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称“秦量诏版”
青铜制。刻
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度量衡诏书,有的刻秦二世元年同类诏书,或二诏合刻。秦诏版是无论在
历史学还是书法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秦始皇统一
中原地区,
李斯为
丞相,进行了统一全国文字的工作,变大篆为小篆,结束了“文字异形”的状况。相传,李斯手书了
秦朝金石刻文,金刻有权量诏版,石刻有
峄山、
泰山、琅山、
芝罘区、
碣石、
会稽郡六处刻石。诏版为自由体,主要是为了实用,写法草率,笔划方正,行款错落,该诏版文笔划方折是因为刀刻所致。文字仍属篆书范畴。
秦始皇二十六年诏释文: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秦诏版》,
青铜刻。古时帝王下诏书,将诏书内容刻在金属版上称为“诏版”。可以存垂久远。秦诏版刻字,风格大体近于东巡刻石,但因金属的坚硬性质,镌刻时曲圆婉通的笔调已经走样,不及石刻、木刻那样流畅,但仍不失为学习秦篆的珍贵资料。----《古代碑帖鉴赏》
费声骞绾,依法纠正度量衡器具的不一致,使有疑惑的人都明确起来,统一起来”。
镇原县博物馆收藏的
秦朝“铜诏版”,1996年9月经国家文物局专家
杨伯达一行8人组成的鉴定小组鉴定,认定为“秦诏版”属国家一级文物。同时正式命名为“二十六年铜诏版”(简称“秦诏版”)。 “秦诏版”为长方形,长10.8厘米,宽6.8厘米,厚0.4厘米,重0.15
千克,它的四角钻有四个小孔,是供人们将其固定时钉钉子用的,铜质青色,铸造于
秦始皇执政时期。其正面是以秦小篆铸成的,字体大小0.9厘米,竖五行、横八行、上下、左右结构整齐,阴文书刻40字,即“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
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其大意为:“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了天下,百姓安宁,立下皇帝称号,于是下诏书于丞相隗状、王绾,依法纠正度量衡器具的不一致,使有疑惑的人都明确起来,统一起来”。
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统一了
中原地区,结束了
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大帝国——
秦朝,从而奠定了中国长期统一的基础。虽然它在历史上仅存在了15年,但这个短暂的王朝对此后中国数千年的帝制社会却有极其深刻的影响。所谓“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自秦以后,朝野上下,所行者皆秦之制也”(《中国历史资料》),是为后世公认的定论。秦始皇的许多经济、文化等政策无疑是进步的,在各地区、各民族得到了广泛交流。这对中华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其主要
经济政策是以
秦国的圆形方孔钱通行全国。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修筑长城,开挖
灵渠,引水灌溉,还有“令黔首(民)自实田”(《
中国通史》),在全国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征税。其主要的文化政策是先以小篆,后以隶书作为标准字体统一文字。“秦诏版”就是
秦始皇为了落实好经济政策中的统一度量衡而颁发的文告,命
丞相将其铸于“铜诏版”上,吩咐丞相把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原来不一致的度量衡用统一的标准明确起来。这一举措,对在当时刚刚建立的统一的多民族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有着积极的意义。
“秦诏版”的收藏是机缘巧合。民间流传,1976年在县农副公司收购门市部,由爱好文物的县文化馆干部张明华发现并交馆收藏,当时以废铜收购,价值只有0.80元。但作为发现“秦诏版”的惟一知情人
张明华,于2004年7月,首次接受了《
兰州晚报》记者苏丽华的采访,把有关“秦诏版”真正的发现始末告知于天下,解开了稀世国宝“秦诏版”的发现之谜。据县退休干部张明华回忆,大约在1976年的7月,他在城关镇下乡途中听说富坪村的一位农民在找他。通过打听,他辗转找到了那位农民。这个看上去老实巴交的农民,拿来了一块锈迹斑斑的长方形铜板给他,说当时自家正在修房子,挖
地基挖到1米多深时,突然挖出来这么个铜板板。当时张明华把这东西拿到手里仔细一看,感到很惊奇,发现它的大小、文字形状和内容竟和书籍上记载的“秦诏版”一模一样,于是马上断定这是块“秦诏版”。他给了那位送来“铜板板”的老实巴交的农民10元钱,作为回报。并说这是文物,不能买卖,只能将它上缴国家。之后,张明华回到单位,做了一个长1.2米、宽1米的木柜子,把“秦诏版”放在里面,并且登记入库。1995年10月,
甘肃省文物鉴定委员会董彦文、吴怡如、赵子祥等一行8人鉴定,认为属国家一级文物。1996年经国家文物专家鉴定后,正式命名为“秦诏版”。这对进一步研究秦时属于
北地郡的
镇原县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依据。同时,为我国馆藏文物增添了稀世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