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生命学院(CollegeofMarineLifeSciences,OceanUniversityofChina)有着悠久的历史。1930年5月,
国立青岛大学成立时正式设置生物系并开始生命科学的教学科研工作,成为我国
海洋生物学教育的发祥地之一。
经过80余年的发展,海洋生命学院已发展成为特色鲜明的海洋生命科学精英人才培养基地和海洋
科研创新基地。学院拥有海洋生物学国家重点学科、遗传学
山东省重点学科,以及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海洋生命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物科学类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细胞生物学教学团队及国家人才培养创新试验区。学院下设海洋生物系、海洋生物工程系和环境生态系,设有生物科学、
生物技术和生态学3个本科专业;拥有生物学和生态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
海洋生物学博士和硕士点,以及生物工程硕士点等共计13个博士点和14个硕士点,设有生物学、生态学和海洋科学(海洋生物学)3个博士后流动站,形成了从学士、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中国科学院院士
庄孝僡、
张致一,中国工程院院士
雷霁霖、张偲、
包振民等皆为学院毕业生。
学院现拥有“海洋生物遗传学与育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中国海洋生物工程中心”、国家级“
海洋藻类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由海洋生命学院为主要支撑的
植物学与
动物界学科、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行列。
学院简介
1930年5月,
国立青岛大学成立时设置生物系,成为我国
海洋生物学教育的发祥地之一。成为特色鲜明、国内有较高影响的海洋生命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国内许多著名学者都曾在此教书育人,如中国昆虫学和植物保护学奠基人
曾省,中国生物学界第一个
伦敦皇家自然知识促进学会会员、比较解剖生物学家
刘咸,中国实验胚胎学创始人和海洋生物学奠基人
童第周,中国水产学奠基人
林绍文,中国海藻学奠基人
曾呈奎,中国贝类学奠基人
张玺,中国海洋生物遗传学奠基人
方宗熙,以及高哲生、李嘉泳、郑柏林、邹源琳、薛廷耀、李冠国等著名学者。
中科院院士
张致一、
庄孝僡,中国工程院院士
雷霁霖、
张偲、
包振民等是学院毕业生中的佼佼者。
办学条件
院系概况
师资队伍
海洋生命学院拥有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学历层次高、创新能力强、学术水平高的教学科研队伍。现有教职工135人,其中教授45人(博士生导师29人),副教授37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占93%,80%以上教师有国外留学或工作经历。教师队伍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青年长江学者1人、全国优秀科研工作者1人、
山东省“
泰山区学者”9人、山东省教学名师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1人、科技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科技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山东省优秀教师2人、山东省优秀科研工作者2人、教育部骨干教师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5人、
青岛市拔尖人才4人,10余人次在国内外专业学会组织中担任重要学术职务。
学科体系
海洋生物系
源于1928年
国立青岛大学(后改为国立
山东大学)成立时设置的生物学系。生物学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曾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知名的生物学家。该专业为
海洋生物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拥有国家海洋生物学重点学科和
山东省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是山东省重点学科和国家生物学一级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海洋生物工程中心(ChineseBETCEN/BAC/UNESCO)也设在本系。该系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师29人,其中博士生导师7人、教授8人、副教授8人,具有博士学位者占80%以上,90%以上为50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的总项目负责人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负责人1人,“973”子项目负责人3人,“863”项目负责人5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15人,省部级及市级项目负责人多人,全国一级学会副理事长1人。在读博士生60名、硕士生180名,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3名。
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海洋生物学、动物胚胎与发育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海洋微生物与海洋生物材料、动物细胞工程、
NP与环境友好材料等。
环境生态系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艺术晚会师资力量:环境生态系成立于1989年,有着10多年的发展历史。现有教师2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5人(3名兼职博士生导师)、教授8人(3名兼职教授)、副教授7人、
高级工程师2人,讲师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69%,具硕士学位的占88%。
环境生态系下设环境生态学本科专业,目前,本专业有1个博士点--生态学,审批于2000年,1个硕士点--生态学,审批于1998年。同时是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的研究方向之一。本专业设有1个省级重点
实验室山东省海洋生态动力学重点实验室,还拥有2个大型的专业教学实验室和浮游生态学、底栖生态学、生态毒理学、环境工程学、生态工程学等5个研究室。
研究方向:本学科的主要研究领域有五个,即海洋生态
动力学、海洋生态毒理学、海洋生物监测与
生物修复、海洋环境生态学、海洋资源生态学。
本科专业介绍:本专业教学实验条件优越、师资力量雄厚,学生毕业后可从事生态管理、生态保护、生态规划、生态建设、污染防治、生态工程等方面的技术开发和推广,科学研究和教学以及行政管理等工作。本专业设有硕士点和博士点,本科生可在本专业继续深造。
1、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具备生态学和
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等从事科研、教学、环境保护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基本培养规格:本
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生态学和环境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接受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培养现代生态学理论和
计算机模拟等实验技能,初步具备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
3、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数学、物理、
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掌握现代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实验技能和生态工程设计的基本方法;3)了解
环境科学、生物学、
环境工程等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4)熟悉国家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知识产权等有关政策和法规;5)了解生态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7)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及撰写论文和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海洋生物工程系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海洋生物工程系概况: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工程技术研究的历史可追溯到1963年,1994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正式建制为海洋生物工程系。目前,是
海洋生物学国家重点学科、生物学国家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生物学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生物工程系拥有
山东省海洋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和山东省海洋生物遗传与种质工程重点实验室,同时还设置了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遗传与种质工程研究平台、中国海洋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平台。
海洋生物工程系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34人,其中教授11人(博士生导师6人),副教授6人,具有完整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博士研究生76人,硕士研究生81人,本科生266人。
专业设置:
本科专业:海洋生物技术专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
硕士点:遗传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海洋生物学(兼)
博士点:遗传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海洋生物学(兼)
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生物学(兼)
人才培养
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下简称“基地”)是国家教育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于2002年批准在全国36所高校首批建立的“基地”之一,本“基地”以海洋生物学、水产品加工和贮藏工程、
水产养殖学三个国家重点学科为龙头,以国家海洋药物工程研究中心、
联合国UNESCO中国海洋生物工程中心、教育部水产养殖开放实验室、
山东省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海洋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及山东省生态动力学重点实验室等为依托,以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部为核心,联合国内外相关学科与企业共同进行建设。
二十一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也是海洋的世纪。本“基地”以海洋学科为显著特色,努力建成一个集人才培养、科技研发与产业化功能于一体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通过一系列实践和不懈努力,本“基地”力争在人才培养、科技研发与产业化等方面逐步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近年内尽快培养出一批“少而精、高层次的能参与国际竞争的海洋生物高新技术创新创业人才,在海洋生命科学领域人才培养中起到示范、辐射作用,为教学科研人员提供创新创业平台,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及其产业化。
本“基地”注重面向地方经济主战场,紧紧抓住生物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人才链、技术链和产业链,积极开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努力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同时把“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融入到产业发展过程中去,一方面为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学科与技术条件,带动相关企业共同健康发展。
本“基地”通过建立有效合作机制,在“互惠互利”的前提下,广泛与事业单位和高新技术企业合作,努力在孵化培植一批企业、推动一种产业、服务一个行业方面做出更大成绩;并鼓励企业在“基地”设立奖学金、
大学生创业基金等,以保证学业优异的贫困生能顺利完成学业和培养学生的
科研创新及产业化能力。同时,本“基地”将优先为企业提供相关的
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开发和技术转让,全力以赴地为企业解决生产实际和产品研发中的问题。为此,本“基地”诚心邀请管理水平高、综合实力强、技术手段新、科技含量高的企业与我们共同合作,为发挥“基地”自身的独特优势,共同做好新产品和高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工作,实现我国经济在新世纪的跨越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获得荣誉
自2011年开始,学院支持本科生组队(OUC-CHINA)参加由
麻省理工学院主办的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iGEM),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先后获得全球金、银、铜奖和
亚洲赛区金奖及多项
单项奖。
2014年起,我院学生参与了由
哈佛大学举办的国际
生物分子设计大赛(BIOMOD),先后获得金、银、铜奖。2014年,OUC-CHINAiGEM团队获得由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等设立的
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被授予“小平科技创新团队”荣誉称号。近年来,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5%,国内外升学率一直保持在60%以上,一大批优秀学子赴国内外著名大学继续深造,其中不乏
哥伦比亚大学、
康奈尔大学等美国常青藤大学,以及
乔治华盛顿大学、
杜克大学等世界顶级名校。
科学研究
科研方向
学院主要科研方向是:(1)海洋生物遗传育种;(2)海洋生态
动力学;(3)发育和细胞生物学;(4)生物化学与生物材料;(5)海洋微生物学及其应用。
科研平台
海洋生物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是海洋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211工程”“985工程”建设的重点支持下,学院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研究机构,设有“海洋生物遗传育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中国海洋生物工程中心”,同时拥有
山东省海洋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和海洋遗传学与种质工程重点实验室等多个重点实验室。在①海洋生物遗传育种、②海洋生态学、③海洋生物发育与进化、④海洋微生物学、⑤海洋生物化学与生物材料、⑥细胞生物学等方面建立了高水平的研究平台,形成了具有显著优势的研究领域。
科研成就
“九五”以来,海洋生命学院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取得了丰硕成果。近年来,主持各级教学研究课题20余项,主编或参编教材和著作近20部,发表教学研究论文30余篇,获得
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
一等奖1项、
二等奖2项。
“十五”以来,主持“973”计划课题7项,国家“863”课题40余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70余项、省重大研究课题2项其它省部市级科研课题40余项,到校经费逐年增加。近年来,学院共发表学术论文近2000篇,其中SCI论文600余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其他省部级奖20余项。
学术交流
在九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海洋生命学院逐步形成了良好的对外合作交流机制,建立了良好而畅通的国内外合作与交流渠道。已与美国、
加拿大、
英国、
德国、
比利时、
丹麦、
澳大利亚、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诸多国内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友好的合作关系,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学者互访等方面,实现了全方位的合作与交流,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年来,学院共选派教师到国外进修30余人次,派出留学生30多人,主持和参加国际合作课题近20项。
学院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关系。1995年组建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海洋生物工程中心”已成功主办了6期国际培训课,14个国家和地区的130余人参加了培训,接受访问学者17人;1998年我院主办了“国际海洋生物工程学进展与展望学术会议”,有200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出席。2002年8月又与韩国
高丽大学生物工程研究生院共建姊妹学院。
新的世纪,我院正以崭新的姿态、辛勤的劳动,努力为国家
海洋生物学培养高素质人才做出更大贡献。
文化传统
精神文化
教育理念: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基础厚实勇于创新
办学定位: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才,应国家需要;坚持走“特色立校、科学发展、树人立新、谋海济国”的发展道路,建设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本科专业
院训:求是笃行,谋海济国
知名校友
参考资料
学院简介.中国海洋大学本科招生信息网.2018-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