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河,毕业于
建筑学专业,创作时坚持体现科幻小说的艺术本质。语言特点鲜明,被
吴岩称为“青春期心理科幻”。
对于爱好科幻小说又经常上网的读者来说,星河应该是一个比较熟悉的名字。在很多网站都有他的作品集。他的《决斗在网络》、《梦断三国》、《同室操戈》等一批有关网络的科幻作品,肯定能够在许多网民那里引起共鸣。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既能跟随作者在虚拟世界中体会惊心动魄而又有惊无险的精神探险,又能多一份对于生命和世界的独特感受。
在他看来,“科普作品是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而科幻小说则能对读者进行有益的启迪。”他认为,科普作品的地位是无可置疑的,它的兴衰可以决定和反映出一个国家国民科学素质的高低。而科幻作品像所有的文学作品一样,并不承担任何额外的义务——包括科普(狭义)和预测,尽管一部优秀的科幻作品往往能够起到这两种效果。事实上科幻作品所要普及的是一种科学的人生观,普及一种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而它的“预测”,只是向我们展示了文明发展的各种可能。
星河走上科幻之路并不是一件偶然的事。他从小学起就十分喜欢科幻作品,是这种酷爱使他走上了科幻创作的道路。而他之所以坚定地走了下去,则是因为他遇到了也是科幻小说家的
吴岩。90年代初国内科幻创作潮涨潮落,当他几乎对这个自幼开始的爱好感到绝望时,在
北京师范大学修了整整一学期吴岩老师的“科幻小说评介与研究”的选修课。这次学习使星河第一次知道自己对于科幻的无知,同时也看到了中国科幻的最后一线希望——在当时的情况下投身到这一职业中仍然是一种相当大的冒险。吴岩老师逐字逐句地帮他修改作品,有时候一个短篇竟让他修改近10遍。更重要的是,吴岩不但教他如何写作,也教他如何做人。从吴岩那里,他确立了自己在科幻创作上追求的目标。
当我们阅读星河的作品时,也许很难体味他创作时的艰辛。科幻小说的创作在我国还处在开创阶段,很多问题还没有拎清。比如,科幻作品究竟属于
儿童文学还是成人文学?是通俗文学还是纯文学?如何对待和处理科幻作品中科学和文学的关系?等等。
对科幻创作怀有的使命感,使星河不可能不在创作中对这些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在星河看来,以读者对象为标准的划分,不能代替作品形式与文学题材的划分。在我国,科幻始终属于儿童文学。
星河无意贬低儿童文学,儿童文学在我国的地位问题,并不是他不喜欢把科幻归入其中的原因。在所谓的通俗文学与纯文学之间,星河宁愿称自己是一名通俗文学作家。
当有人对星河提及
香港电台通俗文学的三大支柱正是“武侠、言情和科幻”时,他也只得无可奈何地笑纳。其实星河所理解的科幻与那两个地区所流行的概念完全不同。事实上在认可通俗文学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否认它的社会价值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星河并不是像躲避穷亲戚一样躲避通俗文学的秋波。他认为最让人头疼的问题是,科幻小说姓“科”还是姓“文”。
每当一篇新作问世,都会受到来自两个方面的指摘:但凡具备一点科学知识的读者都敢站出来评点其中的科学漏洞,并因而置疑整篇作品的立意基础;还是这篇作品,往往会从另一个方向获得同样力度的批评,稍具文学品味的读者都会认为其中的科学描述过于冗长艰涩。这种指责实在是有欠公正。历史上所有科幻作品都有致命的科学硬伤;文学一宁要远离科学描述的规定,也是一种奇怪的逻辑。在这方面,
星河体会到了科幻作品创作独特的难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