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丽娘慕色还魂》是明代话本小说,为
汤显祖的代表作《
牡丹亭》提供了基本情节。
简介
一般认为,《杜丽娘慕色还魂》是较为原始的杜丽娘故事的话本,汤显祖在原来故事的基础上,作了艺术加工,创造了《牡丹亭》,突显了作品的主题思想。这一成就的取得当然离不开
杜丽娘形象的再塑造,但《牡丹亭》对话本中
柳梦梅形象的几点细微改动,对突显作品的主题思想也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拟从柳梦梅名字的来源、柳梦梅的身份、柳梦梅的阳则之美及其热衷功名和干权贵等几个方面,比较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与《
牡丹亭》中柳梦梅形象的细微差别,认为
汤显祖对柳梦梅的再创造进一步突显了作品“以情抗理”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于“真情至爱”的呼唤和赞美。
与牡丹亭之比较
《牡丹亭》是明代大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这时作家的思想和艺术都已经成熟。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为《牡丹亭》提供了基本情节。《牡丹亭》在《
惊梦》《寻梦》《闹殇》各出的宾白中还保留了话本的若干原句。在小说中,
杜丽娘还魂后,门当户对的婚姻顺利缔成;而在戏曲中,汤显祖进行了脱胎换骨的创造性劳动,把小说中的传说故事同明代社会的现实生活 《
牡丹亭》结合起来,使它具有强烈的反礼教、反封建色彩,焕发出追求个性由的光辉理想。女主角杜丽娘是古典戏曲中最可爱的少女形象之一。出身和社会地位规定她应该成为具有三从四德的贤妻良母。她的人生第一课是《
诗经》的首篇《国风·关雎》。传统说法认为它是“后妃之 德”的歌颂,是最好的闺范读本。她却直觉地认出这是一支恋歌。在婢女春香的怂下,她偷偷地走出闺房。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春天的大自然唤醒了她的青春活力。她生活在笼罩着封建礼教气氛,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眼睁睁地看着青春即将逝去,她却无能为力,不由自主,只好把炽热的感情压制在心中。
汤显祖没有因袭前人小说戏曲中一见倾心,互通殷勤,后花园私订终身的手法,而安排
杜丽娘在游园之后和情人在梦中幽会;幽会以后,接着描写她第二次到园中《寻梦》。《惊梦》和《寻梦》是杜丽娘郁积在心中的热情的爆发,也是她反抗现实世界的实际行动。 《
牡丹亭》的感人力量,在于它具有强烈地追求个性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
浪漫主义理想。这个理想作为封建体系的对立面而出现。善良与美好的东西都属于杜丽娘。汤显祖描写杜丽娘的美貌很成功,而描写杜丽娘的感情和理想的那些片段更具魅力。《牡丹亭》写出,她不是死于爱情被破坏,而是死于对爱情的徒然渴望。通过
杜丽娘的形象,《牡丹亭》表达了当时广大男女青年要求个性解放,要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并且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
杜丽娘的情感世界
杜丽娘在梦中和死后主动与
柳梦梅幽会,但复活之后便马上矜持起来。其理由是“前夕鬼也,今日人也。鬼可虚情,人须实礼”。一方面,她在虚幻的世界里任自己情流飞泄;一方面,在现实中她知书识礼、老成持重。要想获得自我身心的完全解放,就只能是在梦里或死后。从
杜丽娘身上,我们可以
透视那个时代女性生命被窒息的状态,听到女性生命在呐喊的呼声。
汤显祖把杜丽娘学《诗经·关》这个重要情节放在游园惊梦之前,这就给杜丽娘的青春觉醒增添了人文色彩。被认为是赞美“后妃之德”的《国风·关雎》,竟成了引发杜丽娘青春觉醒的导火索——这种大胆见解充分体现了明代《
诗经》学的新气象!真人荒唐地复活成了这个剧本的主线,杜丽娘不只是为柳生而还魂再世的,它所不自觉地呈现出来的,是当时整个社会对个性解放世界的呼唤。可以说,整个《
牡丹亭》就是汤显祖为现实生活中被压抑女性提供心理补偿而量身打造的一个“白日梦”,它从诞生的那天起,便注定会成为千千万万女性心中的至爱。
明、清两代,《牡丹亭》一直被列为闺阁禁书,
林黛玉就是听闻了《牡丹亭》的“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和“你在幽闺自怜”而心动神摇、相思成痴的;而才女
冯小青更在看了《牡丹亭》之后写下了“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自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
小青”,十七岁就恹恹病死了。看来,《
牡丹亭》实际上已等同于少女追求情爱的
教科书了。
杜丽娘的原型
大余县,一位退休高级讲师谢传梅经过十几年潜心研究,终于论证了
南宋大学者
洪迈所记故事和流传在江西大余的民间传说是《
牡丹亭》剧本的最早源头。谢老师了解到当地流传多个版本女魂恋人的传说故事:一说某郡守的女儿与某书生在府署后花园相会,女儿被责骂后忧郁成病,终至命赴黄泉:另一说是,
南安府后花园一株几百年的番蕉感受日月精华竟然成精,常常变成英俊男子,与府衙小姐幽会,事败后,小姐羞愧忧郁之中逃出闺房投井而死却尸身不腐,托梦于路过南安的举子,许以婚配,最终还魂后与书生成亲团圆。
谢传梅经过多方翻阅古籍,查找资料,还发现宋代大学者
洪迈在其著作《
夷坚志》中,记载了一则居在
南安县的
太尉解元的孙子解俊,遇到前抗金将领
邵宏渊女儿鬼魂的历史传奇故事。《夷坚志。支甲》则记载张太守亡女在南安嘉寺变成厉鬼,去迷惑
解潜的孙子,两个故事大体相似。
解潜、解元、邵宏渊都是当时有一定名气的人物,而且确是在
南安县呆过一段时间,传说中的宝积寺、嘉祐寺也都是南安有名的寺庙。故事的作者洪迈号容斋(他的另一部名著《
容斋随笔-》是毛泽东一生都喜爱的),
南宋绍兴年间
进士,他数年出任
赣州市知府,并在南安大庾有过多次活动。至于他所撰写的文章,为何既有历史人物的影子,又加上神话怪异的成分?谢传梅认为,用现代的眼光来看,作为高官的
邵宏渊、张太守年青漂亮的女儿死了,又葬在寺庙边,自然会引起人们的各种猜测传闻。解氏的子孙因故住宿到寺中,听到传闻引起遐想,甚至恍惚间见到貌美姑娘来到跟前,上床与之共枕。日复一日不能自拔,罹至疾病丛生身体嬴弱,人们便说是女魂缠身了。这种事情广为传播,自然也会传到生活在故事发生年代的洪迈耳里,被他记载下来也就顺理成章了。《
夷坚志》成书二、三百年后,出现了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
影响
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与《夷坚志》记载的故事内容情节大同小异,足以推断《夷坚志》是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的来源和雏形。而且该话本正文的开头有一首诗:“闲向书斋览古今,罕闻杜女再还魂。聊将昔日风流事,编作新闻励后人”,更是直言不讳地说是闲着无事的时候浏览书斋,将“昔日”的“风流事”演绎而编撰出来的。实际上,宋、元、明许多话本都是以《夷坚志》、《太平广记》等书籍记载的内容为蓝本写出的。
万历十九年辛卯(1591)
汤显祖上奏了一道《论辅臣科臣疏》。皇帝
朱翊钧大怒,把他贬职到
徐闻县去做小官。汤显祖第一次经
大余县过
大庾岭;半年后汤显祖升调浙江遂昌,又一次经大庾过梅岭。并在大庾逗留了一段时间,在与当地贤达文人的闲聊中,汤氏了解到大庾的历史和人文环境。了解到《
夷坚志》中谪居南安的
邵宏渊女死后化成鬼魂,在当地宝积寺与谪官解
太尉孙子保义郎情爱事、流传于民间的故事、《杜丽娘慕色还魂》的故事;他把这些民间流传故事、古籍记载故事、话本故事穿插、揉和在一起,一个戏剧故事“
杜丽娘柳梦梅还魂”的框架在他的胸中逐渐构成。
《夷坚志》所记
南安府大庾人鬼情爱故事和流传在大庾的民间传说,既是话本《杜》的源头,也是《
牡丹亭》故事最早的源头。大庾是《
牡丹亭》故事的策源地肯定无疑。
1963年著名的现代戏剧活动家、剧作家
田汉偕同
郑君里、
周贻白在
南昌市观看赣剧《还魂记》后,兴致勃勃专门到
大余县来考察《牡丹亭》故事的发生地,写下诗句“留得牡丹亭子在,晶莹应不让金沙”。明确说到大庾是《牡丹亭》故事的策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