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烈云,1955年11月出生于
湖北省洪湖市,毕业于
武汉理工大学和同济大学,博士研究生学历。现为
华中科技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教授、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
1988年4月起,丁烈云在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工作。1996年6月,丁烈云主编《房地产开发》一书。2001年,丁烈云任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2011年,丁烈云任
东北大学校长。2014年,丁烈云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2020,丁烈云出席中国数字经济
高峰论坛。2023年7月,丁烈云院士团队获2022年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
二等奖。2024年9月,丁烈云院士受邀参加中宣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教育部联合主办的大型公益节目《
开学第一课》节目录制。
丁烈云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地铁、高铁、桥梁、石化等重大工程,为提升工程安全和质量管理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丁烈云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多项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
一等奖等。
1988年4月起,丁烈云在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工作。1996年6月,丁烈云主编《房地产开发》一书。1999年,丁烈云任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2001年,丁烈云任
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2003年,丁烈云任
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2011年,丁烈云任
东北大学校长。
2014年,丁烈云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2015年,丁烈云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8年,丁烈云获得“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2020,丁烈云出席中国数字经济
高峰论坛。2022年2月,丁烈云与卢辉、王红卫撰写的《应急医院工程快速建造及其对疫情防控的作用——以武汉市抗击新冠疫情为例》入选《管理世界》2021年优秀论文。2023年7月,丁烈云院士团队获2022年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
二等奖。2024年9月,丁烈云院士受邀参加中宣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教育部联合主办的大型公益节目《
开学第一课》节目录制。
丁烈云长期从事数字建造、工程安全理论与技术研究。构建了数字建造理论和技术框架体系,提出工程安全风险“能量 耦合”理论,创建地铁工程安全风险“识、警、控”技术体系,研发数字
轨道交通工程集成建设关键技术,构建工程质量精益控制模型、标准和平台。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地铁、高铁、桥梁、石化等重大工程,为提升工程安全和质量管理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丁烈云主持完成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研究项目“中国建造2035战略”等成果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和行业发展规划文件,为促进
建筑业转型升级起到引领作用。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
二等奖2项,多项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
一等奖,获2018年
复旦大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主编《数字建造》丛书获第五届中国政府出版奖图书奖,主编《房地产开发(第四版)》,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
丁烈云认为,好奇心、扎实基本功与持之以恒是从事科研工作必备要素,在具备探索精神的同时,应在中学阶段打好数理化基础。要推进交叉融合,打通不同工科专业应具备新基础,通过“腾空间、增内容、提难度”来构建知识体系;同时,鼓励分类发展,促进形成具有鲜明特色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强化融会贯通,完善实践性与科学性相统一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高校要在基础研究中发挥更大作用,企业要重视基础研究,要解决卡脖子问题、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丁烈云认为,高校应引导教师面向企业数字化转型承接企业的研究项目,把握企业数字化发展的规律、趋势与特点,以实际需求为导向,确立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深度结合。同时,高校在制定新工科人才培养方案时应主动开展校企合作,加强对行业发展需求的调研,充分把握数字经济对行业人才的新要求。企业要深度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共同制定校人才培养方案,并为新工科人才培养提供实践环境;高校在人才培养上要考虑企业需要,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需要有适当超前性,高校人才培养要明确定位,办出特色;要重视实践教学,企业要为大学生的实习提供便利条件。
丁烈云在提升中国在国际建设安全研究领域地位的过程中作出了重要贡献,有力支撑了重大工程建设。(
华中科技大学评)
丁烈云先后应邀做了数十场线上线下的学术报告、培训讲座,承担和指导工程云平台等科研项目,参与有关建筑产业和新型城镇化科技发展的“十四五”规划,为推动工程建造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评)
作为华中科技大学知名校长,丁烈云延续了该校校长敢说、善言的传统。(
澎湃新闻评)
杨叔子对他也寄予厚望:丁烈云绝对不是
空降兵,他是从华科大走出去的,对华科大很了解,有感情,一定能书写出老兵新传。(杨叔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