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滓洞,即渣滓洞看守所旧址,为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所属歌乐山革命纪念馆的主要旧址之一,位于中国
重庆市沙坪坝区凌云路歌乐山麓,距白公馆看守所旧址2.5公里。原为人工开采的小煤窑,因出产的煤炭渣多煤少而得名“渣滓洞”。
渣滓洞三面环山,地点隐蔽,地势险峻。1943年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特务霸占渣滓洞煤窑,在此地设置看守所,分为内外两院,外院为刑讯室和特务办公室,内院一楼一底16间房间为男牢,2间平房为女牢。渣滓洞曾关押众多革命者以及进步人士,包括因六·一学潮、《
挺进报》事件、川东武装起义以及小民革案被捕的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如小说《
红岩》中的江姐原型人物江竹筠、
许建业、
何雪松、“小萝卜头”一家人等,最多时达三百余人。
1963年,渣滓洞看守所旧址建立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1988年,渣滓洞看守所旧址暨国民党军统重庆集中营旧址被评为成为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中宣部公布
歌乐山革命烈士陵园、
红岩革命纪念馆成为第一批100个
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16年,
国家旅游局授予重庆红岩景区“全国
研学游示范基地”称号;2017年,
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成为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历史沿革
1920年,商人程尔昌开办渣滓洞煤窑,由于出产的煤炭质量不好,渣滓较多,被称为渣滓洞。1929年,程尔昌因病去世后,渣滓洞由债权团管理。
1928年冬天,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由汉口撤退到
重庆市。1939年5月3日、4日,
日本飞机对
重庆主城都市区进行轰炸,
戴笠派下属去重庆郊区寻找新的办公地点,后军统局租下了
歌乐山脚下五灵观的缫丝厂作为办事处,并租下
白驹的公馆改造为看守所,即白公馆看守所。
1943年,中美合作所成立,
白公馆看守所改为中美合作所第三招待所,必须另觅新址关押白公馆所关犯人。因渣滓洞位置偏僻,地势险峻,人口较少,军统总务处长
沈醉选中渣滓洞作为新址,逼死原矿主后,渣滓洞被改建为看守所,看守所内组织、人事、“人犯”来源与在白公馆时基本一致。
1946年7月,贵州息烽监狱、重庆望龙门看守所撤销,大批革命者被杀害,大部分军统违纪分子被开释,其余的同渣滓洞看守所合并为保密局重庆白公馆看守所,次年4月,关押人员全部迁回白公馆,渣滓洞看守所一度闲置。
1947年2月,
中国国民党查封在
重庆市出版的《
新华日报》,国共和谈彻底破裂,
国共内战全面爆发。5月,全国兴起反饥饿反内战运动,各地学生响应
华北地区学生倡议,决定于6月2日举行“反内战日”总罢课游行。国民党当局得知消息后,于6月1日行动,对参与活动的社会各界进步人士以及学生骨干进行抓捕,即“六一”大逮捕。渣滓洞看守所作为重庆行辕第二看守所,在12月重新启用,用于监押看管“六一”大逮捕中部分被捕人员。
1949年夏天,一场
山洪冲垮了看守所内紧靠男牢房的一段围墙,看守特务指派关押在狱中的10名难友修复围墙,共产党员
杨虞裳、白深富将砂石、沙子和腐草混合在修筑用的泥土中,降低泥土牢固性,使围墙外实内虚,这段围墙后来成为“11.27大屠杀”中一道重要的突围通道;
1949年11月27日,
重庆市即将解放时,
中国国民党特务策划了震惊中外的“11.27”大屠杀,300余位关押在渣滓洞看守所和白公馆看守所的革命志士惨遭杀害,仅有15人脱险。
重庆市解放后,重庆人民政府为纪念这段历史,为革命烈士建立了“11·27”死难
烈士墓;1963年,重庆市委完成纪念馆修建工作,在渣滓洞旧址上复原修缮的展览馆正式对外开放。
自然地理
渣滓洞看守所位于中国重庆市
沙坪坝区歌乐山麓,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看守所外部三面环山,一面临沟,地势险峻,地形荫蔽。
位置境域
渣滓洞看守所旧址地理坐标为106.43N,29.59E,位于
重庆市沙坪坝区
歌乐山脚下,地处
四川盆地东南部。
气候
渣滓洞位于重庆,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
建筑布局
1938年,渣滓洞煤窑被改造成为看守所,内部分为内外两院,阴暗潮湿,关押过许多革命党人与进步人士。
外部
看守所外部三面环山,前有深沟。高墙外的制高点有六座
岗亭,一处
机关枪阵地,常有国民党军一个连在此驻守。
内院
渣滓洞看守所分内外两院。内院有一放风坝,16间男牢,2间女牢。为瓦解革命者意志,内院墙上写有
标语“认明此时与此地,切莫执迷”“青春一去不复还,细细想想”“迷津无边,回头是岸”“宁静忍耐,毋怨毋忧”等。
外院
外院由办公室和刑讯室组成,里面有各种酷刑刑具,包括辣椒水、
老虎凳、铁锁链、竹签等,墙上的标语为“长官看不到、想不到、听不到、做不到的,我们要替长官看到、想到、听到、做到”等。
开发与保护
1961年,以渣滓洞烈士为原型的小说《
红岩》问世,许多人自发来到渣滓洞、
白公馆来参观。随着渣滓洞烈士英勇事迹的广泛传播,人们群众对红色文化革命教育热情日益高涨,《红岩》作者
罗广斌、
杨益言向中央和四川省委建议,修复看守所旧址,修建纪念馆。得到回复和支持后,
重庆市市委立即着手准备相关事宜,在罗广斌、杨益言、
刘德彬等幸存人士的指导,在原址基础上修复了一楼一底男牢房等遗址。1963年,渣滓洞正式建立展览馆对外开放。
1988年,国务院公布渣滓洞看守所旧址暨国民党军统重庆集中营旧址成为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7月16日至19日,
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所属渣滓洞、
白公馆等文物旧址遭受特大暴雨、
山洪、
泥石流,渣滓洞旧址受灾严重,经媒体报道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勤务学院等单位立即派人派车参加清淤工作,国家文物局派出专家组,严格按照“保护文物、修旧如旧”的原则指导修复工程。当地政府在对女牢进行修缮时,工人发现了一批被掩埋的烈士遗物,其中包括江竹筠当年准备越狱用的两件铁质工具,这两件工具的出土是江竹筠等共产党员在狱中顽强斗争的有利证明。9月18日,渣滓洞看守所旧址修复完成后重新开放。
2020年7月21日,根据国家文物局、
重庆市文物局相关批复,对渣滓洞景区、戴公祠景区进行封闭施工,实施保护修缮工程,7月23日正式闭馆。
2021年2月5日,渣滓洞景区经过6个月的全封闭保护修缮、布展后重新开放,景区陈列展出复原的30余件实物和200余张图片,内容较之前更加丰富,专家对在渣滓洞看守所牺牲的200余位烈士的生平事迹进行了重新考证并展出,增加了“狱中
追悼会”“狱中学习”等重要事件,利用多媒体技术还原“六一”大逮捕等狱外发生的事件。
2022年,为落实文化数字化战略,
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对渣滓洞、
白公馆、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旧址等多处革命旧址进行了3D虚拟建模,开发了“巴渝往事”“红岩记忆”等AR程序APP,及“火烧渣滓洞”墙体投影产品。
相关文化
曾被囚禁于渣滓洞看守所的革命志士
罗广斌、
杨益言从狱中脱险后,根据自己经历合著了长篇小说《
红岩》。《红岩》一经面世便引发巨大反响,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烈火中永生》和豫剧《江姐》等,从1961年出版以来,发行超过1000多万册,被翻译为多国文字发行,同时被中宣部、文化部、团中央选为百部爱国主义
教科书。2019年,《红岩》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2022年,入选
中国艺术研究院发布的在“讲话”精神的照耀下百部文艺作品榜单。
重要事件
27大屠杀
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中国国民党特务开始分批屠杀狱中共产党人以及革命志士。9月6日,著名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及其秘书宋绮云一家等6人被杀害于松林坡。11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了解放西南的大作战。11月14日,
毛人凤从台湾抵达
重庆市,下达了对白公馆看守所、渣滓洞看守所实行大屠杀的命令。11月27日,重庆解放前夕,国民党特务在逃跑前,残忍杀害了囚禁在渣滓洞、
白公馆等看守所内的革命者300余名,制造了骇人听闻的重庆“11.27”大屠杀。重庆解放后,重庆人民政府为烈士修建了“11·27”死难
烈士墓。
狱中八条意见
1949年12月25日,从狱中逃离不久的小说《
红岩》作者
罗广斌向党组织递交了一份珍贵的文件,《关于重庆组织破坏经过和狱中情形》的报告,“狱中八条意见”便是根据这份报告提炼得来。报告由罗光斌执笔,张国伟、江竹筠、陈然等囚禁在渣滓洞和白公馆的革命者发起并集体讨论得出。
参考资料
重庆概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3-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