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是江西人民出版社于2016年1月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曾国藩。
《曾国藩家书》是晚清一代中兴名臣
曾国藩流传最广泛的书信作品,全书集结了曾国藩在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至同治十年(1872年)前后撰写的致祖父母、父母、叔父母、诸弟、妻子及儿辈的家信,所涉内容小到家庭生计,大到治国带兵,涵盖修身、为官、处世、教子、养生等方方面面,极为广博,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家书读来平平淡淡,背后却蕴育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智慧,这些思想精髓对当今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同样大有裨益。
《曾国藩家书》严格按照信件书写时间排列,为读者完整地呈现了曾国藩的人生轨迹和思想精髓。文中还插入一些曾国藩在不同时期的书法作品和信件手稿,这不仅能提升读者的阅读兴趣与阅读体验,也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不同时期的曾国藩。
作者简介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
清代湖南长沙府湘乡白杨坪(今为
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人。中国近代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文学家,与
胡林翼并称曾胡,与
李鸿章、
左宗棠、
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曾官至
两江总督、
直隶总督、
武英殿大学士、一等毅勇侯,达到清朝历史上
汉族文人为官的高峰,其
谥号“文正”即为清朝
文官的高级别谥号。他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
内容简介
曾国藩自清
爱新觉罗·旻宁二十年至
同治十年前后30年的
翰林院和从军打仗生涯中共有1500封信留世,这本《曾国藩家书》选取其中部分信件。内容上至
曾国藩写给祖父母、父母,中对兄弟,下及写给子侄,多为家务、劝诫,有国事,有政务,有军事指示,有人物评论,还有读书、写字、作文的理念。全面细致显示了在风云变化的晚清背景下,这位力挽狂澜的历史重臣的心路历程,从侧面讲述他是如何成功的以及被人称道的家风何如形成,让每个读者从中见微知著,有所悟有所得。这一部家书足以体现出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精神偶像。
编辑推荐
★晚清重臣
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被誉为“晚清名臣”“官场楷模”。他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实现了
儒家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理想境界,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赞,被誉为“中华千古完人”。
其言传身教对于曾氏家族的儿孙成才,以及家族可持续发展都奠定了扎实基础,值得今人借鉴。
★曾国藩一生立德立言,但他留给后世最重要的遗产还是曾氏家风。
《曾国藩家书》中有一套完整可师的治家理论体系;适合每个面对
家庭教育困惑问题的人阅读使用。
100多年来未见有纨绔子弟,曾氏家族在其后代有英才层出不穷,出现了像
曾纪泽、曾广均、
曾广铨、
曾昭抡、曾宪植等一代代杰出人物。这不能不说是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成功。
媒体评论
有人说,
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13套学问,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套,那就是《
曾国藩家书》。
带兵如带子弟一语,最为慈仁贴切。能以此存心,则古今带兵格言,千言万语皆付之一炬。——
蔡锷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左宗棠图书目录
目 录
京宦生涯
修身之道 2
读书之道 17
治家之道 49
为官之道 76
养生之道 90
窘困的团练大臣
修身之道 94
读书之道 103
治家之道 118
为官之道 135
用人之道 139
人生巅峰
修身之道 164
读书之道 193
治家之道 209
用人之道 243
养生之道 281
余晖残照
修身之道 298
读书之道 310
治家之道 314
为官之道 326
养生之道 340
附录:曾国藩做人36字诀 355
在线试读
京宦生涯
(1840年-1852年,收录曾国藩从
爱新觉罗·旻宁二十年至咸丰二年的家书)
修身之道
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
(1844年10月10日与诸弟书)
四位老弟左右:
昨七日接信,畅快之至,以信多而处处详明也。
四弟七夕诗甚佳,已详批诗后;从此多作诗亦甚好,但须有志有恒,乃有成就耳。余于诗亦有工夫,恨当世无韩昌黎及苏黄一辈人,可与发吾狂言者。但人事太多,故不常作诗;用心思索,则无时敢忘之耳。
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悌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做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余了一文钱;德业并增,则家私日起。至于功名富贵,悉由命定,丝毫不能自主。昔某官有一门生为本省
学政,托以两孙,当面拜为门生。后其两孙岁考临场大病,科考丁艰,竟不入学。数年后两孙乃皆入,其长者仍得两榜。此可见早迟之际,时刻皆有前定,尽其在我,听其在天,万不可稍生妄想。六弟天分较诸弟更高,今年受黜,未免愤怨,然及此正可困心横虑,大加卧薪尝胆之功,切不可因愤废学。
九弟劝我治家之法,甚有道理,喜甚慰甚!自荆七遣去之后,家中亦甚整齐,问率五归家便知。《书》曰:“非知之艰,行之惟艰。”九弟所言之理,亦我所深知者,但不能庄严威厉,使人望若神明耳。自此后,当以九弟言书诸绅而刻刻警省。季弟信天性笃厚,诚如四弟所云“乐何如之”。求我示读书之法,及进德之道。另纸开示,余不具。
兄国藩手草
【注释】
丁艰:原指遭父母之丧,后多专指官员居丧。黜:降职或罢免。
【精彩点评】
曾国藩在这封信里,告诫家中兄弟,功名富贵是变幻莫测的,不能掌握,只有建立功德和修习学业才是自己能够把握的。功德积一分,我们就能增长一分,学业增进一分,我们就得进一分,但功德和学业的修养需要一天天的积累,不能促成,一分分的积累才能使家业兴旺。他还举了个例子证明人生的事情不能自己掌握,而增进学业,自己能否抓住机会,则是自己能把握得住的。面对挫折,不能听天由命,要继续努力,加强卧薪尝胆的功夫,不可荒废了学业。
努力了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不能成功,成功就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有人抱怨没有成功的机会,其实,有时候成功的机会就在我们身边,只是你没有把握住。另一方面,是成功的机会的确还没有来。不过,机会也需要我们自己去创造,这样才能加速成功的到来。
【经典格言】
做个光明磊落、神钦鬼服之人
(1850年2月20日与诸弟书)
澄侯、温甫、子植、季洪四位老弟足下:
正月初六日接到家信三函:一系十一月初三所发,有父亲手谕,温弟代书者;一系十一月十八所发,有父亲手谕,植弟代书者;一系十二月初三澄侯弟在县城所发一书,甚为详明,使游子在外,巨细了然。
庙山上金叔不知为何事,而可取“腾七之数”?若非道义可得者,则不可轻易受此。要做好人,第一要在此处下手,能令鬼服神钦,则自然识日进气日刚。否则不觉坠入卑污一流,必有被人看不起之日,不可不慎。诸弟现处极好之时,家事有我一人担当,正当做个光明磊落、神钦鬼服之人,名声既出,信义既著,随便答应,无事不成,不必爱此小便宜也。
父亲两次手谕,皆不欲予乞假归家。而予之意,甚思日侍父母之侧,不得不为迎养之计。去冬家书曾以归省、迎养二事与诸弟相商。今父亲手示既不许归省,则迎养之计更不可缓。所难者,堂上有四位老人,若专迎父母而不迎
叔父母,不特予心中不安,即父母心中亦必不安;若四位并迎,则叔母病未全好,远道跋涉尤艰。予意欲于今年八月初旬,迎父亲母亲叔父三位老人来京,留叔母在家,诸弟妇细心伺候。明年正月
元宵节后,即送叔父回南,我得与叔父相聚数月,则我之心安。父母得与叔父同行数千里到京,则父母之心安。叔母在家半年,专雇一人服侍,诸弟妇又细心奉养,则叔父亦可放心。叔父在家,抑郁数十年,今出外潇洒半载,又得观
京师之壮丽,又得与侄儿侄妇侄孙团聚,则
叔父亦可快畅。在家坐轿至
湘潭市,澄侯先至潭,雇定好船,伺候老人开船后,澄弟即可回家。船至汉口,予遣荆七在汉口迎接,由汉口坐三乘轿至京,行李婢仆,则用小车,甚为易办。求诸弟细商堂上老人,春间即赐回信,至要至要!
李泽县、李英灿进京,余必加意
庇护。八斗冲地,望绘图与我看。诸弟自侍病至葬事,十分劳苦,我不克帮忙,心甚歉愧!
京师大小平安。皇太后大丧,已于正月初七日廿七日满,脱去孝衣。初八日系祖父冥诞,我作文致祭,即于是日亦脱白孝,以后照常当差。心中万绪,不及尽书,统容续布。
兄国藩手草
道光三十年正月初九日
【注释】
著:建立。
【精彩点评】
在这封家书里,
曾国藩迎养父母和叔父,连途经之处的车马安排都一一安顿好,心思缜密可见一斑。父亲两次书信里都拒绝曾国藩请假回家探亲,曾父为儿子着想、让儿子顾全事业不要为家所累的好父亲形象变得鲜明亲切起来。即使隔着百年历史鸿沟,父母一心为儿女的无私情感与现代一般无二,值得歌颂。
从信中我们还可发现曾国藩不仅孝顺父母,对叔父母也关怀备至。曾国藩的叔父曾骥云(1807—1860),字高轩,只比曾国藩大四岁,年龄的接近,使他与曾国藩的关系异常亲近。幼年时,他们如“兄弟”般相处长大,叔侄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曾骥云处处关怀呵护曾国藩。成年后,即使是离开家乡在外求学,抑或是在京城做官,或是在各地从政治军,曾国藩总是在家书中关心着叔父曾骥云的身心健康、起居生活,像对待父亲那样敬重着曾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