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千佛洞因位于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之西而得名,距离敦煌市区约35公里,石窟群之前就是党河。其开凿于
党河河岸的悬崖峭壁上,开凿年代从
北魏、
西魏、
北周一直延续到
五代十国、回鹘时期。
西千佛洞具体位于今敦煌
党河水库以东约3公里处、党河东流时在
戈壁沙上冲出的河谷南北崖壁上,窟区东起南湖店,西至今党河水库,全长2.5公里。
西千佛洞现存彩塑34身、壁画800余平方米,是敦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存22窟中,1~19号窟群集中开凿于党河河谷北崖,最后3个洞窟则散落在顺流东下2~2.5公里的地方。
1941年张大千曾对西千佛洞进行过编号,后来,
敦煌研究院对西千佛洞进行了重新编号,共有22窟,并在《中国石窟·安西林窟》书中正式发表了新的编号;1961年西千佛洞附属于
莫高窟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90年代,敦煌研究院对西段重点窟区进行了全面彻底的维修和加固。
据藏于
巴黎的敦煌遗书记载,专家推测,西千佛洞的开凿时间应早于敦煌莫高窟,最晚也于莫高窟同一时期。
现存22个洞窟里面,保留下来最早的就是
北魏,西千佛洞共计北魏窟1个,西魏窟1个,北周窟4个,隋窟3个,初唐、盛唐窟3个,中唐窟1个,晚唐窟3个,五代窟1个,回鹘窟1个,元窟1个,另有2个洞窟时代不明。
西千佛洞简介
在
党河河岸的悬崖峭壁上静静陈坐千年,伴着夕阳看黄沙,化作往事尘埃。
西千佛洞(Xiqianfodong Caves)位于
敦煌市市区西南35公里处、党河北岸的崖壁上,因地处
莫高窟之西而得名,与莫高窟仅隔一道鸣沙山。现存洞窟16个,大都为
北魏时所开凿,只有其中9个窟可以观赏,其它各窟因无法登临所以只能在崖下仰望。北魏洞窟第六窟中心柱东面座下有佛门弟子昙藏为其亡祖父母及父母
造像写的发愿文一篇,尚有70多字可以辨认,这一北魏时的手书真迹,极为珍贵,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结构
四大石窟的结构、彩塑、壁画艺术风格等与莫高窟体系相近。因而也成为敦煌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
从
敦煌市西南行至
阳关途中,道左不远处即为
党河,河床北岸为寸草不生的
戈壁,南岸是透迄蛇曲的沙山,西千佛洞就位于沙山尽头的河床北岸
陡崖上。这里的陡崖深壑上有浓荫蔽天,崖下滩地红柳丛生,古木参天,涓涓小溪流过,环境清幽。西千佛洞开窟年代无从稽考。
巴黎藏敦煌遗书(沙州都督府阁经)有记佛龛之文日:“右在县东(寿昌县)六十里,香旧图云,汉(阙)佛百姓更营造。”推测文中所记佛龛当指此。据此可知,西千佛窟始创年代应早于
莫高窟,至少应与莫高窟属同时代建造。
组成
西千佛洞现存石窟16个(窟、龛22个),其中1-3窟为唐窟,4-8窟为魏窟,16窟为晚唐窟,这9个洞窟保存较好,其它多有塌,壁画也剥蚀不清,时代难以确认。一般认为洞窟属
北魏至宋代所凿。保存较好的9个石窟中,中央大多有中心座,座四周凿龛,内塑佛像,四壁多绘贤劫千佛、佛跌坐说法图、佛涅盘像。中心座和四壁的佛像下,绘金刚、力士像。北魏一石窟内南壁西段绘(睐子经)故事,东段绘(劳度叉斗圣变)故事,为莫高窟北魏洞窟所没有的佛
本生故事,可填补其空白,有独特价值。其余窟龛的四壁和藻井则很少绘佛本生故事。
历史
西千佛洞与
莫高窟经历了类似的盛衰历程,受 各种自然和人为的破坏,艺术宝库损失惨重。近年来,人民政府全面加固、修缮了洞窟,使面临崩塌的崖体和洞窟恢复了整体性和稳定性,崖体回廊保证了游人的安全。今天,西千佛洞得到了有效的保护,有10个洞窟开放,成为游人在
敦煌市至
阳关旅游线上重要的参观内容。
洞窟介绍
西千佛洞第4窟
该洞窟由前室和主室两部分组成,前室顶部略呈拱形,主室顶部为覆斗形。洞窟始建于
隋朝,后经
唐朝、回鹘、民国时期重修,这一点可从洞窟内的隋代供养人、唐代说法图、回鹘经变画及主室北壁龛内民国重塑的佛像得以印证。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前室的下部显得漫。现存比较完整的是北壁门上的一铺盛唐绘制的佛说法图,图中佛结坐,头顶饰有华盖,弟子与菩萨胁侍在佛的左右,面相饱满、体态丰腴的佛教人物形象体现出了盛唐时期的人物造型特征。
主室北壁开有一双层龛,这种形制的佛龛较早出现于隋代和初唐时期。龛内坐佛为民国时期所塑,壁画为回鹘和民国时期绘制。
值得关注的是洞窟内大量的回鹘时期(公元11世纪70年代至公元12世纪初)绘制的壁画,如前室的坐佛、普贤变、药师变及窟顶的藻井和图案,主室东、西壁的说法图。这一时期的壁画内容,多以说法图或佛、菩萨、罗汉等尊像画为主,其布局特点是人物稀疏、结构松散、描绘粗略。在主要壁面上(如南、北壁)各绘制一铺说法图,画面大但人物寥寥无几,人物的形体被增大以填补壁画空间。在洞窟各种建筑结构的顶部(窟顶、甬道顶、龛顶),几乎绘满了千篇一律的牡丹团花图案,相对于说法图和尊像画而言,图案则显得结构紧凑、色彩艳丽、描绘工整精细,使人感到这一时期对装饰画的重视甚于佛教人物画。至于这一时期的人物造型也是别具特点,体态健壮、面形长圆、两颊丰肥、柳眉细目、鼻梁高直、小嘴,明显强调了回鹘民族的外貌、气质,这在相当程度上正是回鹘佛教艺术民族化的重要体现。
西千佛洞第7窟
此窟建于
北魏时期,是西千佛洞现存最早的洞窟,洞窟平面呈方形,形制与莫高窟北魏中心塔柱窟相仿,前部人字披顶已塌毁,后部有直达窟顶的中心塔柱,塔柱四周形成供佛教信徒右旋礼的通道,上方为平棋顶,中心塔柱四面各开一佛龛,龛内外的
塑像多为
清代重修,只有正面龛内的倚坐像,虽已残毁,却是唯一保存的北魏原作塑像,佛像身姿挺拔、双肩浑圆,袈裟贴体,透出肢体的轮廓,却又是宽松的式样,阴刻的衣纹,略呈浅阶梯式,流畅自如。
造像的表现手法上兼有西域式和中原式两种特点,是
北魏早期曹衣出水式向秀骨清像褒衣博带式过渡的代表作品之一,此窟壁画布局和
莫高窟北魏洞窟一致,分上、中、下三段,上部天宫栏墙内绘了翩翩起舞、多姿多态、生动活泼的天宫伎乐。中部大面积绘千佛,下部绘金刚力士,这些力士个个体魄健硕、动态夸张、粗犷有力。窟内壁画风格与莫高窟同期壁画相同,人物造型健壮、比例适度、着西域式服饰,采用西域式的凹凸晕染手法,表现人物面部与身体的立体感,色彩质朴厚重,多用石青、石绿、在土红底色的映衬下,显得庄重热烈,宗教气氛浓厚。
西千佛洞第19窟
此窟建于
五代十国,洞窟形制较为独特,呈纵向的圆拱形顶。正面开一大龛,龛内现存主尊倚坐佛,是西千佛洞保存最完整的一身五代时期的彩塑,这尊佛像体态端庄、神情肃穆、肌肤丰满圆润,衣纹繁简适度、色彩素雅,颇有
唐朝造像之风格,沿东西两壁筑有像台,原塑十六罗汉像,现存十三身,这是敦煌石窟中唯一用
塑像的形式表现十六罗汉的题材。
据史料记载,南朝的
张僧繇、唐代
卢楞伽、
王维等人都曾画过十六罗汉像,但直到五代时期,关于十六罗汉的画像和塑像才开始在
中原地区流行,此窟十六罗汉像的出现,说明了
敦煌市佛教艺术与中原地区的佛教艺术基本上是同步发展的。此窟的壁画均为
五代十国原作,正壁龛内绘了十大弟子、六菩萨、天龙八部、四大天王等内容。东西两壁自顶而下,都绘了罗汉像,在
莫高窟中,以绘塑结合的手法在一个洞窟中表现如此多罗汉像的并不多见,因而此窟被专家称为
罗汉堂。
交通信息
可从敦煌市区乘坐出租车前往西千佛洞。
住宿
敦煌莫高宾馆酒店开业时间1990年10月,2005年2月局部装修,楼高6层,共有客房总数84间(套),标间面积15平米。酒店距市中心0.5公里,5分钟车程;距火车站105公里;距机场15公里,20分钟车程;距长途车站0.5公里。
美食
青竹一条,一斤多点。起一半鱼身切片,
上浆。
菜苔取茎,
鱼片卷在菜茎上,淋点
酱油,上锅蒸两分钟,(大火)
勾芡淋上热油。
购物
敦煌市素有瓜洲之称,盛产各种香甜味美的瓜果
葡萄。充足的光照造就了高品质的李广杏、紫阳桃、鸣山
大枣、阳关葡萄、沙瓤西瓜、白兰瓜、
黄河蜜瓜、
冬果梨、
苹果等。游客食用后赞叹不已。为了满足游客携带需求,近年来敦煌研制开发了果脯系列产品,人们总愿意带些
干果制品馈赠亲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