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是20世纪50年代重庆的标志性建筑,那么,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将是21世纪初重庆的标志性建筑,一颗镶嵌在山水园林的山城重庆心脏的璀璨明珠。因此,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作为收藏、研究、展示重庆地方历史文化的标志性博物馆,在成为三峡历史文化永久载体的同时,也将成为三峡工程文明形象的不朽丰碑。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将成为重庆城市文化的象征、城市文明的窗口和城市精神的名片。
《长江文明》是由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主办的一份文博类刊物,集学术研究与知识鉴赏于一体,以视角新颖、底蕴厚实、品位高雅为特色,以宏扬长江文明为宗旨,以长江流域及广大南方地区为研究范围,以长江文明的源流及其区域特色为研究对象,以长江文明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为研究载体,来阐述研究者的思考和工作成果。我们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进行广泛深入而自由宽松的学术研究与问题探讨;追踪最新文物考古发现,发表最新文化遗产研究成果;突出长江流域及广大
南方地区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图文并茂、雅俗共赏,为海内外广大研究者和读者服务。我们的目的是为推进长江文明的研究尽一份心智,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和文化崛起作出自己的贡献。我们追求的办刊目标是“质量上乘,内容丰富,形式生动,读者广泛”。
我们围绕上述主题,设置了多个板块栏目,有研究介绍最新文物考古发现的“发现前沿”,有研究介绍各地精美文物的“文物英”,有对各种历史文化、文明遗存或现象进行新视角探索和深入研究的“研究探索”,有研究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文
长江”,有研究长江文明起源发展的“长江源流”,有研究介绍对长江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区域外文明的“他山之石”,有研究介绍区域内少数民族文明的“多彩民族”,还有针对文物、遗址保护研究的“文明保护”、介绍著名学者及其著作的的“大家名著”……等等。
重庆市中国三峡博物馆是保护、研究、展示重庆和三峡地区历史文化遗产与人类环境物证的公益性文化教育机构,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基础设施。中国三峡博物馆与重庆市博物馆合并共建,今后将挂两块牌子。它位于20世纪
亚洲十大经典建筑的重庆人民大礼堂的正西端,两者中间为4万平方米的
人民广场,三者共同形成“三位一体”的城市标志性建筑群。如果说重庆人民大礼堂是20世纪50年代重庆的标志性建筑,那么,中国三峡博物馆将是21世纪初重庆的标志性建筑,一颗镶嵌在山水园林的
重庆市心脏的璀璨明珠。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主体建筑气势宏伟,内涵深。除正面与
上海人民广场、人民大礼堂保持三位一体外,其余部分均顺地势地貌而建,并与山体融为一体,结合地势高差与建筑的围合与半围合,呈现出山水主题的园林景观,舒展平缓变化的体量似从山体中生长雕琢而成。工程总用地面积为2.9316公顷,主体结构长157.3米,宽98.085米,地面以上总建筑高度为25.2米,共5层,总建筑面积为42497 平方米,为一类高层建筑,其中地下1层为文物库房、车库、设备用房,地上4层为展厅、报告厅、管理辅助用房。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框架抗震等级为三级,建筑结构安全等级及耐火等级均为一级,建筑耐久年限为100年以上。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总体布局通过以东西走向的人民大礼堂对称轴为主轴线,并以一个完形将
人民广场与博物馆主体建筑联系起来,主轴线上人民大礼堂、人民广场、博物馆三位一体,一气呵成,
张驰收放洒脱自如,形成“三位一体”的四维效果(包含人群的行为运动)。通过对完形的分解整合、高差变化、肌理对比,形成统一简约而又内涵丰富的象征图形。
上海人民广场与博物馆一体图形,用一把巨型的
琵琶图案连接。从东端人民大礼堂向西望,博物馆主体的玻璃顶在阳光照射下有如水中(前部水池)和群山(展厅山石状)中升起的红日,显出勃勃生机。从西端博物馆东望,人民大礼堂在
人民广场和谐曲线环抱的映衬下,昭示出博物馆和人民大礼堂两个不同时期标志性建筑的历史对话,而人民广场则成为对话的极佳场所,这种生动、谐趣的对话方式,既强调了历史和社会的人文关怀,又展示了重庆人民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重庆市是一座具有优秀历史文化内涵和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同时,三峡工程是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与之相配套的三峡文物抢救保护也是广为世界关注的工程。因此,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作为收藏、研究、展示重庆地方历史文化的标志性博物馆,在成为三峡历史文化永久载体的同时,也将成为三峡工程文明形象的不朽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