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章可乐遗址
最有发展前途的遗址
柳家沟遗址位于赫章县可乐彝族苗族乡境内的可乐甲类墓葬区北缘的刘家沟坡地,1977年贵州省博物馆试掘,试掘面积75平方米,编号自下而上为T1、T2、T3三个探方。地层堆积可分三层。
历史沿革
可乐遗址是l958年在赫章可乐发现的以夜郎文化为主的古墓葬和古遗址。它涉及4个村,14个村民组,幅员9.4平方公里,已探明有古遗址4个,古墓群15个,至今出土文物3100多件。贵州省考古所1960年考古发掘7座汉墓,出土文物300多件,引起了考古界、史学界的轰动。
2000年在可乐发掘夜郎墓葬108座,出土文物547件。2012年又发现夜郎古墓葬2座,出土文物74件。2001年6月,国务院批准可乐遗址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4月,2000年可乐考古发掘被评为2000—200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再次引起了考古界、史学界的极大关注。
据史籍记载,赫章可乐在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交通方便、人口聚集,是具有较大规模的城市,时与成都市重庆市昆明市大理白族自治州齐名,共称为五大洛姆(大城)的中央。可乐出土了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大量文物,反映了独特的夜郎文化,以及西汉汉文化与夜郎文化相融合的特点。特别是出土了独特的“套头葬”(将铜釜套头,铜釜或铜洗套脚,为夜郎民族所独有)。由于可乐遗址的很多特点,被专家誉为是贵州省“夜郎考古圣地,青铜文化‘殷墟’”。鉴于可乐遗址的优秀文化和珍贵的历史价值,2010年10月,可乐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立项。
建筑特色
第1层:扰乱层,厚20~80厘米,为灰褐色土夹红烧土颗粒,出土陶片较多,也有少量石器、石材、近代瓷片。
第2层:为红烧土木炭层,一般厚50厘米左右,最厚处140厘米。红烧土皆呈块状,中间夹有大量木炭。出土器物有陶片及石器,但数量没有1层、3层多。
第3层:灰黄色土,一般厚80厘米,最深处140厘米。此层陶片较多,石器较少。
在T1、T2两个探方的第3层均发现不太规则的阶梯形遗迹。T1阶梯两组,均有四级,高宽不等,高15~30厘米、宽30~60厘米。T2阶梯一组四级,高宽均在15~20厘米。T1、T2都有相当面积和厚度的红烧土夹木炭层,从分布位置来看似与阶梯结构有关。
文化活动
出土遗物
出土遗物有石器37件,铜器2件,陶器残片500多片。石器分打制和磨制两种。器形有刀,砾石磨制,背部二穿孔,较完整的一件长13.4厘米、宽5.1厘米。凿、砾石略加打磨而成,刃残,较小的2件,形似犬牙,分别长6.7和6厘米。,1件,砾石打击两侧及柄端而成,无磨痕,长7.5厘米、宽3~4.8厘米。残石范,1件,红砂岩制成,仅存一角,呈凹下槽形,残长9厘米。斧,1件,砾石打制成形,尚未磨光,长13厘米、宽5~5.5厘米。此外还有杵、臼、弹丸、磨石、斧形器、残石器、石料和1件玛瑙。陶器除两件纺轮外,其他无一完整器形,大致有罐、杯、釜形器等。残器底有平底、圜底、圈足。残耳有带状或柱状半环耳、乳钉耳、状耳。陶质大部为夹粗砂陶,无纹饰,陶色有黑、灰、灰白、红几种,以灰陶为主。制法以轮制为主,兼有手制。残铜器2件,器形不明。核桃半个。
艺术风格
该遗址的石器磨制技术等方面与普安青山铜鼓山遗址有某些共同之处,两个遗址皆出土石范,但柳家沟遗址所出陶器均素地无纹饰,较铜鼓山遗址陶器显得更古老原始。据此,柳家沟遗址时代约相当铜鼓山遗址,即战国晚期或更早些。
大山炼铜遗址
赫章县可乐彝族苗族乡大山村,大山,又名大坡。遗址长约500米、宽约300米,内有残存铜冶炼窑炉5座,其余早期被毁。现存的冶炼窑炉呈葫芦状圆形,窑口直径0.70至1.20米,窑腹径2.20至2.50米,从口沿至底部深约2至2.5米。窑内四壁均有煅烧痕迹,土质坚硬呈栗色。窑内残存的铜矿渣呈块状,表面可见氧化形成的碱式碳酸铜。研究者认为:遗址距可乐古墓群4公里,此墓群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有的器物如8号墓出土的“同劳澡盘”铭文,就记载了自身的生产时间和制造地点。48号墓出土的铜,腹部的装饰是羽人纹和船纹,别的地方没有发现过同类情况,表明这是当地的产品。特别是柳家沟遗址出土有一件残石范,充分说明炼铜遗址与当地的其他遗址、墓葬中出土的器物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它的时代约当汉代或更早些。
可乐遗址
赫章县城西74公里的可乐镇境内,地处可乐坝子中部麻腮河与可乐河交界处的缓坡平台上,高出河床40余米。遗址南北长400余米、东西宽300余米,地表为深褐色农耕土,耕土下为红烧土堆积层。堆积层厚度因位置差异有深有浅,1958年,贵州省博物馆调查发现。遗址地表散布有大量绳纹瓦当、板瓦、陶器残片和其他文化遗物。
1960年,粮管所在西段修建仓库和门市时,出土大量青铜兵器戈、矛、箭、镞等。1980年建晒坝推土时,出土石磨盘、石臼等物,同年扩建门市部,出土钱币“大泉五十”6000余枚,并有部分铜蒺藜和生活用具。1988年4月,贵州省博物馆在遗址前部南侧做过一次抢救性清理试掘,1992年10月在西北段正式发掘200平方米,文化堆积层厚度为0.6至4.1米不等,出土大量板瓦筒瓦、瓦当以及碗盘、豆、罐等陶器残片、铜箭镞、铜等兵器,在T183探方东隔梁第7层下一灰坑洞中发现一枚“宜相”铜印。遗迹有灰坑、地窖、水沟等。
遗址分为前、中、后3部分,前部主要出土兵器,中部主要出土钱币及生活用具,后部出土磨盘、臼等物。东南和东北部出土防护兵器。东南原存夯筑的古城墙一段,高0.5米,宽约5米,长20余米,被粮管所砌围墙时破坏。遗址时代为汉代。
遗址上面现建有可乐粮管所、镇机关等单位。
2001年6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建筑特色
文化活动
出土遗物
艺术风格
大山炼铜遗址
可乐遗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