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八浪遗址位于
桦南县阎家镇小八浪村北的北山上,北山西部和北部与起伏平缓的低山丘陵相连,东部和南部为
倭肯河北岸的低洼平原。
北山由东向西的三个山丘组成,在西侧山丘的西坡山脚下有一小股泉水流下。
三个山丘的顶部各有一个近圆形或近椭圆形的土台,遗址位于山顶部。
1983年,
黑龙江省原合江地区文物管理站和
吉林大学联合进行文物调查时在桦南县发现了小八浪遗址,此后在桦南县西南部及附近区域陆续发现大量的同类遗址。
为进一步了解此类遗址的文化面貌,1994年8月19日至9月29日,
佳木斯市文物管理站对小八浪遗址进行了发掘。
已经判定桦南小八浪遗址属于
扶余国文化与汉文化和挹娄文化的融合。
概述
小八浪遗址位于山顶部,现在地表可见大小不等,呈方形或椭圆形的土坑(经发掘证明部分已塌陷的居址、灰坑、墓葬等)类40个。
土坑主要分布在山顶、山南坡及西南坡,大坑之间相距一定距离,小坑分布在大坑的附近。
此次发掘选择在土坑分布较集中的遗址中部,共22个,发掘面积为1450平方米,清理出房址8个、灰坑6个、墓葬3座。
遗址介绍
地层堆积
此遗址的
地层堆积简单、只有1层,为黑色腐植质土,土质松软,夹杂大量小石块和少量陶片,薄厚不均,此层下为黄褐色的风化
花岗石,即生土。
遗迹
遗址内的遗迹未发掘前呈近椭圆形或方形的土坑,不相连属,从山顶处观察十分明显,过去常以为是穴居坑,经发掘证明多数为墓坑、少数为自然坑。
房址
共8座,边长6~9米不等,平面近方形,居址四面的墙壁多已塌,东壁长6.8、南壁长7.5、西壁长7.2、北壁长7.1米。居住面为灰黄色细泥土,质地疏松,似为人工铺垫,厚4~6厘米。室内发现可确定的柱子5个,另有27个沿四周分布的大小及深浅的小圆坑,房内中部偏北处有2件陶罐,在居住面接近墙壁处发现陶罐、陶瓮、陶纺轮。
墓葬
共3座,均为土坑竖穴墓,个别墓内骨骼已腐烂不全,葬式为土葬,随葬品数量相对较多,胸部放置铜
耳环1枚,右手腕上有残铁镯1件,头部左上方放置五铢钱1枚。
遗物
小八浪遗址出土的遗物有陶器、铁器、铜器、五铢钱。
陶器:出土陶片数量较多,因堆积碎石块较多,陶器破损严重,可复原的器物相对较少,陶质均为夹砂陶,陶色以黄褐色为主、其次为红褐色。
纹饰主要有戳印的斜线纹、圆点纹、篦点纹、多饰于罐口沿下方,少量罐腹部饰凹弦纹、凸弦纹,近半数的小型钵和少量中型钵口治上安有单个把手,少量罐腹部有一对穿孔耳。器形主要为罐,占总数的60%以上,其次为钵、碗、瓮、、纺轮、陶塑等。
铁器:7件,锈蚀严重,器形有削、刀、锥、匕、环、镯等。
铜
耳环:铜耳环1件,横剖面近半圆形,一端较厚,一端扁而尖,厚0.5、环径1.4厘米。
五铢钱:1枚,锈蚀严重,经
化学处理后方可辨出钱文,方孔较大,轮廊线清晰,“铢”字的朱字旁头部方折,“五”字交笔略有弯曲,直径2.5、方孔边长1.05厘米。
从遗迹和出土的遗物来看,小八浪遗址与已发掘的
滚兔岭遗址有一些相同之处,如遗址皆建于山上,山顶有土台,遗址分布于山的向阳坡;陶器皆为夹砂陶,有一定数量的单把陶器,陶器为鼓腹、小平底;最大腹径偏下,其他器形有敞口碗、钵。同时小八浪遗址也有很多不同于滚兔岭遗址的特点,首先小八浪遗址出土的陶器大多数表面有黑色、灰色、斑驳、单个把手,陶器绝大多数为把手位于口沿上的单把钵、瓮、甑,未发现滚兔岭遗址中常见的单把罐。另外小八浪遗址的甑、瓮和陶罐口沿下器表直接施压的一圈戳印纹也不见于
滚兔岭遗址,最重要的是桦南小八浪遗址出土的遗物中有汉代的五铢钱,说明中原汉文化已经辐射到了这里。
小八浪遗址的年代:经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进行的年代测定,出土中的炭化种子的年代为公元72—320年。
从出土的五铢钱钱文特点分析其时代应为西汉后期,由以上两点可推测小八浪遗址的年代为汉魏时期。
结论
桦南小八浪遗址可判断为挹娄土著文化和
扶余国文化并吸取了中原汉文化,是三种文化的交融。
今桦南地区东部的
双鸭山市至
俄罗斯远东地区和滨海地区是古代挹娄人范围,西南部一带是夫余国辐射的范围,从夫余国的服饰和使用殷历来看夫余国可能是
商朝遗臣
箕子所建的箕子朝鲜的一支或是受箕子朝鲜文化影响的王国,夫余国隶属于汉朝玄菟郡,文化上受汉文化影响,从出土的汉代五铢钱可以证明了汉文化对夫余国的影响。
挹娄是肃慎在汉代的称呼,臣服于夫余国,挹娄在文化上虽处于部落但也有自己的文化特点。
桦南小八浪遗址文化属于
扶余国东夷文化与挹娄土著文化和吸取中原的汉文化,三种文化的碰撞和融合的区域。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