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莎草
莎草科莎草属植物
矮莎草(学名莎草属 pygmaeus)是莎草科莎草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于非洲北部、印度地中海沿岸、越南高加索地区以及中国大陆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生长于海拔130米至800米的地区,多生长于池塘边缘肥沃之地和近水处。
形态特征
矮莎草是一年生草本,无根状茎,具许多须根。秆丛生,扁锐三稜形,三面均下凹,高12-18厘米,基部具少数叶。叶短于秆,宽2-2.5毫米,平张,上部边缘及背面中肋上具疏小刺;叶鞘红棕色。叶状苞片4-7枚,长于花序,极展开或有时向下反折;长侧枝聚花序聚缩成头状,具极多数小穗;小穗密集,长圆状披针形或近长圆形,长4-5毫米,宽约1.5毫米,具十几至二十几朵花;鳞片二列,长圆状披针形,顶端急尖,具外弯的短尖,长约2毫米(连短尖在内),黄白色,中间具锈色短条纹,背面上部稍呈龙骨状突起,绿色,具3条脉;雄蕊常1个,花药短,线形,顶端具红色突出的药隔;花柱短,柱头2,很少3,长于花柱。小坚果狭长圆形,近于三稜形,长为鳞片的2/3-3/4,表面具很细小的六角形网纹。花果期10-11月。
分布范围
矮莎草在中国主要产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全球范围分布在澳大利亚大陆的大多数州和地区,包括西澳大利亚州北领地南澳大利亚州昆士兰州新南威尔士州维多利亚州。在西澳大利亚,它被发现于皮尔巴拉和金伯利地区的溪流和小溪沿岸以及黏土盘周围,生长在肥沃的粉质土壤中。
栖息环境
矮莎草生长于池塘边缘肥沃之地或近水处,适应海拔130米至800米的地区。
栽培
合理密植
每667平方米用种量5—6千克,4000穴,每穴1-2粒。行距45厘米,株距30厘米,穴深5厘米。
合理施肥
油沙豆在一般土壤肥力下,要求在播种时每667平方米用复合BE20—25千克,拌合土粪覆盖即可。
苗期管理
油莎草幼苗出土长到5—20厘米时。要进行中耕除草,追肥1-2次。选择阴天或傍晚。每次用稀人畜粪尿、尿素或复合肥15—20千克泼施,或大雨来临前撤施。中耕要浅,苗高50厘米封行后不再中耕松土,以防伤根减产。
油莎草基本无病虫害,只在个别地方发现有地老虎瓢虫于、蝼蛄和莎草、稻螟等危害,可用90%敌百虫1000倍液或其他杀虫剂喷洒或浇灌。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分布范围
栖息环境
栽培
合理密植
合理施肥
苗期管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