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恩格林
德国作曲家瓦格纳创作的歌剧
《罗恩格林》(Lohengrin)是一部典型的三幕“大型浪漫歌剧”,由德国作曲家瓦格纳作曲、编写脚本,于1850年8月28日在德国魏玛宫廷剧院首演,全剧通过圣杯卫士的传说故事,探索圣洁爱情与身份认同之间的辩证矛盾关系。虽然剧中有历史成分(10世纪前叶的布拉班特),但其性质属于童话歌剧。歌剧灵感来源于中世纪沃尔夫拉姆·冯埃森巴赫的诗篇《提特雷尔》和《帕西法尔》。
瓦格纳在这部歌剧中揭示了爱不论来自何方,姓甚名谁,执着与信任是爱的全部奥秘,但在尘世中难以存在,一切必然以悲剧告终。由于宣叙调与咏叹调之间的区别被进一步取消,主导动机的运用更加丰富和灵活,《罗恩格林》虽被称为奥托·瓦格纳的最后一部“浪漫歌剧”,但其中已经昭示了日后诸多“乐剧”的创作手法和原则。
创作背景
《罗恩格林》脚本由作曲家本人编写瓦格纳,和其遗作《帕西法尔》一样采用了《提特雷尔》和《帕西法尔》这两个诗篇中的故事。
歌剧于1850年8月28日在魏玛的大公爵宫廷剧院首演,由弗朗茨·李斯特指挥。当时瓦格纳因为参加了1849年德累斯顿革命而被政府通缉,在瑞士逃亡。作曲家本人直到1861年5月15日才在维也纳第一次听到《罗恩格林》全剧的演出。
罗恩格林的传说,在13世纪初叶诗人沃夫伦的代表作《帕西法尔》中便有提及,后来又出现不少以它为蓝本另外写成的作品。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沃夫伦·冯·艾森巴哈,被誉为宫廷文学集大成的诗人。他的代表作《帕西法尔》是根据法国诗人克列第安·德·特洛瓦的未完成作品《圣杯的故事》写成的大叙事诗,全篇约两万五千行。诗篇的末尾约一百行,就是叙述帕西法尔之子罗恩格林的故事。
罗恩格林的传说似乎是在莱茵河上游到谢德河畔(也就是今天的荷兰比利时地方)流传的,因此形成了德法两个系统。在上述的大叙事诗之后,孔拉特·冯·伍兹堡根据法国的同名作品也写成叙事诗《天鹅骑士》。此后在1290年前后又出现《巴伐利亚的罗恩格林》,作者不详,是以沃夫伦的作品改写而成的。
瓦格纳创作时的参考素材,可能是另一部13世纪末巴伐利亚州某位游唱诗人的作品,以及格林兄弟的《德国传说集》。他根据这些原始素材,写出了艺术性高、涵义深刻、焕然一新的作品。由于在《唐怀瑟》一剧中所根据之《歌唱擂台传说》原作最后部分,有剧中人物沃夫伦叙述天鹅骑士的段落,可见此剧的取材可能和《唐怀瑟》是在同一时期。
瓦格纳在其音乐哲学论文《贝多芬》中,称赞大诗人沃夫伦是一位:“使诗的永恒典型形成的伟人”,而在他自作歌词时,由于加入了“自己的创意”、以自由的角色写成了歌词,则自夸是“上乘的歌剧剧本”。
如果把此作品的悲剧性责任完全交由埃尔萨一人承担,似乎是不够合理的。具备神格的罗恩格林并非全知全能,但具有知性的意识,为了使这个本质或性格臻至完美,而寻求人间女性的爱。对埃尔萨而言,起初立誓不探问骑士的身分便接纳对方,应该是出于不想知道,或是比起得知身分,更珍惜爱情。
正如罗恩格林从埃尔萨身上获得爱之憧憬,埃尔萨也由于和他的邂逅,使原本已有爱的心灵,受到强烈的感情冲击,而引发想知道对方身分的欲望。埃尔萨的疑虑与嫉妒就是对罗恩格林的另一面反应。神格男性与人间女性之间的爱情,因各自本质或性格因素的差异,不可避免地走入悲剧性的结局。
在“救济”主题方面也值得一提,罗恩格林因埃尔萨的爱获得救济,埃尔萨也相对地获得天鹅骑士的拯救。但两人必然走上分手之途的悲剧性,正是此剧的救济主题和瓦格纳其他作品大异其趣之处,也就是说,“救济”本身自始就隐含着悲剧的因子,展现出了深刻的悲剧性。
正因如此,这部歌剧又被称为:“性格悲剧兼命运悲剧”,从这层意义上看来,《罗恩格林》比起前作《唐怀瑟》更加属于作者本人的写照。奥托·瓦格纳曾在著作《告知》和给朋友的信中,暗示这作品就是他本身的悲剧。也就是说,即使是有高度意识的艺术家,也想从世间的人们那里获得爱的满足,只是层次高的作品即使一时幸运地被现实世界所接受,但不久后却因世人的误解、偏见或嫉妒,而遭疏远与忽视。这就是艺术家瓦格纳的苦恼。
和前作《唐怀瑟》一样,此剧也具备基督教异教抗争的要素,但又添加了历史情节。由于让德王亨利一世(在位时期 919-936年)登场,提高了民族意识,而获得德国同胞的欢迎。
瓦格纳的这部最后“浪漫歌剧”,终于完全去除了曲式上的编号,使戏剧与音乐的关系强化,实践了“戏剧是目的,音乐是表现手法”的想法。主要人物的性格塑造方面,除了采取特定调性的手法外,还随着管弦乐的扩大、技巧的充实,以及主要主导动机的运用,使作品成为有机体,提升了所谓乐剧的性格。
奥托·瓦格纳在这部歌剧中排除了过去的序曲形式,改用前奏曲。具有意大利式或法国式序曲,在整出歌剧中往往具有太多的音乐涵义,瓦格纳认为音乐应该顺从戏剧,最好是使用更简洁、内容更明了的前奏曲。
《罗恩格林》中共有三首前奏曲,其中第一幕前奏曲极为清纯、庄严,表示格拉尔的圣域:第二幕前奏曲充满阴暗的感觉,暗示奥特鲁德或泰拉蒙的阴谋;第三幕前奏曲相当热闹,表示婚礼的欢乐。这些音乐都和戏剧内容相互呼应,充分发挥对比的妙趣。
从音乐曲式看,奥托·瓦格纳所独创的乐剧形式在此剧中已经确立。同样的场面是由相同的基础曲调串连起来,避免插入各自游离的咏叹调、宣叙调或合唱,而使戏剧与音乐的关系更为紧密。另外,主导动机的重要性增强,丰富了音乐的意义与内容,也使整部作品具有主题的统一。管弦乐的规模变得更庞大,特别增加了管乐器数,借以产生更丰富、华丽壮观的音响效果,使整个歌剧成为一首流动不断的音乐。
如前所述,形成悲剧性基石的神格男性与人间女性对爱情的热切憧憬,借着音响的色彩与优美的旋律精彩地具像化了。只要观察重要动机“圣杯格拉尔的动机”,或是由这个动机开始的第一幕前奏曲,应该会赞同这样的说法。这首优美的前奏曲令人联想到远方的圣杯格拉尔殿堂,弗朗茨·李斯特曾形容它是发生在:“被彩虹所照的浅蓝波涛中”,是瓦格纳众多序曲或前奏曲中音响最浪漫、最甜美的。这个圣杯动机后来引导出“报出姓名之歌”,不久又引出圣杯的白鸽。最后在罗恩格林离开埃尔萨,消失在远方时,又充分发挥了伴奏的效果。
此剧除了第一幕前奏曲外,第三幕前奏曲也广为人知,其余著名的乐曲还包括《埃尔萨之梦、《微风之歌》、《婚礼大合唱》、《报出姓名之歌》、以及《和天鹅告别之歌》等。成为奥托·瓦格纳此类作品的巅峰之作。
剧情简介
故事发生在第10世纪的安特卫普,埃尔萨被控谋害她的弟弟戈特弗里德也就是布拉邦特公爵的继承人。神秘的克利夫兰骑士队在天鹅带领下出现,他愿意为维护埃尔萨的贞洁而战。他要求埃尔萨保证绝不问起他的姓名、出身与过去,他打败指控埃尔萨的泰拉蒙伯爵,并赢得她以身相许。泰拉蒙的妻子奥特鲁德具有邪恶的法力,她在埃尔萨心中埋下怀疑骑士的种子。埃尔萨在新婚当晚忍不住违反承诺,问了禁忌的问题,也破坏了自己的幸福。如今,克利夫兰骑士队必须离去。临去之前,他当众宣布自己是圣杯骑士罗安格林。他将被奥特鲁德化成天鹅的戈特弗里德魔法的束缚中释放出来,使埃尔萨姐弟重相逢,自己却不得不回归孟沙瓦特的圣杯之城,继续守护格拉尔圣杯。
演奏时间:前奏曲9分、第一幕50分、第二幕1小时15分、第三幕55分
时间:故事发生于10世纪初
地点:安特卫普
人物简介
捕鸟者海恩里希,德国国王(男低音)
罗恩格林,圣杯骑士,帕西法尔之子(男高音)
埃尔莎冯波拉班特(女高音)
泰拉蒙的腓特烈,波拉班特的伯爵(男中音)
奥尔图德,腓特烈之妻(戏剧女高音,经常由女中音演唱)
国王的使者(男中音)
四位波拉班特贵族(两男高音,两男低音)
四位宫廷伺童(两女高音,两女中音)
高特菲公爵,埃尔莎的兄弟(默角)
前言内容
故事发生于捕鸟者亨利的布拉班特。(布拉班特公国中世纪时低地国家的重要公国之一,其实要等到剧中故事几十年后才建立起来,但此处无损于情节。)
当时王国与匈牙利发生摩擦,亨利一世尝试动员地方公国参与迫在眉睫的战争。他也因此到了布拉班特。问题是战火将在王国东部燃起,而布拉班特却在王国西部,要鼓动当地人民成功站起来被非易事(Ob Ost, ob West, das gelte allen gleich: was deutsches Land heißt, stelle Kampfesscharen,意为:啊东部,啊西部,利益都是相关的:只要是德意志帝国的人,就应该起来作战)。
这些历史是为歌剧的情节所需的。
第一幕
进入歌剧的故事之前,听众就能跟从前奏曲进入另一个世界。前奏曲描绘一幅圣杯王国的景象,音乐以A大调进行。
音乐然后过渡到精神有力,但又不乏柔情的C大调至第一幕。使者宣告国王亨利一世的到来(Hört Grafen, Edle, Freie von Brabant: Heinrich der Deutschen König kam zur Statt, mit Euch zu dingen nach des Reiches Recht - gebt Ihr nun Fried' und Folge dem Gebot?)正如所提到的,亨利想在此组建一支军队,但他从泰拉蒙的公爵腓特烈大帝那里获悉,波拉班特的公爵已逝世,他将自己的遗孤(埃尔莎和弟弟高特菲)托给了腓特烈,腓特烈成了摄政王。但高特菲突然离奇失踪,在泰拉蒙人们认为埃尔莎有可疑,认为是她谋杀了弟弟。泰拉蒙解除了先前的婚约(Dem Recht auf ihre Hand, vom Vater mir verliehen, entsagt' ich willig da und gern)并与佛里斯兰人的最后一位继承人奥尔图德结婚。而奥尔图德却挑唆其丈夫,说自己亲眼看到埃尔莎将弟弟溺死于池塘中。泰拉蒙于是控告埃尔莎,并要求夺取埃尔莎父亲爵位(Dies Land doch sprech' ich für mich an mit Recht, da ich der Nächste von des Herzogs Blut. Mein Weib dazu 澳大利亚 dem Geschlecht, das einst auch diesen Landen seine Fürsten gab)。
埃尔莎否认控罪,认为这只有天庭可定夺。埃尔莎先前曾经梦到,上帝会派遣使者来保护她。当她向国王亨利诉说了这个梦之后,使者呼唤天庭,此时果然出现了一位骑士。他站在一艘由天鹅拉着的小船上。他在决斗中战胜了泰拉蒙,并与埃尔莎订婚,但有一个条件,就是永远不要问("woher ich kam der Fahrt, noch wie mein Nam' und Art",意为:我来自何方,我的名字和身份)。从后面罗恩格林的叙述可得知,这个要求并不是出于罗恩格林爱务虚荣,而是由于圣杯骑士的规定。
泰拉蒙在决战中失利,罗恩格林有权处死他,但后者没有这样做,唱到: Durch Gottes Sieg ist jetzt dein Leben mein - ich schenk' es dir, mögst du der Reu' es weih'n(我主的胜利,使得你的生命落在我手,我将它还给你,请你不要有负于它)。
第二幕
第二幕开始,奥尔图德说服了丈夫,决斗并不公平,罗恩格林只是靠幻术取胜。同时她还断言,只要罗恩格林身体的任何一部分,就是指尖被打掉,幻术就会消失。但同时奥尔图德在婚礼上遇到埃尔莎时显得很内疚。埃尔莎并不记仇,一心要和奥图尔德重归于好。在一次私底下的谈话中,奥图尔德别有用心的暗示到,罗恩格林不说自己的名字,肯定有鬼。埃尔莎努力驱除头脑中的疑虑,但是显然未能完全释怀。
场景转换,使者号聚布拉班特人并宣告,泰拉蒙竟敢对上天不敬,被依法剥夺其财产和权利。而那位陌生的上苍使者却应得布拉班特公国的爵位(Doch will der Held nicht Herzog sein genannt; ihr sollt ihn heißen "Schützer von Brabant但这位英雄不愿意接受这个封号,你们应该称他为布拉班特的卫者)。使者还宣布,罗恩格林会在当天与埃尔莎成婚,并会于次日与布拉班特人跟随国王出征。
在边上有一小撮人,围在泰拉蒙周围抱怨,不愿意为隔山之火而烧身。
第三幕
埃尔莎和罗恩格林成婚。新婚之夜,响起了著名的混声四部合唱的结婚进行曲〈婚礼合唱〉。两人终于可以单独四目相对。对话不会像以前那样在床上,而是在房间的大沙发上进行。埃尔莎向罗恩格林保证,就算奥图尔特的话为真,她也会忠于罗恩格林的。而罗恩格林则向埃尔莎保证,自己是纯洁的。(Kein Los in Gottes weiten Welten wohl edler als das meine hieß: Böt mir der König seine Krone, ich dürfte sie mit Recht verschmähn. Das einz'ge, was mein Opfer lohne, muss ich in Deiner Lieb ersehn).
埃尔莎却没有释怀,她还是战战兢兢的开口问道了武士的姓名。罗恩格林非常遗憾,想到为她的缘故已付出了许多。这时,泰拉蒙冲进了房间,罗恩格林和他展开了第二次对决,并把他刺死了。
罗恩格林唤来了布拉班特的贵族到国王前。他对国王说到(圣杯故事)自己的名字,他的来历,以及因为埃尔莎已提出了那破约的问题,他已不能跟国王前去打仗了,也不会留在波拉班特。他还保证国王战争的胜利(Doch, großer König, lass mich Dir weissagen: Dir Reinem ist ein großer Sieg verliehn. Nach 德国 sollen noch in fernsten Tagen des Ostens Horden siegreich nimmer ziehn.)罗恩格林对埃尔莎则说,其实她只要一年之内不提出破约之问,他们两人是可以永远在一起的,而弟弟高特菲也会回来。
埃尔莎的央求,国王的诚邀,都没能使罗恩格林留下。天鹅又出现了,后面还是那条船。突然奥图尔德大声欢呼起来,她认出那天鹅就是高特菲("Am Kettlein, das ich um ihn wand, ersah ich wohl wer jener Schwan: es ist der Erbe von Brabant!")。
罗恩格林通过祷求,将高特菲的魔法到达限期之前就解除了,而罗恩格林的小舟,则会由一只鸽子牵引。奥图尔德大叫一声就倒地身亡,而埃尔莎则因为伤心过度而魂归天国。
但音乐却是大调式的,这暗示到罗恩格林和埃尔莎在天国亦将重逢。
参考资料
《罗恩格林》.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3-11
瓦格纳,W.R..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3-11
目录
概述
创作背景
剧情简介
人物简介
前言内容
第一幕
第二幕
第三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