瓣结鱼
鲤科结鱼属鱼类
瓣结鱼(学名:Folifer brevifilis),属硬骨鱼纲鲤形目鲤科鲃亚科,瓣结鱼属,瓣结鱼亚属。俗称:哈司,重口,马嘴,腊巨,白鳍鱼,长沙公。瓣结鱼为生活于清澈流水中的中下层鱼类,体型为流线型,头尖,鳍健,为善泳的鱼类之一。
形态特征
体细长,侧扁,尾柄细,腹部圆。头较长,吻端尖,向前突出,表面具有白色珠星状的角质小突起,在前眶骨前缘有一深裂纹和缺刻。口大,下位,呈马蹄形,前上颌骨能自由伸缩,吻皮包盖于上颌之外。
上、下唇厚且稍向上卷,上唇有沟痕分成中叶和侧叶,下唇分3叶,中央有一狭长中叶,向后几乎达到口角垂直线。须2对,吻须细小,不明显,颌须略长,约为眼径的二分之一长。鳞中等大,胸部鳞片小,侧线鳞45-46。
背鳍具粗状硬刺,后缘有锯齿,鳍的外缘内凹。体背部青灰或青黑色,腹部灰白色,体侧大部分鳞片的基部有新月形黑斑。背鳍、尾鳍暗黑,其它各鳍灰白。幼鱼体侧有一纵行黑色条纹,特别是在后半段更为明显。染色体组型:(2n):50。
分布范围
瓣结鱼的分布范围广泛,跨越了中原地区的多个水域。这种鱼类在中国的长江上游干流及其支流中尤为常见,包括沅江、清江、珠江、闽江、澜沧江、元江以及海南岛等地的水域。特别是在长江上游,瓣结鱼的产量最多,成为该地区的一种普通食用鱼类。瓣结鱼的分布不仅局限于长江流域,它们在云南省、海南岛、香港、广东省等地也有发现,显示了其适应不同水文地理环境的能力。瓣结鱼的存在对于当地的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渔业资源的一部分。尽管瓣结鱼目前被列为非保护物种,但对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仍然至关重要,以确保这一物种的长期存续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护。
生活习性
瓣结鱼(Folifer brevifilis)的生活习性体现了其对特定水质环境的偏好。这种鱼类通常栖息在清澈的流水中,偏好中下层水域,显示出对水质的一定要求。瓣结鱼体型流线型,头部尖而鳍部强健,是善于游泳的鱼类之一。它们经常在水底乱石间穿越,利用其喇叭形且伸缩自如的大口,向江底和石面上吸食食物。瓣结鱼的主要食物包括底栖软体动物、水生昆虫及其幼虫,以及植物的碎片和丝状藻类。这种杂食性食性使得瓣结鱼能够在多样的水生生态系统中生存。瓣结鱼的性成熟年龄一般为3冬龄,产卵期估计在每年的6-7月间,此时成熟亲鱼会在急流条件下进行繁殖活动。瓣结鱼的生长速度一般,从1冬龄到4冬龄,体长从19-19.5厘米增长至36厘米,常见个体体重在0.5-1公斤之间,而最大个体可达3公斤以上。
生长繁殖
瓣结鱼(Folifer brevifilis)的生长和繁殖过程体现了其适应自然环境的生物学特性。作为一种中下层水域的鱼类,瓣结鱼的生长速度相对适中。从1冬龄到4冬龄,它们的体长可以从19-19.5厘米增长至36厘米。在这个生长过程中,瓣结鱼的体重也会相应增加,常见个体体重在0.5-1公斤之间,而最大个体的体重甚至可以达到3公斤以上。
瓣结鱼的生命周期中,性成熟是一个重要的阶段。一般而言,瓣结鱼在达到3冬龄时开始性成熟。这意味着它们在这个年龄时已经具备了繁殖的能力。产卵期通常在每年的6月至7月间,这时成熟的瓣结鱼会在急流条件下进行繁殖活动。这一习性可能与它们对清澈流水环境的偏好有关,急流环境为鱼卵和幼鱼提供了更多的保护和营养来源。
繁殖期间,瓣结鱼的雌雄个体会通过一系列行为进行配对和产卵。雄鱼会通过展示和竞争来吸引雌鱼,而雌鱼则会选择合适的地点产卵。瓣结鱼的卵通常会被产在水底的石头或其他硬质表面上,以确保卵的附着和保护。
瓣结鱼的幼鱼在孵化后会经历一个快速的生长阶段。幼鱼的体侧具有一条明显的黑色纵纹,这一特征在它们成长过程中会逐渐消失。随着幼鱼的生长,它们的食性也会从主要以浮游生物和小型无脊椎动物转变为更广泛的杂食性食性。
相关研究
年龄鉴定
根据分别采集于贵州清水江都柳江的316例瓣结鱼标本,观察了瓣结鱼鳞片、主鳃盖骨、背鳍条、脊椎骨和匙骨等5种材料的年轮特征并进行了瓣结鱼的年龄鉴定。结果表明,瓣结鱼这5种年龄鉴定材料的年轮特征各不相同。
其中瓣结鱼鳞片和主鳃盖骨的年轮最为清晰,而匙骨的年轮则较为模糊。分别采用鳞片、主鳃盖骨、背鳍条和脊椎骨等4种材料对瓣结鱼年龄鉴定的结果表明,鳞片和主鳃盖骨年龄鉴定的吻合率最高,达92.1%,瓣结鱼鳞片的年轮形成期主要在每年的5月、8月和10月。
鳞片为瓣结鱼年龄鉴定的主要依据材料,而主鳃盖骨和背鳍条则为瓣结鱼年龄鉴定的重要佐证。
含肉率
瓣结鱼平均含肉率为66.91%。瓣结鱼肌肉中共有14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为5种,平均质量分数为39.49%;不饱和脂肪酸有9种,质量分数平均值为58.83%。瓣结鱼肌肉9种矿质元素中,钙等常量元素的平均含量在116.35mg/100g~1313.33 mg/100g之间,而同等微量元素含量的平均值则在0.19mg/100g~5.20 mg/100g之间。瓣结鱼肌肉平均钙磷比为1∶4.31。相关分析表明,瓣结鱼的含肉率及肌肉中脂肪酸和矿质元素随其生长变化显著。检验表明,瓣结鱼肌肉中脂肪酸和矿质元素在清水江标本和都柳江标本之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食性特点
以采自贵州省境内清水江、都柳江的318尾瓣结鱼(Tor (Foliter) brevifilis brevifilis)为研究对象,从食物组成、摄食强度和摄食形态学等方面研究了瓣结鱼食性的特点。结果表明:瓣结鱼的食物由双翅目昆虫幼虫等17类饵料生物组成,并以双翅目昆虫幼虫的出现率最高。
瓣结鱼的充塞度按春、夏、秋、冬季逐渐增高,季节性变化明显。充塞指数随体长生长显著减少,而摄食率则随体长生长逐渐增加。充塞指数和摄食率均以V期性腺个体为最低。瓣结鱼为底层杂食性鱼类。
年龄生长
瓣结鱼全年均可形成新轮,新轮出现高峰期为4月。其生长特点是属于均匀生长类型,体长与鳞长呈直线关系,体长和体重呈指数关系,回归求得Bertalanffy个体生长方程各参数L∝、W∝、K、T0分别为70.43、5961.50、0.2231、0.0224,体重生长拐点年龄为4.95龄,该拐点体重为1768.23g,瓣结鱼第1、2龄生长较为迅速。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瓣结鱼.鱼花网.2024-08-19
瓣结鱼.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2024-08-19
瓣结鱼 .中国生物志库.2024-08-19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分布范围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相关研究
年龄鉴定
含肉率
食性特点
年龄生长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