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庙街位于
成都市,分为文庙前街与文庙后街,是中国第一所官方学校----文翁石室的所在地。
全国普遍修建
孔子庙,专祀
孔子,始于
唐朝。唐以前,则皆奉祀
周公。
刘启(公元前156—141年)时,
文翁(本名文党翁,江西人,汉代人修史,省略“党”字,于是以文翁之名流传)为蜀郡守,创建周公礼殿,为保护书籍,用石料修筑,号称“石室”。此殿历两汉、三国、
西晋各代,
东晋桓温伐蜀时,都还亲自看见过.这条街原名文翁坊,是以街口立有纪念文翁的牌楼而得名。后经战乱,殿毁而坊亦,唐人于其故址建孔庙,兴学宫。
南京夫子庙各代相承,
清代为锦江书院。清末改学堂,为成都府中学。辛亥革命后,称成都联合中学。之后,改为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解放后为
成都市第四中学。
孔子庙迄今未毁尽,现以文庙的方位,分为前、后、西三街。
二、文圣街:
成都市古时为蜀都,设郡守。
李隆基幸蜀,升为
南京市,郡守也随之升为京尹。同城又设成都县令,到了宋代,又将
广平县县衙移入城内,改广平为
华阳县。从此,成都城内便有一个郡(后又改为府)衙和两个县衙。郡有郡学,县有县学,郡、县又各建自己的文庙,郡守、县令各率其直属的学生到郡、县文庙内祭奠
孔子。这样,成都便有三座文庙。成都东南属华阳县,文庙建在石室巷(旧名何公巷,因
明朝成都教授何公夫妇殉职,在学署内掩葬而得名)口。成都西北属
成都县,文圣街便是成都县文庙所在地。
老
成都市三个
孔子庙,有两个在文庙街(成都府文庙在文庙前街,华阳县文庙在府文庙侧的何公巷)。文庙街隔壁不起眼的小巷骆状元巷,住过
光绪末年状元
骆成骧,他是
清代四川省惟一的状元。当年成都的世家大族以“
南唐北李”最为著名,城北李家即巴金先生在正通顺街的老家,而文庙后街高门大院的公馆内,就住着“南唐”,也即著名学者
唐振常先生一家。唐先生曾回忆起四进大院、有六十余间房的故居,大花厅、堂屋、大小书房、正房、厢房……交错环绕,各司其职,或静谧或闹热;后花园既有中式深院的曲径通幽,又引进了西式园林开阔的大草地,有山、有水、有洞、有戏台,花妍木秀,鸟语啁啾。唐家之所以成为
成都市望族,倒不是靠着房舍的堂皇精美。唐振常先生的祖父是
光绪年间
进士,当过知县,以学养深厚而知名,状元
骆成骧和著名学者
赵熙都是其得意门生。
文翁办学的韵事,祭祀圣人的殿堂,星汉璀璨的文曲星们,庭院深深的公馆,千年风雅的学堂……有的已成前尘旧事,有的依然滋养着成都人的下一代。历数成都的街巷,积淀如此深厚、往事如此繁丽的,怕也不多吧。
文庙街位于
东平县州城街道驻地东北部,紧邻250省道,因地处东平文庙而得名,全村耕地280亩,126户,540人。
文庙街俗称“大学街”,是个拐尺形的街道,东平文庙就坐落在“拐尺”的转角处。庙学基址,东西70米,南北240米,其主要建筑物有:大成殿,东西庑,大成门,星门、泮池桥,东西牌楼,照壁。还有崇圣祠、启圣祠、文昌祠、
名宦祠、乡贤祠、
明伦堂、
杏坛镇、学仓、内外号房等。
东平文庙,
唐朝形成雏形,早期为郓州州学,后郓州城没于水。宋景佑五年(1038年)由埠子坡移新址(今州城)。始建于城西南角,因地势低洼,元
皇庆二年(1313年)移建于州衙东北。其后500年间屡加增修。
孔子庙作为儒学、官学、庙学、学宫,“人才所从出”。据统计,隋唐至清末,
东平县考出进士70人,武进士7人。明、清两代
举人219人,武举84人。较有影响的有
梁颢、
梁固、
霍希贤、王祯、
高文秀、王宪、
武之大、
蒋作锦、另
郭茂倩、
钱乙、
孙奭等。历代名人在此留下足迹的有:
司马光、
辛弃疾、严实、
元好问、
欧阳修、
苏轼、
曾巩、
赵构、
石介等。宋代权臣
蔡京任郓州
知州时,所书“州学”二字,镌刻在两米多高的碑碣上。民国九年(1920年),一场大火将
孔子庙焚毁。后改建为中学。如今原地已建成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