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文(1612年---1669年)字尔止,号山,原名孔文,字尔识,明亡后更名一耒,别号淮西山人、明农、忍冬,安徽安庆府桐城人,今桐城市区凤仪里人。
方大铉长子。明末诸生,入清不仕,靠游食、卖卜、行医或充塾师为生,与复社、几社中人交游,以气节自励。方文之诗前期学杜,多苍老之作;后期专学白居易,明白如话,长于叙事,早年与
钱澄之齐名,后与
方贞观、
方世举并称“
桐城市三诗家”,著有《嵞山集》。
人物生平
为方大长子,方德益第13世孙。明朝桐城方氏,是一大家族,以仕官、治学称于世者甚多。方大铉,万历
进士,任户部主事,在方文七岁时去世。其侄
方以智(比方文大一岁)与其同学十四年,二人在明代已有声名。在明代,方文仅为诸生,未及出仕,朝代更替,入清后以气节著,靠游食、卖卜、行医或充塾师为生,但交游遍朝野,名流无不与之交往。
方文卒后葬于
江宁区(今
江苏省南京市)西单桥小山脚下陈泗水家山,乙山辛向。大妇左氏,
左光斗女,生卒未详,葬家乡桐城龙眠山碾玉峡。继配汪氏,葬夫合墓。侧室金氏,葬江宁单桥萧家园。
方文自号嵞山,将诗集命名为《嵞山集》,已深含不忘故国之意。“嵞山在
怀远县城外,
柴荣望之,谓州有王者气。”后来,果然
朱元璋起家濠州,定鼎大明。方文自号嵞山,即不忘大明也。
个人作品
方文著有《嵞山集》十二卷,续集《四游草》四卷(北游、徐杭游、鲁游、
西江游各一卷),又续集五卷,共二十一卷。方文之诗以
甲申之变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学杜,多苍老之作;后期专学白居易,明白如话,长于叙事,其独创的“嵞山体”在诗词学界有重要影响。
孙枝蔚谓其:“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难。”
陈维崧谓其“字字精工费剪裁,篇篇陶冶极悲哀。”李楷谓其“朴老真至,”
纪映钟谓其“坚老纯熟,冲口而道,如父老话
水蛇麻,不离平实,却自精微。”
李明睿赞其“妙于序事,……盖天下之景多同则情各异,情或同而事各异。尔止妙于序事,故其诗千态万状,无一字相同,良有以也。”
《题酒家壁》
问我来何数?非关饮兴豪。风尘燕市里,或恐有荆高!
《蛾》
扑灯缘底事,只为爱明光。蹈死虽不惜,捐躯实可伤。
人臣皆若此,吾国岂云亡。欲觅护生草,时时为尔防。
《初度书怀》
昔闻杜陵叟,降生乃壬子。厥后香山翁,生年亦复尔。
相去六十载,英名千古峙。我生幸同庚,性情复相似。
酷嗜二公诗,诗成差可拟。杜犹拜拾遗。白直卿士。
我老穷且贱,曷由继芳趾。
《有寄》
郡斋木叶报秋声,客被单寒梦不成。睡起秋声无觅处,
刺桐下月微明。
《题友人墨竹》
无实无花是此君,高人钟爱意何殷。只缘苦节天生直,风韵萧疏更不群。
《竹枝词》
送郎江上藕花开,说道还家看早梅。如今桃李俱飘落,
垂柳将飞郎未回。
侬家住在大江东,妾似船桅郎似篷。船桅一心在篷底,篷无定向只随风。
春江一夜雨淋铃,水阁阴寒酒易醒。满架图书妨润湿,半灯火尚青荧。
长贫已觉离尘网,多病还思诵道经。翔举不须婚嫁毕,囊中五岳有真形。”
《客有教予谨言者,口占谢之》
野老生来不媚人,况逢世变益嶙峋。诗中愤懑妻常戒,酒后嗔狂客每嗔。
自分余年随运尽,却无奇祸赖家贫。从今卜居深山里,朝夕渔樵一任真。
《舟中有感》
旧京宫阙已成尘,宝马雕鞍日日新。万劫不烧唯富贵,五伦最假是君臣。
诗书无恙种先绝,仁义何知利独亲。三百年来空养士,野人痛哭大江滨。
《三月十九日作》
野老难忘故国恩,年年恸哭向
江门市。
南徐郭外三停掉,
北固山头独怆魂。
流水滔滔何日返,遗民落落凡人存?钱生未死重相见,双袖龙钟尽血痕。
《自题其像》
山人一耒是明农,别号
淮南西路又
忍冬。年少才如不羁马,老来心似后凋松。
藏身自合医兼卜,溷世谁知鱼与龙。课板药囊君莫笑,赋诗行酒尚从容。
《摄山绝顶》
下方惟见石,不信有柴荆。仄径盘空上,危峰到顶平。夕阳千岭秀,春水一江明。愁绝浮云外,苍茫旧帝京。
人物事件
方文幼年不同凡响。
左光斗被为
御史时,候命归里。
方大铉与之友善,设宴款待。酒至半酣,左注意到站在大铉身边玩的小男孩,双目流转,浑身灵秀。知是大铉之子方文,年方六岁。便问他常读何书,方文答:“常读杜诗。”“能颂《秋兴》否?”“能,但请赐一杯酒。”方文手持酒杯,放声吟诵。每吟一篇,就喝一杯,如是者八。方文吟诗
音节激越,意态优雅。左公惊喜有加,掀起舞。当即定下婚约,将长女许配于方文。方文果不负左公期望,振羽诗坛,名播四方,与
方贞观、
方世举并称“桐城三诗家”。
方文后来做《椒堂诗》记此事:
我昔登兹堂,总角六龄耳。
老友结重姻,拜携小子。
小子幼诵诗,秋兴如流水。
抗声吟席上,少保惊且喜。
一首饮一杯,八杯竟醉矣。
逾年我遂孤,少保去京市。
方文青年生活浪漫。从二十岁左右时就开始出游,以金陵为中心,过着诗酒逍遥的生活。明亡时,方文33岁,他干脆移居金陵,不再参加科考,与当时遗民文人诗酒流连,游荡江湖。方文的《嵞山集》中《喜得姚休那先生书》诗,就反映了这种生活方式。姚休那即
姚康,是大名鼎鼎的明遗民,当时隐住于枞阳高甸竹影庵。他给方文写了一封信。方文以诗纪之:
先生高卧秋山云,几欲来访惭垢氛。
昨日遥寄一书札,其中意念何殷勤。
劝我休买孺子妾,孺子妾不如文君。
宁馨阿堵两难事,斯言妙绝今始闻。
诗后小注:“先生书云,买妾为宗计,正当求管夷吾冯瀛王一辈人,责效于已试者较易耳,若赵家姊妹,恐非人种,盖美人之于宁馨,犹文人之于阿堵,皆世间极难得之物,老夫窍为私忧祸计也。”
姚康的意思,要纳妾,最好娶一个寡妇(文君),不要娶淑女(孺子妾)。因为此前,方文先后纳过两房小妾,一位遣出,一位身怀六甲在家难中死去。姚康比方文大33岁,以长者的身份,劝他娶一个寡妇,这话倒很务实。
方文早年诗友
陈名夏降清为
大学士,一次请假回家,“乞嵞山定其诗,执礼甚恭。嵞山反复读之,曰:甚善,但须改三字,即必传无疑耳。陈以为隐也,曰:“宁止是,顾三字者何也?”嵞山厉声曰:“但须改陈名夏三字!”时坐客满举错腭不能出声。陈亦厉声曰:“尔谓我不能杀尔耶?适代巡来谒,陈拂衣去。客咸咎嵞山,嵞山笑曰:“我自办头来耳,公等何忧?”顷之,陈复入,执
涂山手,涕流被面,曰:“子责我良是,独不能谅我乎?”竟相好如初。”
史籍记载
王士祯《
渔洋诗话》云:“方嵞山文,桐城人,居金陵。少有才华,晚学白乐天,好作浅俚之语,为世口实。以已壬子生,命画师作《四壬子图》,中为
陶渊明,次
杜甫,次白乐天,皆高坐,而己伛偻于前,呈其诗卷。余为题罢,语座客曰:‘陶坦率,白令老妪可解,皆不足虑,所虑杜陵
老子,文峻网密,恐嵞山不免吃藤条耳。’一座绝倒。”
王士祯《
分甘余话》云:“嵞山诗《冬日林茂之前辈见过》积雪初晴鸟晒毛,闲幼女出林皋。家人莫怪儿衣薄,八十五翁犹縕袍。嵞山又有诗云:乌衣巷口多芳草,明日重过是早春。亦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