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怀觉
黄怀觉
黄怀觉(1904-1988),生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十二月九日,无锡市硕放乡建丰村人。早年家庭贫困,仅受过短暂教育,后成为苏州徵赏斋碑帖店的学徒,跟随黄吉圆学习拓碑和刻字技术。经过六年刻苦训练,掌握了刻字、拓碑、裱贴等多项技能。晚年,黄怀觉因其精湛的技艺而受到广泛赞誉。
人物经历
早期生涯
黄怀觉自幼家境贫寒,父亲在他三岁时去世,全家依靠母亲维持生计。由于经济困难,他未能接受长期正规教育,而是进入苏州徵赏斋碑帖店学习手艺。在那里,他每天清晨便开始练习基本功,包括拓碑和刻字。尽管条件艰苦,他仍坚持不懈,最终在六年后学有所成,能够独立完成各种作品。
职业发展
黄怀觉出师后,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他先后完成了多个重要项目,包括苏锡地区的告示碑、安徽合肥李经迈的望云堂匾额以及无锡夏家的墓志等。他还参与了其他多位名家的作品制作,如吴湖帆收藏的董美人墓志和张玄墓志合刻本。此外,他还为常熟市的朱家和瞿良士家族创作了多部作品。
1923年,黄怀觉应邀前往南通市,与王桂轩共同完成了家诫碑和倚锦楼石屏铭的工作。随后,他又回到苏州市,为常熟言家丁夫人墓碑刻字,并为吴子琛刻制了董其昌墨迹手卷。1925年,他继续为常熟的客户创作,其中包括朱家的百花诗和墓志铭。他还为瞿良士家族雕刻了铁琴铜剑楼匾额和其他作品。在南京,他负责刻制了灵谷塔碑。
1935年,黄怀觉再次访问南通,为张謇的哥哥张警刻制了墓表,并完成了狼山大圣像的雕刻。同年,他还在观音岩雕刻了32尊观音像。这些作品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上海,他为吴湖帆刻制了潘夫人行状和《千秋岁词》。他还为多家机构和个人提供了服务,包括上海刘晦之家和菲律宾的《信原大成殿记》。
1950年代后期,黄怀觉的技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的思想境界也得到了提升。1954年,他为泰州革命烈士纪念碑刻字,并为吕风子绘制的列宁像、孙中山像、鲁迅像等作品进行了刻制。这些作品分别被送往山西太原迎泽宾馆苏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1956年,他加入了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并在其合并后继续在此工作。在他的努力下,许多珍贵的手札、典籍刻本和碑帖得以保存下来。他还为松江烈士碑、黄道婆碑等作品提供服务。
1970年,黄怀觉在上海朵云轩专门从事毛主席诗词手稿的刻制工作。1979年,他已经76岁高龄,从上海图书馆退休。退休后,他应西安市市碑林邀请,前往西安指导拓印名碑。他还前往浙江省杭州市监督刻制岳飞手书和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受到了当地政府和文化界的高度重视。在杭州期间,他完成了阎立本的《杨枝观音》、贯休的《十六英尊》、唐云的《墨竹》、程十发的《屈子行吟图》等多个作品。他还为太仓县、玉佛寺和无锡等地创作了多部作品。
个人成就
黄怀觉以其卓越的技艺和高尚的人格魅力著称。他的作品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而且在国外也有一定的影响力。他的儿子黄稚圭和黄良起继承了他的技艺,他们在黄怀觉的指导下,为刘海粟刻制了一幅巨大的梅花图,这幅作品被认为是双绝之作。黄怀觉的名声因此更加显赫。
逝世与影响
1988年2月22日,黄怀觉因小儿一氧化碳中毒昏迷,虽经抢救但仍于同年3月5日不幸去世,享年85岁。他的逝世引起了广泛关注,刘海粟、陆俨少、王伯敏等人都对他给予了高度评价。刘海粟称赞他是“铁笔留翰墨,贞石生气殒”,陆俨少认为他的名字将与金石一同永存,王伯敏则称他为“一代治石大家”。
评价
黄怀觉的艺术成就得到了同行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他的作品不仅体现了他对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精湛技巧,也反映了他作为艺术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的逝世不仅是艺术界的巨大损失,也是社会的一份遗憾。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早期生涯
职业发展
个人成就
逝世与影响
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