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博物馆)位于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人民路236号,是一座集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移民文化和城市文化等为特色的历史艺术类综合性博物馆,其前身为1951年成立的西南博物院,1955年因西南大区撤销更名为重庆市博物馆,2000年为承担三峡文物保护工程的大量珍贵文物抢救、展示和研究工作,经国务院办公厅批准设立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由主馆、
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重庆宋庆龄纪念馆、涂山窑遗址、重庆三峡文物科技保护基地五个场馆组成,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17万平方米,展厅面积2.7万平方米,年均服务观众超300万人次。主馆于2005年6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与相邻的
重庆市人民广场、人民大礼堂共同形成“三位一体”的城市标志性建筑群。
全馆现有馆藏文物11.5万余件(套)(单件超28万件),珍贵古籍善本1.8万余册,涵盖23个文物门类,形成了以“古人类标本、三峡文物、巴渝青铜器、汉代文物、西南民族文物、大后方抗战文物、瓷器、书画、
古琴”等特色藏品系列。常设《壮丽三峡》《远古巴渝》《重庆·城市之路》《抗战岁月》《宋庆龄与保卫中国同盟文物资料陈列》《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基本陈列》等展览13个,年均推出临时展览20-30个,加以《重庆大轰炸》半景画演示、《大三峡》环幕电影、
三峡大坝数字沙盘、互动展示魔墙四大展示亮点。
经过多年的发展,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获得了多项荣誉,2008年2月,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在2018年5月18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荣获2018年度“
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称号。
历史沿革
西南博物院(1951年-1955年)
1951年3月7-8日,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召开西南博物院筹备委员会第一次筹备会,西南博物院筹备委员会正式成立,标志西南博物院筹备工作正式启动。1952年,郭沫若为西南博物院题院名。1953年10月,西南人民科学馆并入西南博物院,改组成立西南博物院
自然博物馆筹备处,西南博物院以历史、自然为主题的博物馆群已奠定其雏形。12月,西南博物院从中华路临时院址迁入桂花园160号新址办公。1954年,西南博物院为配合基本建设工程,组成川、康、滇三个文物工作小组,在
四川省的
广元市、
昭化镇、成都羊子山等地清理古墓,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1954年底,由于西南大区撤销,西南博物院在1955年撤消。
重庆市博物馆(1955年-2005年)
1955年6月1日,西南博物院更名为重庆市博物馆,新馆迁至
枇杷山原中共重庆市委办公大楼。在1956年-1966年这十年里,重庆市博物馆筹建了
红岩革命纪念馆和重庆中美合作所美蒋罪行展览馆。1993年4月29日,重庆市博物馆筹建并代管的重庆宋庆龄故居陈列馆对外开放。7月重庆市博物馆考古队成立,全力投入三峡文物保护抢救工作。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2005年至今)
2005年6月18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隆重开馆,并于2008年3月26日正式向社会免费开放。经过之前六十余年的发展,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逐步形成了以“古人类标本、三峡文物、巴渝青铜器、汉代文物、西南民族文物、大后方抗战文物、瓷器、书画、古琴”等为特色的藏品系列。2010年,涪陵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正式并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2019年9月,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被授予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馆藏文物有害生物控制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2021年1月,重庆三峡文物科技保护基地主体工程建设完成。
设计布局
主馆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主体建筑气势宏伟,内涵深。除正面与
上海人民广场、人民大礼堂保持三位一体外,其余部分均顺地势地貌而建,并与山体融为一体,结合地势高差与建筑的围合与半围合,呈现出山水主题的园林景观,舒展平缓变化的体量似从山体中生长雕琢而成。工程总用地面积为2.9316公顷,主体结构长157.3米,宽98.085米,地面以上总建筑高度为25.2米,共5层,总建筑面积为42497平方米,为一类高层建筑,其中地下1层为文物库房、车库、设备用房,地上4层为展厅、报告厅、管理辅助用房。
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
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占地面积11300平方米,整体建筑面积为8433平方米,陈列馆共3楼,一楼为序厅、尾厅、游客中心等;二楼为陈列展厅。以“水、石、诗、馆”四个单元分别介绍“世界大河文明中的水文观测”“白鹤梁题刻的科学价值”“白鹤梁题刻的人文价值”“世界首座水下博物馆”,三楼为
长江观景台,水下参观区由水下题刻保护体、参观廊道、交通廊道组成。馆左侧有以白鹤梁古题刻人文史迹为内容的汉白玉
浮雕文化墙和数百米长的融江景、白鹤梁题刻、人物雕像、休憩小景于一体的江堤文化景观长廊,可供游人观赏。
重庆宋庆龄纪念馆
重庆宋庆龄纪念馆建于上世纪30年代,位于
渝中区两路口,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760平方米,是一座二楼一底的西式砖木结构建筑,两楼一底,陈列有宋庆龄生前的物品。
涂山窑遗址
涂山窑位于重庆长江南岸黄桶垃镇南山与涂山之间的两岭夹一槽的山谷地带,取“
大禹娶涂山氏”之涂山而得名。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传教士、汉学家葛维汉在黄桶娅调查时就发现了涂山窑,并称之为“
重庆市的建窑遗址”。
重庆三峡文物科技保护基地
重庆三峡文物科技保护地位于重庆市
南岸区丹回路1号,以“两江交汇、峡之演义”为设计理念,将建筑流线化布置,营造峡谷之势,内部纵横交错,空间丰富多变。基地一楼设有《世纪工程 国家行动——三峡文物抢救保护工程成果展》和数字体验馆,二楼设有《再现光华——三峡文物科技保护基地科普展》,与基地的文物科技保护实验室、文物修复室、馆藏文物有害生物控制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文物预防性保护实验室等交错相间。
陈列展览
常设展览
巴蜀汉代雕塑艺术
展览位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主馆三楼巴蜀汉代雕塑艺术展厅,展览是对原有“汉代雕塑艺术”的改造升级,展厅面积约720平方米,分为“石雕万相”“陶塑众生”两个单元,共展出石阙、画像石、画像石棺、
画像砖、
陶俑、模型明器等巴蜀地区汉代雕塑类文物近160件(套),其中一级文物多达47件(套)。
壮丽三峡
壮丽三峡展览位于主馆一层壮丽三峡展厅,分为“造化三峡“山水之间”“三峡风流”和“永远的三峡”四个单元组成,并设有环幕电影厅。第一单元“造化三峡”有“
长江和三峡的形成”“硅化木”“
长江三峡”“三峡气候”“三峡动物”“三峡植物”“
疏花水柏枝”“
乌木”“冶锌遗址”等展示。第二单元“山水之间”展示有“
三峡民居”“木刻《石柱县向氏族谱叙考》”“背篼、背荚、打杵子”“三峡纤夫”等。第三单元“三峡风流”展示有“三国故事”“锁江铁柱”“金腰带”“ 大夏
明玉珍”“巾帼英雄
秦良玉”“千古绝唱”“举世无双的水文文化”“道教文化”“神秘诡异的巫文化”等,第四单元“永远的三峡”展示有“三峡寻梦”“三峡移民精神”“
三峡大坝”等。展览较为全面地展示了三峡风貌和历史人文故事。
远古巴渝
展览位于主馆二层远古巴渝厅,分为“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三个单元,追溯巴渝地区文化的根源。第一单元“旧石器时代”分为“
巫山人——东亚最早的人类”和“南北文化的交流通道”两个部分进行展示;第二单元“新石器时代”分为“玉溪遗址的发现”“玉溪坪文化和哨棚嘴文化”“
大溪文化遗址”“山地经济的杰出代表”“房屋与墓葬”“原始工艺”六个部分进行展示;第三单元“青铜器时代”分为“历史文献中的
巴国”“君的传说”“巴人与战争”“断头英雄——
巴蔓子”“巴地的民族”“ 商周时期峡江地区的陶器与铜器”“峡江地区的巴楚文化”“巴人的造型艺术”“巴人乐舞”“贵族与平民”九个部分进行展示。展览生动地再现了远古时期巴渝人民的生活面貌
重庆:城市之路
展览位于主馆二层“重庆:城市之路”展厅,分为“城市变迁”“山城漫步”“工业崛起”“英雄城市”“直辖风采”五个单元。第一单元“城市变迁”讲述了重庆从古代的一个区域性的政治军事中心到成为通商口岸后不断近代化,演变为
直辖市和战时首都的过程。第二单元“山城漫步”以行业历史发展背景为主线,以文物资料展示为主要表现语言,以场景陈列为副线,在老城门.老城墙、老石板街、老商铺的民俗生活场景中,展示重庆商业、金融和
公用事业的近代化历程。第三单元“工业崛起”以晚清和民国时期老机器为中心展品,揭示
重庆市工业近代化历程,第四单元“英雄城市”是一个环形展区,展区内的文物揭示历史人物在重庆城市发展历史变迁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五单元“直辖风采”展现了重庆直辖后的全新面貌。
抗战岁月
展览位于主馆三层抗战岁月展厅,分为“战时首都”“统战舞台”“东方堡垒”“不屈之城”“胜利之都”五个单元,展现了在抗战时期重庆作为中国的战时首都、中共中央南方局所在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政治舞台
反法西斯同盟中国战区统帅部所在地,为抗日战争和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历代瓷器
展览位于主管四层历代瓷器厅,分为“
商周、
春秋、
战国、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瓷器厅”“隋唐五代瓷器”“宋元瓷器”“明清瓷器”四个单元,展览的瓷器自商周下迄民国,窑口较为齐全,品种较为丰富,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陶瓷史。博物馆从馆藏的历代瓷器中精选出250余件瓷器展览,分享中国陶瓷历史的知识,分享美妙的瓷艺和无穷美感。
历代书画
展览位于主馆四层历代书画厅,历代书画厅分为“绘画部分”“书法部分”两个单元,展示有古代至今的著名书法与绘画作品,如明唐寅的《临韩熙载夜宴图》卷和现代徐悲鸿的《奔马图》轴等,展示了中国书画艺术的美感。
历代钱币
展览位于主馆三层历代钱币厅,分为“古代钱币”“近代钱币”和“人民共和国钱币”三个单元,展示了从
商周至今不同时期使用的各种钱币,揭示了中国货币的演变。
西南民族民俗风情
展览位于主馆三层中国西南民族风情厅,分为“序厅――西南少数民族概况”“土家、苗、
布依族、侗、
水族风情”“彝、羌、白、
纳西族服饰、工艺品”“
藏族工艺美术品”四个单元,展示了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广西、西藏六省、区、市30多个民族的文化习俗与生活面貌。展览展示了西南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用品和艺术品,虽不足以反映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但可管窥西南民族风情之一隅。
景仁怀德--李初梨 刘钧捐赠文物展
展览位于主馆四层李初梨捐献文物厅,按书画、陶瓷、紫砂、砚台、铜器、碑帖分六类展出。展出明清书画22件,历代瓷器21件,明清紫砂25件,砚台8件,铜器9件,碑帖8件,展品总数93件。展览文物数量仅占李初梨捐献文物的15%。
高罗佩私人收藏文物展
展览位于主馆四层,分为“高罗佩的书房与文玩收藏”“高罗佩的生平与汉学成就”“高罗佩的作品与字画收藏”和“再续高罗佩与
重庆市的历史前缘”四部分展出,展出高罗佩在重庆生活工作期间所收藏的文房用品、家居、瓷器古玩等近200件套,均为高罗佩后人捐赠的高罗佩私人收藏,这批文物陪伴高罗佩走完了他最后的人生道路,也是中荷两国友谊的永久见证,展示一位外国人的东方收藏,回顾重庆的抗战岁月,走近高罗佩的传奇人生。
临时展览
平和守正——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清代帖学书法特展
展览展于2023年4月28日至8月27日,分为“晚明余绪 崇董风尚”“崇赵尊唐 帖学鼎盛”“守正固本 帖学式微”“以书取士 状元书法”“菁英迭出 巴蜀帖风”等五个单元,集结了馆藏清初期
王铎、
傅山、
宋曹、査士标,清中期
刘墉、
翁方纲、
梁同书、
王文治、成亲王(
爱新觉罗·永瑆)、
铁保,清晚期
郭尚先、
吴荣光、
林则徐等帖学书家和颇具书法造诣的
翁同龢、金榜、
陆润庠等科举状元,以及
吕潜、
张问陶、
卓秉恬等清代巴蜀籍名家的书法作品近八十件(套)。所有书法展品均为珍贵文物,其中一级文物3件(套);二级文物25件(套);三级文物50件(套)。同时辅以馆藏清拓《
《三希堂法帖》》等公私刻帖拓本进行展出。
不辞长作岭南人——荔枝文化展
展览由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与
广东省博物馆联合举办,于2021年9月17日开展,持续至2021年11月21日。展出了80余件以荔枝为题材或与其相关的陶瓷、玉器、木雕等展品,从自然、艺术、生活三个角度,揭开荔枝的自然奥秘,解读荔枝的艺术形象,探究荔枝的社会文化内涵。展览力图呈现一个轻红浅碧的荔枝世界,让观众在浓郁的岭南风情中,探索人、自然、艺术与文化之间的微妙关系。
人间清醒——长沙窑瓷器精品展
展览展于2022年7月22日至2022年10月10日,精选了
长沙市博物馆长沙窑瓷器189件/套,分为“唐风”“色”“绘”“文”“趣”五个部分,从不同的角度解构、解读长沙窑瓷器的装饰、纹样与造型。该展以瓷器为载体,以解构为方法,以审美为途经,从长沙窑瓷器承载的物象体现了唐人的真情实感,让观众能历史的长河中见大唐盛世。
馆藏重点文物
三羊尊
1980年出土于
重庆市巫山县大昌镇大宁河畔的李家滩,通高42.8厘米,该器造型呈喇叭口、束颈、折肩、弧腹、高圈足。器身以云雷纹为地,上饰纹和纹;造型与纹饰总体呈中原文化商末时期的特征,而模糊的地纹,粗犷的铸造风格,又表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因此,三羊尊应该是巴人在商文化强烈影响下的一件自制重器,是迄今所见巴人故地最早的一件大型
青铜容器。该器对于研究古代巴人的矿冶技术、文化进程以及商文化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鸟形尊
鸟形尊于2002年出土于涪陵小田溪墓地。通体长28CM、宽16.8CM、高29CM。整体呈鸟形,具有鱼嘴、鹰喙鼻、兽耳、凤冠、鸽身、鸭脚。通体饰细蜜的羽纹,在羽纹上有规律的镶嵌
绿松石。造型、纹饰及装饰极其精美。青铜器中的尊本是酒器,这件尊通体上下除鱼形嘴外,了无一孔,不具备容器的实用性,应系学习中原地区的鸟兽尊而作。其体轻、壁薄、中空,铸造难度极高。出土于
萧公权的贵族墓地,是研究巴人的审美情趣,工艺水平和铸造技术难得的艺术精品。
虎钮錞于
虎钮錞于高68cm,上径36cm,底径28cm,重30公斤。这件
錞于属
战国晚期的巴人作品,其通体完整,音质优良,造型厚重,形体特大,有“錞于王”之誉。其上部的钮作虎形,栩栩如生,不怒而威,虎腿以漩纹勾画出神物特征,是巴人虎崇拜的又一重要例证。虎钮的周围,分布着五组“图语”:椎髻人面、羽人击鼓与
独木舟、魚与勾连云纹、手心纹、神鸟与四蒂纹。
偏将军印章
偏将军印章系龟纽方形金印,通高2厘米,纽高1.2厘米,边长2.4厘米,重108.95克。含金96%。篆刻印文“偏将军印章”五字三行,前2字为第一行,中间2字为第二行,后1字为第三行,是一方汉代官印。
乌杨石阙
乌杨石阙原料为
砂岩,主阙通高5.4米,进深1.7米。复原后的乌杨阙为重檐庑殿顶双子母石阙,自下而上由台基、阙身、楼部和顶盖四大部分构成,具有顶盖出檐宽、阙体收分大、构造简洁的特点,因而显得造型格外挺拔、巍峨。 阙身及楼部雕刻有
青龙、
白虎、凤鸟等纹饰,风格简洁平实。
景云碑
出土于三峡库区
云阳县旧县坪遗址,
东汉朐忍令雍陟于
熹平二年(公元173年)为纪念70年前的朐忍令景云而立。碑文记述了景云的祖先由楚国迁入
汉中市、广汉等地,景云为官“政化如神”,深得人民爱戴等情形,反映了三峡地区的政治、地理、移民等史实,是目前三峡地区唯一出土的汉碑,具有极大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碑为浅灰色细砂岩,造型古朴。碑额正中雕刻妇人倚门像,左右为
朱雀和兔首人身像,碑侧
浮雕青龙、
白虎。碑面打磨光滑,中间为隶书碑文,共13行367字,书法美,雕刻精,保存好,是汉碑中的精品,极具艺术价值。
宴饮乐舞车马出行画像石
1954年成都羊子山东汉墓出土,共计8件,每件长为98~230厘米不等,总长约11米,宽为45厘米。
画像石均采用平面浅浮雕技法雕刻而成,其内容由两组画面组成:前半部分描写了作为高官的墓主人生前出行时宏大场面,其前有导骑、导车开路,中有骑吹乐手和护驾拥簇,主人高车驷马一路飞驰;后半部分则描写其家居宴享、观看杂技百戏的奢糜生活情景。
盐场画像砖
盐场画像砖为泥质灰陶,近方形,长46.5、宽39.8、高6.7厘米。成都羊子山东汉墓出土。砖面图像反映的是汉代巴蜀地区制作
井矿盐的场景。左下角是盐井,井上搭有高架,架上装置滑轮,缆绳上挂着汲卤用的吊桶,高架分为两层,每层对立二人,合力提取盐水,居左者用力上提,居右者用力下拉。高架旁有处卤的器具,并有一竹经过山溪将卤水引至右下灶上的五个釜内。灶是长形的,一人于灶口拨火煮盐。其上方为重叠起伏的山峦,各种动物穿行其间,中间二人好像在运输盐包,右上二人正在张弓射猎。
该
画像砖生动地展现了汉代巴蜀地区制作井盐的劳动场景,为研究汉代巴蜀地区井盐生产乃至社会经济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牵马俑
铜马高98、宽90厘米,铜俑高78.5、宽33厘米。
开州区出土,原收藏于开县文物管理所,2005年调拨至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铜俑由头、身和四肢分4小件组合而成,戴帽着履,身穿右宽袖长袍,腰间束带,左手侧上作牵马状,右手残缺。铜马由头、躯干、尾和四肢分7小件组合而成,张口露齿,巨目微凸,竖耳直立,作站立昂首嘶鸣状,其腰圆体壮,四肢矫健,造型雄健威武。
“松石间意”琴
“松石间意”琴通长122.5、宽19.2厘米。1964年
重庆市人民法院移交。
孔子式,通体黑漆,面桐底梓,发小蛇腹断间流水断,
鹿角霜灰胎,金徽、玉、玉雁足。腹面有“
绍圣二年
苏轼”题字,旁有“坡仙琴馆”长方形朱印,另有
唐寅、
沈周、
文徵明、
祝允明等多位古代名人题字或诗。
金带具
金带具总长约108厘米,最大宽约7厘米。1986年
南川区人民医院基建工地南宋石室墓出土,原收藏于南川文物管理所,2005年调拨至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金带具一组16件,计有带扣2件、扣1件,方11件,椭圆形銙1件,挞尾1件。该带具采用了锤揲、掐丝、焊接等古代金银器的常用工艺制成,精致大方。纹饰主要有折枝花卉、回文以及荔枝纹,其尤以荔枝纹最为精美。带具是古代附于腰带上的装饰品,有玉、金、银、铜等多种质地,宋代尤为重视金带。
杂景院画册
杂景院画册为绢本设色,纵13.8厘米,横22.3厘米,是
南宋时期
马麟、
林椿等7位宫廷画家的作品,共计8开,内容分别为《丁香黄蜂图》《琼花真珠鸡图》《丛花蝶图》《鹌鹑图》《清风摇玉佩图》《绿茵牧马图》《葵花狮猫图》以及《荷塘清暑图》。其中3开有“御府图书”印表明该册曾为南宋宫廷收藏。该册著录于
清代方濬颐 《梦园书画录》卷二,名称为“宋院画小品册”。
仙山楼阁图团扇面
仙山楼阁图团扇面绢本设色,纵26.4、横27.5厘米。1950年
王缵绪捐赠。此图无款,有跋等32则,与图合装为一册。首页有清代胡升题“赤城霞灿”行书四字。封面为
王澍(1668-1743年,康熙五十一年进士)楷书“天台山图”四字。画面小巧精细。楼阁占去大部分画面,祥云缭绕,青山叠翠,上有仙人乘鹤,下有群仙云集,在如此小的画面上绘有人物百余。人物身高不足7毫米,头部仅有芝麻大小,而眉目清晰可见,衣裙飘逸生动。眉目之笔画细于发丝。屋瓦全用金线描,山石亦有金线勾勒。楼阁之窗,台基之雕饰,亭之栏杆,苍松之针叶,笔笔精细。
玄宫之碑
玄宫之碑高144.4、宽57厘米。1982年江北上横街重庆织布厂明玉珍墓出土。玄宫之碑碑文中记载了
明玉珍的籍贯、生卒年月,其起兵、入川、称王、称帝事迹以及与
徐寿辉、
陈友谅等人的来往情况,是难得的证,经补史的材料。碑文称
明玉珍墓为“陵”,可更旧载之误。
唐寅临韩熙载夜宴图卷
唐寅临韩熙载夜宴图卷纵31厘米、横548厘米。 此卷设色鲜丽华贵,笔触精细,尤其是
韩熙载的眼神,使人们能窥视到其痛苦、矛盾的内心世界,的确是“传神”之笔。此卷中两处唐寅的书法也为画卷增光添彩。
何朝宗制观音像
何朝宗制观音像高19.1厘米。观音脸型饱满大方,双目微闭,右手抚膝座,左手执如意,胸部饰
魏璎珞。脊背处有“何朝宗”葫芦印纹。立像通体施象牙白釉,釉面温润如凝脂,雕塑手法细腻,线条流畅,衣纹处理似有随风飘拂之感。
齐白石四季山水屏
齐白石四季山水屏为纸本设色,纵138,厘米,横62厘米,共12条。1951年
王缵绪捐赠。该作品创作于1931年,是齐白石衰年变法之后的经典佳作。
文工会成立时的签名轴
签名轴为纸质,纵178、横72厘米,1983年翁植耘捐赠。1940年11月1日,
国民政府政治部所属“文化工作委员会”在重庆通远门天官府正式成立,据统计,当天曾在签名轴上签名的人有327人,签名无法辨认有9人,名字不完整有29人,总数共365人。这幅签名轴此后一直挂在文工会办公所在地天官府的客厅墙上,陪伴人们度过了近四年的艰难岁月,成为文工会成立及活动的重要历史见证。
江竹筠烈士的遗书
江竹筠烈士遗书写于1949年8月,纵14.5厘米,横13厘米,淡黄色毛边纸。从右向左直行书写,字体娟秀。是江竹筠(江姐)在
渣滓洞集中营中写给寄养在亲戚谭竹安家中的儿子
彭云的遗书,由于狱中书写工具低劣,遗书仅有手指大小。1950年,西南博物院发现后随即征集入库。
学术科研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注重学术研究,创建了馆藏文物有害生物控制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积极开展学术讨论和科学研究。同时,博物馆通过基地开展了大量科研项目,如
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水下廊道游客参观舒适性与参观环境的调查研究、基于中红外可调谐激光
吸收光谱技术的文物熏蒸剂残留量检测协议、传统装裱纸防霉效果的前期研究等研究。博物馆已有许多学术成果,如2020年5月在中国
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发表了论文《植物精油熏蒸剂在纸张上残留的初步研究》,为对文物进行有效的开发与保护,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承担考古项目,如龙骨坡遗址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博物馆用切实行动促进了文物的开发与保护。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注重古籍的研究与保护,在2015年,博物馆完成馆藏古籍数字化,后又相继完成了业务档案数字化、三峡文物抢救保护工程档案数字化,馆藏家谱数字化,业务档案数字化,并发软件系统,对这些数字化的资料进行管理,形成专题数据库。这些工作对古籍的保护和研究产生重要作用。
文化活动
社教活动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充分利用自身文物资源开展社教活动,设置了“虎佑神州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新春文化系列展”“走进长江文明主题系列展一一神秘的
巴国”“失落的黄金国:安第斯文明特展”“‘国强’的生活一一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重庆生活变迁物证展”等许多线上展厅,并录制了吊脚楼 (上)、吊脚楼 (下)、
中国工农红军课程、
古琴 (上)、古琴 (下)等线上课程供人学习。
为增加与观众的互动,2018年,三峡博物馆依托“三峡数字博物馆”项目,全面提升了智慧化管理、服务和展示水平,建成了国内首家基于云计算的
智慧博物馆平台,融合了当前最新的云计算、
大数据、AR /VR等技术,以融合、智能、定制的理念,构建文物、观众、博物馆多角度全方位的数据融合平台。
为促进三峡文化的传播,三峡博物馆依托“展览遍渝州”巡展项目,将“水下畅游白鹤梁”VR互动体验活动带到群众身边,累计在20个区县的65所中小学和乡镇社区开展了上百场体验活动。结合展览宣讲和手工活动,不仅延伸解读文物历史文化的深厚价值内涵,更有效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积极开展馆校共建活动,在2021年,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与
四川美术学院共建“美育实践教学基地,截至2022年9月,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在重庆主城及周边区县发展共建校已达15所。推动了博物馆美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有利于促进美育教育制度建设的完善。
文创设计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依托川渝文化开展了大量的文创设计活动,截至2020年,已创作377种,共461款文创作品,年均开发文创产品10余种。2020年7月,三峡博物馆等十余家在渝文博单位联合成立三峡文化创意产业联盟,就文博创意研发、资源共享等方面加强合作,取得不少成果。
为促进文创设计的发展,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还开展许多文创大赛,如征集“一见钟琴”logo及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方案和“渝情渝礼”文化创意设计大赛。通过集思广益,激发人们的创作热情,促进文创事业的发展。
所获荣誉
2001年6月,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入选第二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2008年2月,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入选首批
国家一级博物馆;
2010年6月,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成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2013年8月1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荣“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基地”称号;
2018年5月18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荣获2018年度“
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称号;
2019年,馆藏文物有害生物控制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成为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2019年,三峡博物馆入选了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2022年12月1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入选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参考资料
镇馆之宝.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2023-04-24
镇馆之宝.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2023-05-04
壮丽三峡.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2023-05-04
远古巴渝.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2023-05-04
抗战岁月.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2023-05-04
历代瓷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2023-05-04
历代书画.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2023-05-04
历代钱币.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2023-05-04
金带具.重庆市中国三峡博物馆.2023-05-04
杂景院画册.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2023-05-04
玄宫之碑.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2023-05-04
基地概况.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2023-05-04
基地动态.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2023-05-04
线上教育.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2023-05-04
虚拟展览.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2023-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