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云桥位于
安溪县县
蓝田乡进德村东部进德溪水口,最初建于
南宋赵禥咸淳元年(公元1265年),是
宋朝安溪境内8座桥梁之一。因前后两次建桥均被
山洪冲决,
朱棣三年(公元1405年)第三次建桥,
崇祯三年(1630年)重修,这次所建之桥一直保存至2007年被一场大火烧毁。1985年10月21日,瑞云桥被安溪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该桥获得第四次重建并于2008年11月12日落成。
明成祖三年(公元1405年)第三次建桥时,特邀
赣州市久负盛名的高僧肖辅山选址,在庵尾山和庵后山的山坳口依山砌石为墩,择吉奠基。工匠们精选了9根长16米、尾径八九十厘米的
巨杉为梁,沿袭了以“九”为尊的传统,并在桥前栽下
柏树一株,此举“成就”了当时
闽南地区唯一的柏树相伴的
木廊桥。该柏树现在是
泉州市地区的第二高龄柏树。
2008年的第四次重建时工匠们用尽各种办法“还原”旧貌,除原有的石砌
桥墩以外,仍然是通体木构,均取自粗可合抱的整棵
杉木。桥板、桥廊、廊、棂披、梁柱、檐、斗拱、都是粗大厚重的原木。单孔,精选九根长十六米的径80厘米杉木为梁。桥上建筑风格为长廊式盖屋,重檐屋顶,面宽五间,进深三间,中有天亭,全桥长14.7米,宽5.1米。廊内设有行人通道与座椅供行人歇息赏景,廊外两侧各建有两层雨披。桥面建筑类似重檐歇山式,横跨于溪石上。
与大多数
廊桥一样,瑞云古桥也设有佛堂供奉观音佛祖,不同的是佛堂不在中央而在尾部占据了整座古桥的近半。瑞云古桥的佛堂有香鼎一座、审案二只、佛帐三层、香炉四具,鼎、案、帐、炉一应俱全,终日香客不绝。
明代四大书法家之一
张瑞图曾游于此,题匾:“津梁大千”。后又有人题诗:“
蓝田县进德瑞云桥,桥上廊亭接九霄。结构精奇世罕见,
崇祯建筑到今朝。”至今题刻于桥上。桥中镌有“亭迎绿水溪声响;桥锁青山佛地幽”、“桥跨绿水万年瑟;亭拱青山千载书”等楹联。亭中亦有清王敬承所撰之联:“天竺亭开俨然西竺;瑞云桥镇都是祥云。”桥旁立有明崇祯三年(1630年)重修芳名碑,因
碑石年久风化,字迹不清,仅可辨出“崇祯三年岁次庚午仲春”等字。2008年的重修时更是增加了环绕两侧的诗廊,向社会公开征集了50首诗词,进一步深化瑞云桥的历史文化旅游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