房卵球形,长约1毫米,羽毛状。产地分布:广州市香港特别行政区于庭园中栽培。
分布范围
银丝竹在国内主要分布于广州和香港于庭园中栽培。
生长环境
银丝竹适生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热同期,日照充分,春季较短,冬季较长的环境。
繁殖方法
准备:苗圃地细致整地,做成1米宽苗床,翻晒后于插前3天用3-5%高锰酸钾消毒。选择1年生竹子,从基部砍下、修枝,并以每两竹节为一扦插枝条。银丝竹扦插枝条用GGR6号50ppm、100ppm、清水浸泡1-2小时,液面超过第一个竹节,扦插后约30天开始萌芽,60天成活率,银丝竹对GGR溶液及清水浸泡影响不大,但扦插平均成活率较低,仅为33%。
扦插方法:
移栽:以扦插苗床潮湿为好,一般2-3天浇一次透水,待幼芽萌发10厘米左右,每10天用NPA15:15:15按1‰淋施一次,注意观察是否有虫害,一般都不需喷药。
装盆:用椰糠、熟牛粪、砂壤土以2:2:6搅拌均匀堆沤。待扦插苗长50厘米高左右移苗装盆,用遮光网遮盖,竹苗恢复正常长势后选择阴雨天去掉遮光网。
主要价值
银丝竹主要用于盆栽盆养、庭院和公园美化、街道和绿地美化。其观赏性高,适合作为庭园中栽培的观赏品种。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分布范围
生长环境
繁殖方法
主要价值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