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恒达(1959年9月15日生),台湾大学城乡研究所副教授。
个人简介
四年级后段班,“国立”台湾大学土木工程学研究所硕士,
纽约市立大学环境心理学博士,现任“国立”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副教授。长期关心弱势族群、空间与环境、性别与儿童等特殊议题。长期关心弱势族群、空间与环境、性别与儿童等特殊议题。
童年成长在贫穷的乡下,没有见过儿童绘本,也没有电视。除了
教科书之外,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本杂志──《小学生》,里面有恐龙的故事、描写秦良玉的漫画。它以及中广的“小说选播”陪伴度过了童年。它以及中广的“小说选播”陪伴度过了童年。长大以后,学术理论读得愈多,却愈来愈喜欢儿童绘本的纯真、美丽与充满想象。如果能够把所学转化成为绘本与儿童一起分享、成长,那会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著有《教授为什么没告诉我? 》、《空间就是权力》、《空间就是性别》、《GQ男人在发烧》等书,并译有《橘色奇迹》绘本。
不是从小就立定志愿 四十年前资讯有限
毕恒达表示,小时候生长的环境非常乡下,对于资讯的掌握和取得相当缺乏,从小所能想到最大的志愿相当单纯,那就是当“小学老师”。没想到在多年以后,他果然成了老师,但是是大学老师。毕恒达笑着说,小时候的兴趣其实很广泛,但是却无法立定什么志向,一方面是不知道立来要干嘛,一方面是家里也无法培养。毕恒达的课业成绩一直都不错,每一科的表现都在水准之上,当时上初中还要考试,但是毕恒达是属于不用考试就可以直升的前段班,考高中的时候,整个中只开了一台车,载了男男女女的学生们上北部去考北联,毕恒达是其中之一。后来也因为毕恒达考上了
台北市立建国高级中学,所以全家就从
宜兰县搬到
台北市定居。
就读建中的时候,毕恒达说,当时传统的观念男生就是要念理工不然就是医或农,然而他对医跟农都没有兴趣,所以还是填了甲组,大学联考也是看成绩看排名,他最后填上了台大土木系。毕恒达表示,当时填上就填上了,其实对于该科系的理解程度很低,也不像现在有什么大学博览会可以先研究参考,所以大部分的学子在进入科系就读时大半懵懂。而今环境改变,资源的取得俯拾皆是,现在的学生更应该充份利用这些资讯,来为自己的未来先做好功课再选择。
研究所选择都市计划组 改变未来的路
毕恒达和所有的大学男生一样,在大三大四时面临了升学和当兵的抉择,通常是先考预官再来考研究所。在选择研究所的时候,毕恒达仔细思考自己的兴趣,他一直对于人文的东西较有兴趣,再者,毕恒达也不愿意自己将来要变成要一辈子与电脑或混凝土奋战的工程师,所以他选择了考土木研究所
交通工程中的
城市规划组,因为这是和人文社会唯一最有相关的系所,系上大部分的同学不是转去念建筑就是留在土木,全班同学只有毕恒达一个人选择了这个组就读,最后他也顺利的考上,开始了和人文环境接触的不解之缘。
1980年,传统观念中的“都市计划组”的研究范畴,大抵就是一些法令类的范围如土地使用,还没有环境心理学这个名词。毕恒达在当时为了研究论文的关系,开始接触各类相关的杂志期刊,在外国期刊上,他首度阅读到环境心理学这个字眼,简而言之,“环境心理学”所关心的是人类和物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其内容包括建筑、自然和社会环境以及对于个人或是相对于更大的团体或社会而言,其对环境反应的行为表征。环境心理学的重点在于人类的行为、感受和身为人类的知觉如何受到物理环境的互动影响,以及人们对人为与自然环境危害的反应。所以,近代环境心理学家普罗下司基(Proshansky)将“环境心理学”定义为是一门关心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及关系的学科。接触到这样的名词,正中毕恒达下怀,他开始了对环境心理学的精进研究,大量的阅读外国期刊与书籍杂志,从那时开始,毕恒达也下定决心要在环境心理学的领域一直深耕。
传统心理学把空间视为刺激 环境心理重视空间沟通
毕恒达教授解释道,传统的心理学当然也研究空间或环境对人造成的影响,然而,那跟环境心理学所研究的内容天差地别。传统心理学大部分只将空间视为刺激的一种,例如:研究人在一个开窗或不开窗的空间中的情绪以及工作效率是否不同,或者在灯不亮或灯很亮的状态下的情绪反应等等,这些都仅仅只是将空间视为某种对于人类行为是否改变的变数。然而环境心理学研究的是人和空间的互动关系,以刚才的实验为例,环境心理学更重视的是,不同人在同一个空间中所给予的反应和定义。环境心理学认为人和环境是相生相长的,而不是一个独立的变数。
毕恒达在研究所毕业后就当兵报效国家去,当完兵后曾有机会在内政部营建署工作,然而他当时选择回到学校当助教,当时百分之九十的助教都是大学学历,毕恒达有着硕士的光环,很顺利的便补上了台大土木系所助教的缺。担任系上助教时,毕恒达的时间很自由,也因此,他利用时间看书充实自己,并且决定出国深造,到国外继续钻研环境心理学。
当时,毕恒达总共申请了五个学校,这五个学校也是全美唯一有环境心理学研究的五所学校,而且这五所学校的环境心理学通通落在不同的科系之下,最后毕恒达所申请到的是纽约市立大学的环境心理学,就这样,毕恒达飞往纽约,开始了六年的博士之路。
在纽约的生活 打开了学习之眼
纽约这个城市处处充满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惊奇,它也真的是一个最适合研究“空间”的都市。毕恒达教授回忆在纽约求学的日子:“纽约之所以为人文荟萃之处,主要是因为它的历史和它的地理位置,有着非常错综的关系。一方面,纽约位在东岸,是一个移民城市,它的人口组成相当复杂,更因为它是
美国的入口,全世界各地的人都会来到这里,所以,在纽约可以看到各形各色奇怪的人种、都市面貌和各种不同的生活模式共存,却一点儿都不感到奇怪。”所有你想得到的著名文化、建筑,
纽约绝对不会缺席,例如著名的
中央公园、
纽约时报广场,以及hip pop街头文化,源起地点也在纽约。
毕恒达说,他和同学们感触最深的是搭地铁。不管是哪一国的人来到纽约搭地铁,都会有一刹那间错觉自己是不是身在祖国,因为地铁上的人方言太多种了,令人浑然忘了时空。毕恒达还描述了另一个在纽约遇到的趣事:曾经听过有人在路上用华语问哪里有银行,旁边居然立刻就有人用华语回答,银行就在哪儿,这也足以说明纽约是个有如大融炉般的都市,什么人都有,什么事都不奇怪。毕教授打趣的说,难怪好莱坞的灾难电影不管是要拍哪一种灾难,倒楣的都是
纽约,“因为如果纽约还在,就没有世界灭亡这件事。”
正是因为纽约这样的特性,使得毕恒达在六年的纽约生活中,打开了学习之眼,接触到各式各样的人和事,开阔了自己的视界。纽约市立大学由于是市立大学,学费较为低廉,所以吸引了相当多中下阶层的学生前来就读,毕教授也因为和各种不同阶层人接触,改变了他看事情的角度和眼光,在学成归国之后,毕恒达受邀回到台大城乡所担任教授,继续贡献所学。
教学工作有甘有苦 台湾教授外务多多
毕恒达表示,念博士一般就是要走学术路线,所以除了教书之外,他也继续在个人的专业领域上进行学术研究。根据研究题目的不同,关切的议题不同,也可以学习到很多有趣的事情。但毕恒达说,
台湾省的教授们实在外务太多了,除了做研究和教书之外,常常会有很多其它的邀约,例如组成什么什么会或代表什么机构发言或给予意见等等,就是一般俗称的“学者专家”。
毕恒达表示,也许是因为台湾人少的关系,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不够多,所以才会有这种现象。像国外就很难有这种情形,一个所谓专家要在报纸或社论上发表看法绝对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报纸的主编对于品质是很要求的,不可能可以随便发表。毕恒达无奈的笑笑,“有时候真的也觉得蛮累的!”
研究民生辐射钢筋 意外开始写专栏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当中,毕恒达由于研究民生别墅辐射钢筋的问题,而在中时发表了一篇文章,之后联合报的缤纷版就开始找毕教授撰写专栏,原本是写一些对于环境的感想和心得,但慢慢的却变成和性别相关的议题,主要也是因为探究空间的议题愈多愈深入,就愈发现空间和性别的相关程度竟是如此高。后来这些专栏文章便集结出版,一本是“找寻空间的女人”,一本则是“物情物语”。
毕恒达表示,在书籍出版之后,他才发现原来阅读的影响力如此之大。他听过有社区妈妈的读书会讨论他写的书,深深觉得出版着实有它的力量存在。“既然如此,我更应该把自己想要分享或传播的观念集结为出版品,让更多的普罗大众也有机会能够了解更多环境、空间与人的关系,进而因为关注该议题而投入更多资源来改善我们的生活空间。”抱持着这个理念,毕恒达随后又集结了十年的研究心得,而出版了“
空间就是权力”这本书。深入阐述他在环境心理学领域中所研究和体会到的许多环境与人文的观点以及研究成果。
“空间”不应该只是美学作品 而要更有人味
毕恒达教授举例说明,室内设计应该要能够符合环境心理学的理论。“你看室内设计杂志有一种奇怪的现象,为什么明明是设计给人住的空间,却看不到人在设计图中呢?”这个例子可以简单的说明人和空间互相漠视的现况,但若人无法与空间和平共处,将会造成两方的损害。社会的不重视是在侵蚀环境的老本,久而久之会影响到的正是居于其中的人,不可不诫!
勉励学生养观察环境的基本功
目前毕恒达教授担任台大城乡所的教授,给予学生最忠实的建议是:培养基本功。毕恒达表示,环境是一直在改变的,如果你执着于某一个议题的研究,当环境改变的时候,你将无法应对。但是若你培养和学习的是研究方法,以及正确的解析态度,那么不管面临何种环境的变迁,都还能够寻出脉络来整理,现在的空间变化程度和速度都比以前快速许多,学生更应该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更懂得变通。
毕教授也表示,其实对于学生的选择,身为老师都会给予鼓励和支持,没有哪一条路比较好或比较不好,只要学生能够谨慎思考,并且的确对于自己的选择有觉悟、有责任,那么不管是在公的领域服务或者私的领域研究,都是对社会有所贡献。毕恒达教授也即将有新书问世,探讨空间与性别的关系,藉由对于性别空间的议题,突显出现在
台湾省社会所存在的诸多奇怪的现象,导引读者思考改变的必要性,毕恒达教授也期许年轻学子,在专业领域之外,培养关怀环境的能力,人文的素养就像基本功一样,能够帮助每一个人,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与环境和平共处的能力。
研究兴趣及指导科目研究兴趣及指导科目
物的意义、家的意义、性别与环境环境灾害的社会心理冲击物的意义
目前主持之研究案
女性自助旅行经验对自我性别意识的建构(“国科会”)
进行中研究课题
环境灾害之社会心理冲击、性别与环境人与环境关系理论环境与个人成长学校环境
代表论著
A. REFEREED PAPERS
1983 〈高层国宅之空间设计与邻里关系─国光社区个案研究〉,《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学报》,第2卷,第1期,页163-176。
1990 〈东西的意义与环境转变〉,《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学报》,第5卷,第1期,页41-56。
1992 ‘The meaning of objects in environmental transitions: Experiences of Chinese Stud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飞鱼座 12,
pp135-147.
1993〈物的意义—一个交互论的观点〉,《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学报》,第7卷,页97-110。
1995 〈生活经验研究的反省:诠释学的观点〉,《本土心理学研究》,第4期,页224-259。
1996 〈已婚妇女的住宅空间体验〉,《本土心理学研究》,第6期,页300-352。 (NSC-84-2413-H-002-010)
1999 〈科技神话的梦魇:民生别墅住宅辐射灾害的社会心理冲击〉,《台湾社会研究季刊》,第三十五期,页111-162。 (NSC-83-0301-H-002-006) (共著者:郭一勤)
2000 〈从环境灾害过程中探索家的意义:民生别墅与林肯大郡的个案分析〉,《应用心理研究》,第八期。页57-82. (NSC-83-0301-H-002-006, NSC-88-2625-Z-002-045)
2000〈男同志同居伴侣的住宅空间体验:四个个案〉,《应用心理研究》, 第八期. 121-147. (合著者:吴昱廷) 〉
2001 〈如何回家? 〉, 《应用心理研究》. 第九期. 37-52. 〉.
2002〈当西方菁英碰上本土原生:校园中性骚扰的定义与申诉案件处理之社会文化脉络〉, 《女学学志——性别与妇女研究》. 第十三期. 91-139. (与
黄囇莉合著)
B. CONFERENCE PAPERS
1991 “The significance of objects in environmental transition”, Proceedings of the 22nd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Environmental
设计 Research Association,
pp37-40.
1993 “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process of object meaning”, in RM Feldman, G. Hardie, \u0026 DG Saile (
电子数据系统). Power by design: Proceedings of the Twenty-Four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Environmental
设计 Research Association.
1994〈住宅空间体验的性别差异〉,《都市住宅的议题与新方向:迈向一世纪之都市住宅研讨会论文集》,
台湾成功大学建筑学系/台湾地区建筑学会,页61-68。
1995 “The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impacts of a technological disaster: Radioactive contamination at home”, Presented in the Twenty-Six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Environmental
设计 Research Association.(with
LUCKY BRAND Guo)
1995 《妇女休闲与社会控制》,妇女休闲研讨会,
台湾省地区游憩学会。
1995 《妇女的住宅空间体验》,第二届华人心理学术研讨会。
1995 “Women and the meaning of home”, Presented in the 1995 103rd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Convention.
1995《科技灾害的社会心理冲击》,国科会“81-83年度心理学门研究成果分析”研讨会。
1995《另类心理学:意义的追寻》,
中国心理学会年会。
1996 “Women’s fear in public spaces”, Presented in the Twenty-Seven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Environmental
设计 Research Association.
1998《自然环境与人的心理健康》,跨世纪国家自然保育策略研讨会。
1998 〈田野研究中的性别〉,《探索台湾田野新面向》,中央研究院
民族学研究所。
1999 《建立安全与无性别偏见之校园空间》,迈向二十一世纪两性平等教育国内学术研讨会,4月23日。
1999 《都会休闲与女性空间》,女性与休闲研讨会,台湾地区户外游憩学会,4月30日。(共著者:黄千秀)
1999 《当男人遇见女性主义:男性性别意识形成历程之研究》,1999性别与两性研讨会,
高雄医学大学两性研究中心,5月20日。
1999 "When men meet feminism", Presented in Women's World 99: The 7th Interdisciplinary Congress of Women, Tromso, Norway, 6/20-6/26. (NSC 87-2413-H-002-003)
2000 "A study on the formation of gender consciousness of men in Taiwan", Presented in the 8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American Men's Studies Association, Buffalo, 3/24-3/26. (NSC 87-2413-H-002-003)1999 “A study on the formation of gender consciousness of male in Taiwan”, Women's World 99: The 7th Interdisciplinary Congress of Women, Tromso, Norway, 6/20-6/26.
2000 "A study on the formation of gender consciousness of men in Taiwan", Presented in the 8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American Men's Studies Association, Buffalo, 3/24-3/26. (NSC 87-2413-H-002-003)
2000 〈同性恋的现身与家庭关系〉,《第五届华人心理与行为科际学术研讨会:家人关系及其心理历程》,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台湾大学心理学系。 (2000.12.8-12.10) (NSC 89-2413-H-002-011)
2001 "The meaning of home in environmental disaster: A case study of landslide, Presented in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IAPS,
爱丁堡 6/28-7/3
2002 男性气概与性别暴力,《性别与暴力学术研讨会》专题演讲keynote speech,台大社会学系暨社会工作学系筹备处,5/31。
2002 “Homecoming: A research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ogic of everyday practice and the operation of cultural field among home-returning indigenous cultural workers in South Taiwan”, Presented in the 17th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People-Environment Studies, A Coruna, Spain, 7/23-7/27. (NSC 89-2415-H-002-057)
C. OTHER PUBLICATIONS
1985〈从‘营建好环境’的观点论历史保存〉,《都市计划学会通讯》,5(1),页6-12。
1986〈环境心理学介绍〉,《建筑师杂志》,12,页46-51。
1989 〈环境心理学研究资料引介〉,《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学报》,第4卷,第1期,页115-136
1983〈人造环境与设计〉,《土木与环境》,页433-461,台湾地区环境工程学会。
1993 〈环境灾害与心理〉,《大专通识环境教育课程教材》,页259-264,台湾地区行政机构教育部环保小组。
1993《公寓大厦居住使用之调查研究》,内政部建筑研究所筹备处。(共著者:王鸿楷、黄世孟、陈亮全)
1994〈国民住宅的居住环境问题:
台北市国光社区的个案分析〉,《中国论坛》,第216期,页48-51。
1994《台北县国民中小学校园环境整体规划设计手册》,台北县政府。
1994 《科技灾害的社会心理冲击—以民生别墅住宅辐射钢筋污染事件为例》,国科会。 (NSC83-0301-H-002-006)
1995《住宅空间体验的性别差异》,国科会。 (NSC84-2413-H-002-010)
1996 《物情物语》,台北:张老师文化公司。
1996 《找寻空间的女人》,
台北市:张老师文化公司。
1996 〈诠释学与质性研究〉,《质性研究:理论、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实例》,胡幼慧编,页27-45页台北:巨流。
1996〈两性情感篇〉,《单身生活成功百科》,萧正仪、陈絜吾主编,页1-17,台北:海山有限文化。
1996 〈中文版序〉,《地图权力学》。台北:时报文化。
1996 《妇女与都市公共空间安全:台北妇女的都市危险地图》,国科会。1996 《妇女与都市公共空间安全:台北妇女的都市危险地图》,国科会。 (NSC84-2421-H-002-033)
1997〈公共空间的性别〉,《福利社会》,第59期,页12-17。
1997《地层下陷的社会心理冲击》,国科会。 (NSC-86-2413-H-002-003)
1998 〈社会研究的研究者与伦理〉,《研究伦理:危险与秘密》,严祥鸾编,
台北市:三民。
1998 〈环境灾害与心理〉,《环境与人》,于幼华主编,台北:远流,页304-320。(重新刊载)
1998 《性别意识形成历程之研究》,国科会。 (NSC-87-2413-H-002-003)
1998 〈序:同性恋空间〉,《出柜空间:虚拟同志城》,
阮庆岳,页10-23,台北:元尊文化。
1998〈人与物的生活对话〉,《经营21世纪优质生活》,台湾地区行政机构劳工委员会编,页221-294,
台北市:台湾地区行政机构劳工委员会。
1999 〈性别与空间〉,王雅各编,《性属关系(下):性别与文化、再现》 ,页35-61。台北:心理。
1999〈性别与空间研究室〉, 《台大校园性别空间总体检》。台大性别歧视与性侵犯防治委员会。
1999〈性别与空间研究室〉,《建立安全与无性别偏见之校园空间指针》。教育部。
1999 〈性别与空间研究室〉,《中小学教师两性平等教育工作坊研习教材》。教育部。
2000〈性别与空间〉,《承先启后另壹章:第11届学术委员会演讲活动讲稿汇编》,第42-49页,
台北市建筑师公会。
2000 〈环境灾害的社会心理冲击〉。 《土木技术》,第25期,63-71
2001 《空间就是权力》。台北;心灵工坊。 (诚品六月选书;中国时报开卷2001年度十大好书,中文创作类;联合报读书人2001年度最佳书奖;诚品书店2001年度推荐书榜;亚洲周刊2001台湾十本最具影响力的书)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