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际泰(1567-1641),字大士,号方城,
临川区鹏田陈坊村人。明末古文家。“临川四大才子”之一。其父仪生,号西园,流寓于福建汀州武平,教书为业,陈际泰生于该地。崇祯七年(1634年)陈际泰68岁才中
进士,任行人。
他幼年家贫如洗,无法与其他幼童一样进学读书,只好借邻居小孩的书,偷偷躲在一边自学。8岁时,得到表兄一本破烂《
尚书》,刻苦自学,揣摩其意,慢慢通晓其义。10岁时,在外公家药笼中找到一本《
诗经》,便日夜攻读。父亲要他下田劳动,他将书带在身边,一有空就诵背不止。14岁时,代父教蒙馆,先后向济川、钟美政、郝庶野等人学习写文章。20岁时,认识了邱一敬,两人诗书相传,互相切磋。陈际泰家境贫寒,常受当地恶少欺凌,不久便返故乡
临川区。回乡后,结识了
章世纯、
罗万藻、
艾南英,四人志趣相投,一见如故,结“豫章社”。一起倡导时文,致力写作,以时文著称,被誉为“临川四大才子”、“
江西省四家”。
陈际泰才思敏捷,写作速度极快,有时一天能写二三十篇,一生之中作文多达万篇。
隶书称他“经生举业之富,无若际泰者”。在
八股文方面造诣较高。他将经史古籍融会贯通,自辟门径,借题发挥,驰聘才思,抒发己见,被人称为八股文大家。
崇祯三年(1630),陈际泰才得中
举人;崇祯七年中
进士,时年68岁。十年,被授行人(掌册封、传旨的官),赴
贵州省监考。十三年,奉旨护送已故
相国蔡国用灵柩回乡,次年于
济宁市途中染病去世,年七十五岁。
其著述多阐发经籍,有《易经说意》(又名《读易正义》)7卷、《周易翼简捷解》16卷、《群经辅易说》1卷、《五经读》5卷、《四书读》10卷,均存目于《
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文集有《
太乙山房集》15卷、《已吾集》14卷。清人辑《临川文选》、《临川文献》和《江西五家稿》分别选人一卷。散文风格多样,有一定艺术价值。
陈际泰[明](公元一五六七年至一六四一年),字大士,
临川区人,流寓
长汀县。生于
朱载坖隆庆元年,卒于明毅宗
崇祯十四年,年七十五岁。家贫,父使治田事,不能从师读,又无书,时取旁舍儿书屏人窃读。又从外兄得《
尚书》,四角已漫灭,且无句读,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十岁,于外家药笼中见《
诗经》,取而疾走,父见之怒,督往田中,即携至田所,踞高埠而哦,遂终身不忘。后返临川,与
艾南英、
罗万藻、
章世纯等以时文名天下。为文敏甚,一日可二三十篇,所作多至万卷。经生学业之富,一时无出其右。崇祯三年(公元一六三o年)
举人;又四年,成
进士,年已六十有八。又三年,除行人,居四年,护故相
蔡国用丧,南行,卒于道。
关际泰所著有《
太乙山房集》十四卷,《
明史艺文志》及《易经说意》、《周易翼简捷解》、《五经读》、《
四书读》,均《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传于世。
陈际泰是腾桥
陈坊村(现属
鹏田乡)人。父亲陈仪生,客居
武平县,以教
私塾为业,家境清贫。43岁时生下陈际泰,因为年高得子,陈际泰父亲对其倍加珍爱,视若掌上明珠。但他没有溺爱儿子,为了锻炼儿子,增强体质,父亲时常安排他上山砍柴或从事其力所能及的其他农活。
在父亲的影响下,陈际泰自小就喜欢读书,甚至到了痴迷嗜书的程度。8岁时,陈际泰从姨表兄家做客,见他家有一本《
尚书》,无句读。本来这样的书大人读起来也觉有困难,但他如获至宝,便向表兄借来研读,表兄知道他天性聪颖好书,就把书借给了他。陈际泰借得《书经》后,对书爱不释手,天天研读,并且逐渐通解了书中的意义。10岁时,陈际泰在其外公家作客。其外公是个郎中,一天,陈际泰在外公的药笼中发现有一本《
诗经》,也没有经过外公同意,便拿了就跑。父亲知道这事后,非常生气,于是叫来儿子训斥一番,便罚儿子到田中看管秧田。陈际泰也知道自己“偷”书的错误,没有申辩,便按照父亲的要求天天去看秧,当然看护秧苗时他不忘带上《诗经》研读。
14岁时,陈际泰代父教蒙馆,并开始文章生崖。20岁时,他在独立创办学馆,期间,陈际泰认识了当地有名的教育届前辈邱一敬先生,他们彼此都喜欢探讨文章,交往日甚。然而邱一敬先生教馆有不少富家子弟,这些人起初并不把陈际泰看在眼里,待陈际泰到邱一敬处切磋文句时,时常找些寻衅为难陈际泰。陈际泰看到当地恶少凌贫排外之风严重,遂迁回原籍
临川区。后来陈际泰以时文名藻临川,共作文章一万余篇,与同乡
罗万藻及
章世纯、
艾南英并称“
江西省四家”和“临川四大才子”。是陈太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