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口镇
福建福安市下辖镇
社口镇位于福安市西北部,北纬27°8′~27°13′40″,东经119°32′11″~119°38′之间,总面积9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522亩,镇人民政府驻社口村。人口12494人(2020年)。经济作物有茶叶、油茶、莲子等,尤以盛产茶叶而著名,镇内坦洋村坦洋工夫名茶的原产地。1990年茶叶产量达5111.75吨。福建省茶叶科学研究所驻社口村。
社口镇位于白云山东麓,背倚梨兰山,面对长溪水,处于福安市西北部,至城区22公里。东和潭头、城阳区相邻,西与晓阳交界,南和坂中、穆云接壤,北与寿宁武曲毗邻,区域面积96平方公里。年降雨量1813.4毫米,年均日照时数小时,年均气温,无霜期可达天,镇政府所在地海拔67米。境内常年南岳云雾茶缭绕,土壤肥沃,非常适宜茶树生长。
2018年9月,入选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名单。
地名由来
歌曰:“虾蟆把水口,双龙落湖头,谁人得此地,珍珠满嘴流”。又因原后门山寺多,称“寺口”,近音称“社口”。
历史沿革
1949年7月18日解放。
1949年8月中旬成立第一个人民民主政权──第三区公所,下辖12个乡(社口、坦洋、岭路、晓谷、积兴、前山、山湖、填下、秀林、后洋、沙洋、吉坑)。
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下辖27个大队(社口、四甫、溪坪、坦洋、坑里坑、岭路、谷口、晓洋、首洋、南门、南溪、半山、上山、山后、利岔、填下、秀龄、林柄、山里、后溪、潘洋、谢岭下、公岐、沙洋、吉洋、岩坑、岭坪)。
1961年7月恢复区建制,下辖8个小公社(社口、坦洋、岭路、晓谷、前山、竹岭、秀龄、沙洋),66个大队,485个小队。
1968年4月成立社口公社革命委员会,调整为29个大队,1969年体制合并,撤销小公社,调整为21个大队。
1980年11月成立社口公社管理委员会,下辖34个大队。1984年成立社口乡人民政府,大队改称村。
1985年7月分为社口、晓阳两个乡,社口辖24个村,阳辖10个村。
1991年1月1日撤乡建镇。辖24个村委会,192个村民小组,113个自然村。其中族村9个,畲族自然村52个。总户数6066户,总人口26000人,其中,畲族户800多户;畲族人口5000多人。
行政区划
社口镇下辖24个村民委员会,131个自然村。
社口村 辖社口、冬瓜坪、四甫、回龙冈自然村;
溪口村 辖溪口、上洋、下洋、宫下坂自然村;
岩下村 辖岩下自然村;
公岐村 辖公岐、麒麟山、公洋自然村;
荣岭头村辖岭头、彭家洋、上村、蕉坑里、燕岩头、东桂洋、岐岭自然村;
坦洋村 辖坦洋、岩头面、岩头下、彭家门、山头自然村;
溪坪村 辖溪坪、山定、章冈自然村;
坑里坑村 辖坑里坑、高楼湾、东坑、上园湾、石门头、林后、白叶洋、茶平丘、清水湾、洋中坑、三十六坡、里溪头、岐壁头、外溪头、白虎岩、龙山冈、长坪自然村;
仙溪村 辖后溪、里、仙岭碓、长坪自然村;
大坪村 辖大坪、大芦湾、塔仔、桃洋自然村;
岭后村 辖岭后、大浿头、桐家山、田九洋、江洋、埔头自然村;
岩坑村辖岭兜、上茶坑、下茶坑、岩兜自然村;
上山村 辖上山、鲤鱼背、天堂、利溪、名山、上湖后、下湖后、徐墩坂自然村;
利岔村 辖南山、石壁坑、外湾、大冈、里湾、西洋、利岔、爬山坪、中湾、里洋头、三峰山自然村;
秀峰村 辖秀峰、上坂、下坂自然村;
吉洋村 辖吉洋、迎界洋自然村;
沙溪村 辖沙溪、三坑、洋中、吴厝下、西下、下洋自然村;
牛山湾村 辖牛山湾、北山、下坑仔、洋面、山后、后门山自然村;
林柄村辖林柄自然村;
填头村 辖坑坪、填头、竹工坂、坑里、上潘洋、茶湾、半岭、填下自然村;
龟龄村 辖龟龄、溪南、福洋自然村;
山里村 辖山里、马度、黄厝岔、宅林冈、马尾兰、山腰、里后、山枣园、潘厝、后宅、丹罗自然村;
潘洋村 辖洋中、甘田、竹林下、外厝、池垄、下林、潘洋自然村;
谢岭下 辖谢岭下、山头垄、直村、林下、东岭、井中自然村。
气候环境
年平均气温 17.9℃,最高气温41.80℃,最低气温一6.2℃。年平均日照市1740小时,积温6963℃;年平均降水量1700-2050毫,无霜期272.2天。
自然资源
长溪(又称西溪),境内长14公里:龙溪。境内长15公里;小溪,境内长8公里。
赤岩山,海拔989.9米,位于上山村南部,海拔1448.7米的白云山东麓。仙洞顶,海拔844.7米,位于岭后村北侧。牛昂头,海拔894米,位于荣岭头村。天乾丘,海拔853米,位于坑里坑村。猴头山,海拔753米,位于坦洋村。天狮洞,海拔707.7米,位于利岔村。梨兰山,海拔706米,位于社口和大坪的交接处。土壤
红壤,容量1230公斤/立方米。养分含量(%);有机质2.93,全氮0.137、全钾1.8、全磷0.043、PH值4.5-5.5。
人口
2021年7月1日,福安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发布,截至2020年,社口镇人口数为12494人。
经济发展
社口是一个以茶叶为支柱产业的乡镇,村民世代以茶为生,据史记载,社口从唐朝中期即开始种茶,距今已有上千年的种茶、制茶历史。是中国“坦洋工夫”红茶的发祥地。全镇共有茶园面积4.2万亩,户均6亩,涉茶人员2万多人;有大小加工厂家70家,其中精制厂8家,2015年全镇干茶产量3500多吨,产值2亿多元。
孟宗竹生产是社口的另一主导产业,全镇共有毛竹面积10968亩,人均0.42亩,每年毛竹采伐量可达40多万株,产竹笋(包括春笋冬笋)250多吨,可实现经济效益1200多万元。全镇现有规模竹木加工企业1家,小型竹木加工厂2家,毛竹丰产示范基地3个(分别是:坑里坑百亩丰产示范基地、利岔千亩丰产示范基地、牛山湾八百亩丰产示范基地)。
目录
概述
地名由来
历史沿革
行政区划
气候环境
自然资源
人口
经济发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