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雪梅
豫剧剧目之一
《秦雪梅》是由豫剧演员阎立品改编创作的豫剧剧目,于1943年夏,在界首市首演。阎立品大师曾对该剧进行了多次改编,使得《秦雪梅》这部作品在舞台上久演不衰,是豫剧“阎派”代表剧目之一。
《秦雪梅》是一个讲述明成化年间宰相秦国正之女秦雪梅与同朝宰相之子商林青梅竹马相爱、最终以悲剧结尾的感人故事。商林家道中落,秦雪梅暗中资助商林寄居秦家苦读。然而,秦国正却因虚荣心作祟,驱逐商林。商林得知雪梅被迫嫁他人心中满是怨恨,最终含恨而亡,使得其亲友莫不痛惜。此时,秦雪梅振奋精神,坚持为自己和商林辩护,打破了封建礼教束缚,赴商家祭奠故友。该剧通过描述雪梅的坚贞不屈和与封建礼教的搏斗,生动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束缚。
秦雪梅温和善良,对爱情忠贞不渝,面对残酷的封建礼教,她勇于反抗,敢于抗争,为观众吟咏了一曲爱情绝唱。其中“观文”“哭灵”是该剧的经典场次。该剧目曾在1997中国豫剧艺术节获得优秀表演奖等多个奖项,在第23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获得经典剧目奖。
创作背景
《秦雪梅》是阎立品的作品,该剧一经问世便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最初,该剧由几个折子戏分离组成,当时并没有《秦雪梅》这个完整的故事情节。1943年,中学音乐教师高启俊听闻阎立品拒绝演出该剧,因为折子戏中的唱词包含低俗内容,于是修改了唱词,并增加了一场《训女》来净化《观文》,简化《别府》,精化《吊孝》,并加入祭文,使四个折子戏的故事逻辑更加清晰,并形成了《秦雪梅》的雏形。
1946年,阎立品在开封市大舞台搭班,为了提高舞台竞争力,积极推演新剧,《秦雪梅》这个剧名第一次出现在河南戏曲的舞台上。1950年,阎立品在湖北汉口重新排演了《秦雪梅》,这是第二个版本,保留了丫鬟爱玉一角。1962年,阎立品平反后再次修改了《秦雪梅》,在文革后,阎立品再次推出新版《秦雪梅》,这次改变了秦雪梅的形象,强化了其反抗精神,使其形象更具坚贞不屈的倾向,反抗门第婚姻,对爱情忠诚的形象更为突出,整个戏曲的反封建主题也更为明显。
1980年,在河南豫剧流派汇报演出大会上,《秦雪梅》的演出引起了巨大轰动。该剧是阎派艺术的产物,几十年来,阎立品不断地修改剧本、唱腔和表演,创造了祭文腔、防哑音、超低音腔,还改革了滚白,使该剧成为阎立品几十年艺术表演的代表作品。正如阎立品所言,“艺无止境,常演常新”,阎立品对于戏曲改革始终不懈,并在生命中的最后时刻,都不忘叮嘱演员按照她实践后的修改去上演《秦雪梅》。
剧情简介
明代成化年间,秦商两家世代友好,宰相秦国正之女与商家商林订立婚约,然而官场黑暗,商林之父遭人陷害入狱,商家家道中落。秦国正因此打算取消女儿与商林的婚约,将借读秦家的商林赶出家门,商林因此心怀羞愧、愤怒与焦虑,因相思之苦而身体日渐衰弱。商家意图迎娶秦雪梅为商林冲喜,秦雪梅勇敢表示愿意以生命相逼嫁给商林,秦国正表面答应,但却悄然派人使用丫鬟代替秦雪梅成为商林的新娘。在洞房之夜,商林识破秦国正的计谋,气愤之下吐血而亡。秦雪梅得知商林已经离世,不顾父亲的劝阻,坚持前往商府祭奠未婚夫商林。在灵堂里,秦雪梅怀抱着未婚夫的牌位吊孝,在大雪里哭了一整天,以生命作为笔,为商林作悼词,书写了一曲人类爱情史上的绝唱。
人物角色
幕后制作
《秦雪梅》在初现身时也曾是充满了糟粕, 集封建迷信、淫词秽语于一体。于是1936年首先便有王镇南先生为常香玉所演的《卧龙吊孝》做了一番“净化”的工作;之后, 常香玉在西安市又有黄自芳先生对其《训子》一折进行了改编。再往后便是阎立品的《秦雪梅》了,从1942年开始,直到她卧床不起时止,50多年里她与一些编剧、导演密切配合,先后改编五次, 其中有三次是属于大的改编。 其间的40年代末,在刘玉梅老师亲授下改变了《观文》一折的大部分唱词。最后把原剧中的书馆的调情、爱玉冲喜、李代桃僵、训子登科等有损主题思想的不良情节全部清除, 而代之以一对原本青梅竹马、白璧无瑕的青年竟成为门第观念、包办婚姻牺牲品的爱情悲剧。
在音乐方面,豫剧《秦雪梅》整场共分为七场戏:观文、训女、送信、逼嫁、林殇、别府、吊孝。在豫剧中一般行当常用的调门为E或者降E调,阎立品大师则不同,阎立品在拜师梅兰芳后专工闺门旦,为了使闺门旦人物在表现上内心情感与外在形象的和谐统一,特意把唱腔音调提高,把传统豫剧唱腔的调高改为F调,并把这种调高定为自己演唱的唯一调高。
新版豫剧《秦雪梅》保持剧本总体架构和人物设定,没有做过大的更改,主要专注于充实内容,加强矛盾冲突,深化人物形象,提升剧本的思想立意。舞台时间由春夏之交改为秋冬之际;舞台空间由厅室内景,改为梅园外景。借助时空的移位,在特定的环境中组织人物的行动线和情感线,着眼于人物性格的刻画,力求在人物关系的描写上把握人物性格的正与反、善与恶、美与丑的联结和转化。布景比较写实,竹丛、梅林、阁山、凉亭,都是立体的具象的实物。为了取得化实为虚的写意效果,强调以物喻人、借物托情意象化的表现,运用布景的移动和变更,营造出诗情画意。
艺术特色
秦雪梅义无反顾地跨越破裂的父女情感,冲破心灵囚笼,融入人性最本真、最崇高的生命抉择之中,向着自由的生命之路迈进,驶入她热爱的真情世界。情感在这一段戏中变化多端,起伏跌宕,交相辉映,激情与仇恨相互交融,善与恶同在。在伦理对立的双重世界中,传递出了错综复杂的人性内核,使得这部悲剧更加富有人文内涵和现实意义。
人物刻画
秦雪梅:感情细腻、忠贞不渝。《吊孝》一幕中,秦雪梅满怀泪水地诉说悼文,深情款款,令人心生悲泪。秦雪梅更是一位为爱奋斗,坚贞不渝的女性。秦商二人在书馆偶遇,秦父歪曲事实,秦雪梅勇敢驳斥。商林逝后,秦父迫使秦雪梅改嫁,秦雪梅愤然拒绝。商林命逝,秦家不允许雪梅吊丧,秦雪梅却坚毅地身着素衣白衫,前往商家吊丧商林。
商林:才华出众,性格懦弱。与秦雪梅在书馆偶遇时,商林挥笔撰写了一篇文章,展现了他志存高远的精神。商林还以花喻人,创作了《赞雪梅》以向秦雪梅表达爱意。然而,面对秦国正的诬陷,商林只是一味地叫屈。胆怯地回到家后,羞愤、忧虑和委屈无法排解,最终导致了他的重病不治,英年早逝。商林胆怯的举动与他诗文中的豪情壮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令人深感惋惜。
秦国正:嫌贫爱富,虚伪狡诈,是剧中“假恶丑”形象的代表。这一负面角色的成功塑造,使得剧中人物形象的对比更加鲜明、矛盾冲突更加紧张。当商家一落千丈,秦国正便有意悔婚,一有机会就将商林赶出府门。他贪图富贵,完全不顾及女儿的意愿,以自己作为父亲的尊严和作为官员的威仪,掩饰自己内心的险恶动机。
曲词语言
曲词通俗易懂,贴近日常生活。《秦雪梅》这部剧中广泛运用口语,使得人物形象更贴近日常生活。不仅运用了方言词如“俺”,还有如"忽听门外脚步声传"等唱词设计,使人一听便能明白。在秦雪梅被打时,她唱道:“我哭哇!哭一声老爹爹再叫,叫了声儿的娘啊。” 这样明白易懂的曲词促进了该剧的顺利演出和广泛传播。这些质朴的语言,在每一次的舞台上都受到中原人民的接纳和喜爱。
个性化的戏剧语言。通过长篇的祭文和大段优美的唱腔、柔美的表演,把秦雪梅对商林的爱、思念、埋怨和对父亲的怨恨等充分体现出来,它通过肃杀的舞台布置和哀婉的唱腔设计,在声泪俱下的哭诉中,让观众感同身受秦雪梅的痛苦与绝望。秦雪梅在不同人物面前,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语言特点:初见商郎时,展现天真纯情;与父亲对峙时,彰显坚定顽强;而在悼念商林时,则表现出悲痛欲绝的情感。秦国正的言辞始终保持着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姿态,而商林的言谈中则弥漫着浓厚的书卷气息,彰显出理想主义的特质。
结构模式
中国传统戏剧注重大团圆结局。但在豫剧《秦雪梅》中,秦雪梅悲痛呼号“商郎夫”,正是对爱情与理想破灭后的绝望呐喊。吊孝后,在灵堂上昏厥,一声声呼喊充满了对现实社会无奈的控诉,也是对破灭爱情的执着寻求。该剧虽不像《梁祝》化蝶般相聚,也不会像《牡丹亭》月夜还魂那般浪漫,但秦雪梅和商林两人始终没能结为夫妻,这样的结局更增添了悲剧色彩,也使得《秦雪梅》在大多数地方戏中显得尤为珍贵。
重要演出
获奖记录
作品影响
由于秦雪梅的故事备受欢迎,在其传播过程中,不断地被各种戏剧进行改编,其中,秦腔、豫剧和庐剧都将其视作传统甚至代表性的剧目。根据现有资料来看,从影响力和剧本的完整性角度而言,豫剧《秦雪梅》都无愧为经典之作。这既得益于数代豫剧艺人近一百年的传承发展,也是豫剧表演大师阎立品近50年与编剧、导演紧密合作的结晶。正因如此,阎派的《秦雪梅》无论是在表演艺术还是剧本创作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
衍生作品
作品评价
大河报评价《秦雪梅》是豫剧阎派艺术的代表剧目,颇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和欢迎。新版豫剧《秦雪梅》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之作,从深刻的社会因素中发掘人物命运的悲剧本质,赋予该剧新的人文思想内涵。
在2006年17日上午中国剧协召开的新版《秦雪梅》进京演出座谈会上,新浪评价新版《秦雪梅》:该剧传统而不陈旧,整旧如旧,老戏新演,清新好听。
邯郸新闻网评价《秦雪梅》:一场催人泪下的爱情绝唱。
新浪网评价:豫剧《秦雪梅》很好地展现了阎派声腔艺术的魅力,加重了舞台表演的形式感,有歌有舞,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舞台面貌给人一种新的景象。
目录
概述
创作背景
剧情简介
人物角色
幕后制作
艺术特色
人物刻画
曲词语言
结构模式
重要演出
获奖记录
作品影响
衍生作品
作品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