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作
麻作
麻作是指摩梭人的一种传统纺织技艺,主要是将麻、火草和毛等原材料加工成布匹的过程。这一工艺通常由女性负责,尤其是在冬季和春季,她们会集中精力进行纺纱和织布的工作。麻作使用的工具有纺轮、纺架、纺车、线架和织布机等。
原料及工具
原料
麻作的主要原料包括麻、火草和毛。其中,毛大多来源于山羊和野牦牛,而麻则分为黄麻叶和芒麻两类,通常使用的是绿麻。
工具
麻作所需的工具种类多样,包括纺轮、纺架、纺车以及踞织机等。纺轮通常是木质的,直径约为8厘米,厚度在1至1.5厘米之间,中心有一个孔洞,上面安装了一个带钩的竹竿。纺架被称为“克布”,它是一种便于携带且效率更高的工具,可以在一根木轴上安装一个马蹄形的木架,通过木架的旋转来进行加捻。纺车相对简单,它在一个丁字型的底座上,横木中央有两个立木,上方装有一个纺车轮架,底座的大头上还有一个锭纺锤,中间连接了一根绳索,操作者可以通过手摇木柄来转动纺车进行纺纱。踞织布机则是专门用来织毛布的机器。
制作流程
麻作的制作过程包括纺毛纱和织麻布两个环节。纺毛纱时,常用的是“揪日”即纺轮。首先,手工捻出一股毛线并将其系在纺杆上端,随后将纺轮放下,按照顺时针方向转动,以此增加毛线的捻度。纺好的毛线可以用来搓绳或者织毛布,尽管产量较少。除了上述方法,还有其他几种纺轮的操作方式,如纺杆无钩但较长,可在腿上用手捻动,或者使用一种无定捻设备的纺轮,借助地面上的一块光滑石头及其上的小坑来完成纺纱。织麻布是麻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用的原料是麻和火草。麻收获后需要经过一系列工序才能制成麻纱,包括浸泡、剥皮、清洗、梳理和缠绕等步骤。之后还需要在锅中煮沸,并加入草木灰,再次清洗干净。一名妇女每年能够织出大约24排麻布,每排长度为5尺,总共可达120尺,足以制作两条裙子。中等品质的麻布可以织出9排,足够制作一条裤子。下等品质的麻布则可以织出超过60排。
编织
编织是麻作的一部分,包括麻编和竹编。麻编主要用于制作渔网和虾网,而竹编则是用竹子编制各种生产生活工具和用品。竹编过程中,需要砍伐新鲜的竹子,根据不同需求切割成不同粗细的竹条。常见的竹制品包括背篓、小竹篮、鱼筌、竹席、马咀兜、仓篓、筛子和簸箕等。一般来说,男性也会参与竹编,尤其是老年人会指导年轻人传承这门技艺。那些技艺精湛的老年工匠不仅为自己家庭制造器具,还会将一部分作品用于交换猪膘肉和粮食。
相关传说
泸沽湖东岸的甲垂拉日山上,有一个名为和尚村的地方,那里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据说很久以前,当地的普米族摩梭人在一位普米巫师的带领下前往村后的峡谷祭祀山神并狩猎。他们捕获了一只鹿,但在烹煮之前,鹿肉却神秘地飞散开来。巫师解释这是因为猎杀山神的家畜导致的,因此鹿肉才会消失。次日,当一位名叫良扎估渣的女孩正在织布时,一只色彩斑斓的益鸟不断干扰她的工作,女孩最终用织布梭子打死了这只鸟。然而,这只鸟实际上是山神的家禽,女孩的行为激怒了山神,于是刮起了一场大风,将女孩连同她的织布机一起吹到了祭祀山神的岩石上。女孩的父亲良扎估渣试图请求山神释放女儿,但山神提出了苛刻的要求,要么提供一千条黑白色相间的野牦牛,要么是一千只黑白色的绵羊。由于家中贫困,良扎估渣只好将自己的所有绵羊赶上了山,但这仍然无法满足山神的要求,于是另一场风暴将羊群吹到了对面的岩石上。普米语称这块岩石为“良木孜哈邪”,意思是“摩梭姑娘岩”。彝语称之为“阿木惹玛第亥”,意为“姑娘岩”。汉语则称为“姑娘岩”。这座岩石高达约2700米,远远望去,头部像是一个姑娘,肩膀上覆盖着一张羊皮,坐在一台织布机上。这个故事反映了摩梭人自古以来就已经掌握了纺纱和织布的技术,并且他们的文化中已经形成了相关的神话传说。
参考资料
作物栽培学 .百度文库.2024-11-28
中国麻业科学 Plant Fiber Sciences in China 중국마업과학.中国麻业科学 Plant Fiber Sciences in China 중국마업과학.2024-11-28
目录
概述
原料及工具
原料
工具
制作流程
编织
相关传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