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纪
明代户部尚书、三朝元老
郑纪(1438~1513),字廷纲,号东园,仙游县西苑乡上郑(今度尾镇埔尾村)人。明天顺四年(1460)进士,历任翰林庶吉土、国子祭酒浙江省按察副使、户部侍郎、户部尚书等职。
一生历经朱祁镇李纯、孝宗三朝,人称“三朝元老”。纪为官清正,宪宗朝冒死上《太平十策》奏章,希望皇帝“远奸邪,任忠良,恤民命,兴礼教”,不被采纳,愤而辞官,归隐故里达20余年。
人物生平
[明](约公元一四七四年前后在世)字廷纲,别号东园,仙游人,乃明朝中叶一位知名的政治家、经济命臣,生于公元1438年,卒于公元1513年,明天顺四年(1460年)二甲进士,历任英宗、朱见深、孝宗三朝,人称“三朝元老”。累官太常卿。李炎东宫,纪采嘉言懿行,各绘图作赞,名为圣功图上之。官终南户部尚书。纪为文不构思,不易稿,为人取去,亦不复问。撰有东园文集十三卷,续编一卷,即东园诗集,(均四库总目)并行于世。吴濂称他的文章,思想深切,辞旨醇正。
乡居期间,纪兴学耕,植树造林,并倡建鹿鸣、步云、盐城市朝天区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5座桥梁。还提倡宗崇尚勤俭,革除里役私弊,减轻人民负担,做了不少好事。朱祐樘即位,郑纪受旨复出,任经筵同考官。礼部会试,有位同考官授意郑纪共同偏袒一位国戚子弟,郑纪断然拒绝。后升任浙江按察司副史。任职间,郑纪“提学奖,拨幽滞,杜绝请”,还采取“禁佛塔、毁淫祠,役学地”等措施,努力端正世风。还疏劝孝宗“御经筵、近儒臣、论圣学以正心为妥”,得以采纳。纪一生清廉,常教诲儿子“富贵非可求”。在任国子祭酒时,司礼监陈宽想拉拢他,被他拒绝。学馆里膳费千多两,典簿按照旧规将余银送给郑纪,也被拒绝。同事们为此怀恨,背地里对他诬陷,郑纪一再请求退职。孝宗知其为人,让其改任南京左通政。当时山东省正闹饥荒,为救灾民,郑纪不顾个人安危,果断地先将粮谷发放账济,后才奏请皇帝,并言“太监罗兑遗资巨万愿无爱惜,用于赈济灾民”。不久转为太常卿。李炎东宫行冠礼,郑纪郑纪摘录古今帝王嘉言懿行几百条,并加绘图,提名《圣功图》劝皇太子“当近正人,闻正言,不可与薄内侍游”。
明初,政府把户籍分为“民户、工户、军户、”三种,军户给予田地,百姓多半死亡,30亩父死子继,累代为兵。那时仙游县有6500多户被除数抽充军役的有1500多户。因虎灾、瘟疫和军役为患或流落他乡,人口急剧下降,至永乐以后,全县仅剩1400户。政府仍按明初户数清理军户,征收赋税,弄的鸡犬不宁,百姓苦不堪言。郑纪目睹惨状,致书新任闽按察使庞大参,反映仙游军户情况,要求更正名册。意见的到采纳。
郑纪忠言不讳,秉公办事,终受奸党排挤,不得不再度引退,归隐后,他还惦念国事,又上《致仕十九疏》,言“君子立身于天地,惟礼与法二者已。”积极但是导兴礼立法。郑马工文辞,尤长于诗,其文艺工作者章简洁,诗词静美安雅,著有《归田录》、《东园文集》,晚年病终乡里,享年76岁。赠户部尚书。
轶事典故
郑纪进入仕途后,公正廉明、忠心报国,成为明朝有影响力的名臣。朱见深(1465-1487年在位)即位后,郑纪以报国之心进献“太平十策”。
郑纪在朱祐樘(1488-1505年在位)时得到了重用,任经筵同考官,掌握着科举考试判卷的重要职能,有人通过各种办法,想让郑纪在判卷的时候偏袒特定人选,遭到郑纪的严词拒绝,名爵乃国家之公器,岂能私相授受。后来郑纪又升任浙江按察副史,任职期间,他采取毁淫祠、兴学校等措施,努力端正世风。
担任南京左通政期间,适逢山东省遭受灾荒,郑纪上疏奏“截借备荒六事”,建议朝廷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度,以丰补歉,得到孝宗赞许,并委派他前去灾区放粮。郑纪不负使命,不仅将赈灾粮食发放到位,并且将贪污官吏的不法所得没收,用以接济百姓。
郑纪乡居的二十二年间,兴学劝耕,热心公益,倡建桥梁,反对荒嬉,力戒游惰。当得知仙游县百姓不堪税负,以吃山薯为生时,郑纪立即上疏孝宗,恳请能减少仙游百姓的税负。孝宗为奏疏流露的真情所感动,命户部减免仙游三年农业税。仙游百姓获悉,无不欢欣称谢。他还发动仙游百姓植树造林,兴利去害,抵御旱灾;他倡建鹿鸣、步云、登瀛、朝天、卧龙等五座桥梁,方便百姓出行;他增修乡约,倡导读书人要勤学,种田人要力耕,勤俭持家。
后世纪念
故居尊荣
郑纪府第,有上郑郑纪故居府第、仙游城关的拱桥头县城尚书府第。郑纪之陵墓据传有十八址,云居隔兜的郑纪陵墓现在还存有石人、石马。仙游城关的郑纪尚书府第现保存完好,而故居的上郑府却只剩大厅一处和最底座的大门头笠一个。由于历经五百年沧桑洗劫,现已残破不堪,梁柱虫蛀斑驳,墙壁倾斜,丛生,岌岌可危。
莆田市百喜,不如仙游郑纪”这是十年前探寻木兰溪源头时徒步上屏山听到的民间谚语,近日故地重访,才知道郑纪是生在这里的纪氏人家,因家境贫困过继给山下埔尾村郑坦叔为养子,这样郑纪的名字就有了“纪家生、郑家养”的由来。
来到仙游度尾铺尾村郑纪故第,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故第背后的屏山,其山势呈九峰相连,中间高耸,左右稍低,犹如一道错落有致的中式屏风,拱托出故第特有的气场。郑纪故第座西向东,宽300米,深200米,为五进,面宽九间厢并列二排建筑群,主厅堂两边山墙为夯土墙,前后立柱作抬梁式梁架,这种格式为莆田市明代建筑所仅有。走进故第发现房屋破损严重,除了屋架梁柱檐木上粗壮杉木隐现出当年大户人家的气势,其他部分很难与主人曾经有过的辉煌联系在一起。整座房子在兴建仙永公路时被分成前后二段。要想在原地恢复整体原貌已经是不可能了。
郑纪(1438—1513)字延纲,号东园,朱祁镇元顺四年(1460)进士,历任国子祭酒,翰林庶吉士,经同考官,浙江省按察副使,户部尚书等职,历经英宗、宽宗、孝宗三朝,故有“三朝元老”“一品尚书”和经济名臣之誉。他于正德初年,归隐家乡后,热衷家乡建设,闲时寄迹山水间,吟诗作文,享年75岁。郑纪为官清廉公正,体恤民情,思善不讳,曾想方设法奏请朝廷减免仙游县军户役的苛捐杂税,传下许多佳话,便有了“莆田市百喜,不如仙游郑纪”的谚语。
对于郑纪故第现状,郑纪的族人也显得很无奈,为了防止文物贩子偷盗,他们只好把二块“一品尚书”(4.1×1.3米)“三朝元老”(3.65×1米)的匾额藏起来,的确,从这两块牌匾仍能感受到主人的显赫地位和尊荣。
郑纪从偏远的山区,依靠自己聪明好学,成为明朝一代名臣。在他返乡守制,隐居故里22年间,在家乡兴学劝耕,倡建桥梁,反对荒嬉,力戒游惰,深得乡民的爱戴,时至今日郑纪许多被神化的传说还鲜活在民间,说明一个人的思想品德远比一座房子更为重要,更能深得民心。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轶事典故
后世纪念
故居尊荣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