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厚泽院士,1934年生于
歙县,中科院院士,
大地测量学与
地球物理学学家,
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院长、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从事近代外部重力场逼近理论研究。模型逼近方面,发展带约束条件的高逼近级高异常与垂线偏差统一逼近理论和截断误差估算。算子逼近方面,提出虚拟单层密度表示的概念。在中国开拓固体
地球潮汐形变研究,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重力潮汐基准,发展顾及侧向不均匀性、椭圆、滞弹性、自转地球的潮汐理论。为在国际和中国建立大地测量学与地球物理学的交叉新领域――动力大地测量学作出重要贡献。
2021年8月31日,许厚泽因病医治无效在武汉逝世,享年87岁。
人物生平
许厚泽院士,1934年5月4日出生于
歙县,
大地测量学与
地球物理学。1955年毕业于
同济大学,1962年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理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毕业。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为在国际和中国建立大地测量学与地球物理学的交叉新领域--动力大地测量学作出了重要贡献。中科院院士,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家,
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院长。为在国际和中国建立大地测量学与地球物理学的交叉新领域――动力大地测量学作出重要贡献。现任中国矿业大学环测学院兼职教授。2004年6月,
山东理工大学聘任许厚泽院士为特聘教授。2011年4月,受聘为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地球物理学研究所所长。2021年8月31日,许厚泽在武汉逝世,享年87岁。
科教生平
1955年毕业于
同济大学测量系,1962年中科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重力专业研究生毕业。曾任中科院武汉分院院长,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国际大地测量协会执委、国际重力委员会副主席,国际地潮委员会主席,国际大地测量杂志编委,中国测绘学会副理事长,
湖北省科协副主席,湖北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动力
大地测量学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同济大学等高校兼职、特聘教授。曾任第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几十年来从事大地测量与
地球物理学学科领域的研究工作。他从事近代
地球外部重力场逼近理论研究,建立了高逼近级的高程异常和垂线偏差统一逼近模型理论,提出地球外部重力场的虚拟单层密度表示方法。开展国家天文重力水准及航天技术中的
测绘学保障研究,设计出双极模板系统、高空重力赋值方法及平均重力异常估算方案,研制出我国首个重力场模型,为经济及国防科研部门所使用,参与我国国家重力网及地壳运动监测网络的建立。最早在我国开拓固体地球
潮汐形变研究,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重力潮汐基准,给出各种精密天文、大地及
地球物理学测量的潮汐改正模型。建立具有特色的褶积与球函混合的海洋负荷结算方法,发展顾及测向不均匀性、椭球、滞弹性、自转
地球的潮汐理论,在我国开拓了
卫星测高及卫星重力探勘方法的研究与应用,为建立
大地测量学与地球物理学的交叉新领域——动力大地测量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重要贡献
在
同济大学学习期间,他从“地球重力学”和“地球形状学”的课程中领悟到,自己的专业进取方向应该紧扣于大地测量这一学科的
前沿领域。1956年他报考并被录取为
中国科学院第一批研究生,师从
方俊院士,经过长达6年的学习,他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已打下深厚扎实的知识功底。研究生学习期间,他就已很关注和钦佩饮誉世界的
苏联著名学者莫洛金斯基的研究工作。
莫姓的代表作《地球形状与外部重力场》一书,他曾十余遍地仔细研读,直至将全书读懂弄通。多年来,他始终以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开展研究工作。他设计了新的天文重力水准计算模板,提高了精度,这一成果被国家测绘总局列入《重力内业计算细则》,他提出的推算截断系数的新方法,改进了莫氏的逼近公式,解决了计算垂线偏差中维宁曼乃兹函数的最佳逼近问题。后,他继续发展了高程异常与垂线偏差的统一逼近理论,提出
地球外部重力场的虚拟单层密度表示方法,得到国际
大地测量学界的好评,为我国大地重力学研究步入国际水平作出重要贡献。并当选
国际大地测量协会重力测量委员会副主席,为期二届。
70年代,他在地震战线工作了8年,使他的研究步入
地球物理学的领域。在处理地震前兆监测资料时,他遇到了地球潮汐形变的影响问题。由此他开始着手对地球
潮汐问题的研究。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他领导的学科组在引潮位的展开、中国重力潮汐观测及基准、海洋负荷影响以及顾及
地幔侧向不均的
地球潮汐形变的理论模拟等方面,取得了飞速的进展,受到国际地潮界的关注。并当选国际大地测量协会地潮委员会主席,为期二届。
科研项目
他先后主持参与了中国天文重力水准的设计与处理、中国国家重力网的建立及
大地水准面精化、国民经济及国防的
测绘学保障、固体潮观测与研究、现代地壳运动与地球动力学研究等重大课题。在地球重力场的逼近理论与高空赋值,天文重力水准的计算与处理,地球重力场模型,地球
潮汐与负荷形变,地球潮汐的模拟理论与观测实验,卫星测高资料在海洋物理中的应用等研究中均取得国内外有影响的成果。
目前承担
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地壳运动监测网络”,主持国家基金重点课题“
地球重力场的卫星重力探测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国家基金面上项目“
大地水准面的模拟及内插精化研究”“
东北亚地壳运动与构造亚板块分区”,中科院方向性创新项目“青藏东部地区GPS观测与研究”,以及国家政府间技术合作项目“中日韩东北亚地区地壳运动合作研究”等课题。
个人生活
人物逝世
2021年8月31日,
中国科学院院士、
大地测量学与
地球物理学,原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
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院长、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许厚泽,因病医治无效在武汉逝世,享年87岁。
主要成就
许厚泽院士先后得过国家自然科学
三等奖与中科院自然科学二、三等奖各1项,国家科技进步
二等奖1项与中科院科技进步
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国家
测绘学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其中排名第一的有8项。先后在国内外发表论文近200篇。1980年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1983年度被授予
湖北省特等劳动模范称号。获得2004年度“
何梁何利基金奖”。2000年获杜
彭荫刚奖。
个人成就
已培养博士及硕士研究生近40名。指导的博士生罗俊获2002年度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博士生
雷湘鄂获2005年度中科院优秀博士论文奖,其本人获2000年杜彭荫刚奖。
出版图书
《
固体地球潮汐》是2010年12月年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许厚泽。
人物评价
平民院士
就研究领域的艰深和所创造的学术声望,许厚泽是一个令人敬畏的科学家。而在人们的言谈中,他却被称为快乐的“老许”。
许厚泽今年70大寿时,几个年轻人围着他,在他的办公室里吵吵嚷嚷。
一行从外地参加测地所学术研讨会的专家有些不解:怎么能在许院士的办公室里叫得那么响?这个所的年轻人可真的不太尊重许老。
年轻人则笑呵呵的,“就学术和工作上的问题和老许争,没问题的,我们从来不怕他。”
大家都叫许厚泽“老许”。以至许院士的夫人杨惠杰常听到有人和她打招呼,你们家老许呢?
许院士很温和,从来没有架子。在测地所谁都可以找他谈问题、谈工作,他总是乐意奉陪。
“我们要是有不同意见,心里有想法,从来就不隐瞒,可以直接和他说。”对此,测地所的科研人员颇为自豪。
要是有什么观点争执不下的,许院士从不以学术权威自居,他可以对年轻人说,“这个问题,我也回去再想想。”
一些刚进测地所大门求学的毛头小伙子,在许厚泽作学术报告时,也无所顾忌地当面站起来提出异议,同他讨论一番。他不仅不生气,还说“提得好”。
许院士喜欢和年轻人讨论问题,喜欢看学生的毕业论文,凡是学生论文答辩和所里的学术报告会、研讨会之类的,只要他在武汉,他是一定要去听的。
许院士说,从学生那里他受益非常深,能学到很多东西。
许厚泽的学生遍布国内外,其中不少已成为著名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的主要科技骨干。
许院士出差时,用他学生的话来说,对自己很“抠”。上世纪90年代中期许院士到北京,总是住中科院机关楼后面的平房招待所。一次他从
上海市赶着去北京开会,打的去机场约需二三十元,手里提着幻灯机的他,却到处找中巴,上车时,他还得意地对身边送行的人伸出四个手指,“只要四块钱。”许厚泽说,要把课题经费用在真正的科研上。
作为院士,他和普通老百姓一样有着自己的业余生活和诸多快乐。
许院士喜欢
京剧。忙里偷闲,他会听一段
程砚秋的《
锁麟囊》,或者哼一曲《定军山》抒发情怀。他说,他能听出京剧不同流派的细微区别。
许院士还喜欢看球。尤其是国际大赛中有中国队比赛的赛事,他都不会错过。
看电影,许院士喜欢看经典大片,比如《乱世佳人》、《
泰坦尼克号》等。他喜欢电影的快节奏。记者瞿凌云
大地测量学家
许厚泽是我国著名的大地测量与
地球物理学,是中科院测地所培养的优秀科学家之一,也是中科院的首批研究生。他于1991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近半个世纪以来,他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的探索之中,为我国大地测量学及地球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和其他中科院的研究所一样,测地所一直有着唯实、求真、协力、创新的优良学风。早在攻读研究生期间,许厚泽就受到这种优良学风的熏陶。按他的说法,只要进入科学院,两件事必须做好:一是切实打好理论基础;二是努力培养科研能力。研究生初期,许厚泽从事椭球面
大地测量学及
地图投影的研究,在
方俊院士的指导下,先后提出利用等方位线及高斯克吕格投影推算大地主题的方法。之后,方俊院士要求他转向,把大地重力学作为主攻学科方向。为此,在研究生毕业论文中,他针对我国重力场较
苏联复杂的情况,提出在处理天文重力水准测量数据时,要精化中央区域的计算,并用双极系统模块代替莫洛金斯基的椭圆双曲系统模块,首次在电子
计算机上实现,受到大地测量界以及当时苏联专家的赞誉。
许厚泽院士始终和测地所承担的任务和面临的挑战息息相关,在20世纪60年代初,先后把提出的天文重力水准计算方法,通过和国测一大队共同的试验和改进,推广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测绘局使用,列入《重力内业计算细则》中,作为两种作业模块之一。随后,为了解中国山区地形及重力场变化复杂的问题,提出天文水准代替天文重力水准以及空间异常的间接内插方法,即现在广泛使用的移去恢复法,并专门建立了我国鄂西北山区的高精度天文重力水准网进行实验。随后的年代,他从事了大量的军事和空间技术
测绘学保障的研究工作,1971年构建了我国第一个顾及重力资料的全球重力场模型。20世纪80年代初,他研究了高空扰动重力赋值方法,并和部队同志一起,构建了我国1°×1°平均重力异常推估方案,成功应用于国防武器试验中。近10年来,他作为技术负责人,参与国家重力网“85”系统的建立以及
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地壳运动监测网络”的建立,检测和发现了青藏高原隆升以及云南丽江地震同震形变产生的重力变化。
许厚泽院士还在近代
地球外部重力场逼近理论的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1963年他就提出维宁·曼乃兹垂线偏差中函数最佳逼近问题解法,改进了权威的莫洛金斯基逼近公式。后来他又进一步发展了带界园约束条件的高逼近级高程异常和垂线偏差统一逼近方法及截断误差的估计,这一成果在第17届国际
大地测量学与
地球物理学联合会(IUGG)上报告后,引起国际大地测量界很大反响。他还提出利用延拓到地球内规则球面的虚拟单层密度确定地球外部重力场的方法,对
瑞典皮耶哈默的理论作了拓展,以上研究成果为测地所在1987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
三等奖。
许厚泽院士曾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从事过6年地震监测工作,并借调到北京国家地震分析预报中心工作。为了消除地震前兆观测中的
潮汐影响,他开始了固体潮及负荷形变研究,在国内首先发展了一种简便的重力潮汐理论值算法并作了推广使用。以后在他的领导下,建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武昌重力潮汐基准,建立了我国沿海及东西重力潮汐剖面,研究了褶积与球函数结合的海洋负荷解算方法,特别是他所作的重力海潮改正精度的估计,是国际上不多见的工作。他和他的学生一起,发展了利用微扰动
级数展开来解算
地球潮汐
运动方程的方法,是国际上能够最方便地顾及
地幔侧向不均匀性的地球
潮汐形变理论。在固体潮研究中,1997年他和各国科学家一起,倡议和制定了《国际超导重力仪观测的地球动力学研究计划》,迄今已有全球近20台超导重力仪组成的台网正在国际
大地测量学学会的框架下实施这一计划。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他又领导开展了卫星测高资料的分析和研究工作,在
地平线变化趋势的研究、海底地形的反演与新构造发现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近年来,他又致力于
卫星重力学的研究。
许厚泽院士的思想总是超前的,他认为:“我们应该面对世界当前高技术的发展,站在历史的高度,作出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抉择,才是交叉学科发展的前途。”为此,他先后与国外20多个研究所和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加强学科交流,使一大批中青年科技骨干在
大地测量学、
地球物理学、固体
潮汐等交叉学科领域脱颖而出。通过合作与交流,先后发现了目前国际上使用的经国际天文协会(IAU)和国际大地测量与
地球物理联合会(IUGG)批准的Wahr地潮模型纬度依赖项有误,发展了独特的小参数扰动法,给出了新的数值结果,解决了
金星重力场零参考面漂移问题,修正了国际上Bowin的地球重力场模拟方法;在地球物理方面,在国际上首次精确导出张德勒摆动的理论Q值,研究了
喜马拉雅山脉地区的地壳运动状态。
许厚泽院士先后担任了
国际大地测量协会执委、国际地潮委员会主席、国际重力委员会副主席、《国际大地测量》杂志编委等职务,受到国际同行科学家的瞩目和重视。
许厚泽院士虽然已是年过七旬,但他依然时刻挂念着测地所的发展。最近,根据中科院院长路甬祥给测地所的题词“服务国家需求,攀登测地高峰”的精神,积极向测地所建言献策:围绕地壳运动监测与
地球动力学、地球系统的质量分布与运移、地球深内部动力学、湿地生态研究、
大地测量学观测技术集成与国家需求,以及重力、
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在国防和环境灾害监测中的应用等方面,组建创新团队,为实现研究所创新跨越持续发展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余平凡柳林涛方鹏
参考资料
人物简介.www.people.com.cn.2019-07-03
获得荣誉.www.whigg.ac.cn.2019-07-03
平民院士.news.sohu.com.2019-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