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课》是由教育部与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合作推出的大型公益节目。主持人有
撒贝宁、
王小丫、
董卿、
何炅等。
《开学第一课》是一档面向全国2亿多中小学生的国家级电视思政公开课,节目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紧跟时代潮流,选取社会热点作为主题,邀请不同领域的标志性人物,如
马云、
李连杰、
成龙、王亚平、
章子怡、
郎朗等,通过他们追求理想的故事,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节目自2008年起,于每年新学年开学之际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截至2024年9月已播出17年,曾多次获得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批示。
节目历史
节目创立
《开学第一课》在2008年第一次举办,它是跟2008年的两个重大的事件有关,一个是
5·12汶川地震,一个是8月8号的
奥运会。节目组初衷是希望能有一个节目把抗震精神跟奥运精神结合在一起,把2008年中华民族所积蓄的,特别宝贵而且非常深厚的精神财富,通过让全国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通过电视屏幕传递给大家,于是便有了《开学第一课》的概念。
教育部的初衷则是希望能通过传播力较广的电视节目,将一些好的、有意义的东西传递给孩子们,让孩子们在快乐观看节目的时候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引导,而不是靠说教或者死板地讲道理。于是在教育部与
中国中央电视台合作下,2008年的《开学第一课》播出后,获得了较大的社会反响,随后这个节目成为了每年9月开学之际对全国中小学生进行教育引导的固定节目。
节目发展
《开学第一课》根据每年的重大事件,一年一个主题。2008年的《开学第一课》在
5·12汶川地震和北京奥运会的背景下,以《知识守护生命》为主题,对全国孩子们进行应急避险教育和生命意识教育。2009年的节目则是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背景下,以《我爱你,中国》为主题,为全国中小学生展示了一节爱的主题班会。2010年世博会召开,节目主题定为“
我的梦·中国梦”。2011年的《开学第一课》,以“幸福在哪里”为主题,在由孩子、家长、学校、社会构成的全景视野中,讨论“如何让中国孩子拥有幸福”。2012年的主题是“美在你身边”,通过探索美、创造美,传递美和和谐美向大家介绍身边美,邀请的嘉宾既有首位女航天员刘洋,奥运会蝶泳冠军
焦刘洋,也有草根歌手
刘大成,“最美司机”吴斌的女儿吴悦,乡村教师邓丽,等。
2013年,节目以“乘着梦想的翅膀”为主题,旨在引导中小学生认识“中国梦”的深刻内涵,鼓励青少年在“中国梦”的指引下,树立理想、勇敢追梦,把个人的理想和祖国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做梦想的实践者和未来的创造者。与以往节目多以明星作为主角不同,今年的“梦想”主讲嘉宾中,除了人们熟知的女航天员王亚平、钢琴家
郎朗、影星章子怡等名人讲述梦想之外,还有普通人讲述自己的“追梦”之路,如在地震中不幸失去孩子和双腿的“最美舞者”廖智,被称呼为“加油妈妈”的加油站女工郑亚波,等。
2014年以“父母教会我”为主题,首次将父母的角色引入了孩子们的开学课堂,旨在引导父母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做孩子的好榜样,帮助广大青少年养成诚实守信、孝敬感恩、团结友善、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传承中华传统美德。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
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70周年,节目以“英雄不朽”为主题,通过英雄的事迹,让广大青少年更深刻的铭记历史。2016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和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节目以“先辈的旗帜”为主题,以青少年的视角,为孩子们讲述长征路上真实的历史和感人至深的故事。
2017年,适逢传统文化的传播面临天时地利人和的时机,节目以“中华骄傲”为主题,从不同领域介绍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通过传统文化与新科技的结合,呈现传统文化在当代依然能焕发鲜活的生命力。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为了在这个新的时代节点上,更好地向未来出发,《开学第一课》以“创造 向未来”为主题,在“创造精神”指引下,和青少年一起探讨梦想的崛起、探索的力量、奋斗的重要和未来的美好,以充满前瞻性和未来感的设计,引领广大中小学生感悟创造精神的魅力和重要意义,鼓励孩子们锻炼实践能力、提升科学素养、培育创新精神。2019年为了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在“我和我的祖国”群众性主题教育活动启示下,《开学第一课》以“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为主题,通过讲述为了让五星红旗高高飘扬而不懈奋斗的动人故事,带领同学们见证伟大祖国的发展历程。
2020年《开学第一课》以“少年强,中国强”为主题,旨在传达总书记在当年“六一”寄语中所提到的“少年强则国强”的重要精神,表现当年在“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引领下,中华民族体现出来的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以及祖国下一代所展现的积极面貌,引导全国中小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纽扣。2021年为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开学第一课》以“理想照亮未来”为主题,加强孩子们的党史学习教育。2022年,节目以“奋斗成就梦想”为主题,邀请“
八一勋章”获得者、“
时代楷模”称号获得者以及科技工作者、
奥运会健儿、志愿者等登上讲台,启发中小学生感悟奋斗的真谛。
2023年《开学第一课》以《强国复兴有我》为主题,立足时代前沿,从传统文化、文明探源、生态文明、乡村振兴、国防教育、科技创新等多个方面,采取多地、多主题实景课堂全新模式,带领学生在“行走的课堂”上读懂中国历史、感知中华文明。《开学第一课》节目精选三个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国家版本馆、《
儒藏》、《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着眼于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的大范畴,贯通历史、现在和未来:《儒藏》工程首席专家王博教授,为同学们讲述世代流传的典籍背后的守护故事,并回顾《儒藏》编纂人
汤一介先生皓首穷经汇聚《儒藏》的过程,让同学们更能感受到薪火相传的历史自觉与文化自信。
抗美援朝战争战场上的飞行员陶伟和首次驾驶
歼-20为第九批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护航的飞行员张威,带同学们感受解放军战士不畏牺牲,保家卫国的无私精神;“拉索”首席科学家
曹臻向同学们介绍了中国自主设计、独立建设的复合型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的前世今生。
2024年《开学第一课》以《
可爱的中国》为主题,从历史、现实、未来贯通的时空维度,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和广阔前景,邀请各行各业杰出代表讲述接续奋斗、创新创造故事,展现新时代奋进者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鼓励青少年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争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其中,
鄂州市籍科学家
朱松纯登上开学第一课的舞台,分享筚路蓝缕、求真探索的科创故事,展现科学家们浓厚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节目内容
节目每年都根据当年比较重要或者影响力比较大的事件确定主题,之后通过表演、演讲、游戏互动等各种易被小学生接受的形式表现出来,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下受到陶冶。
创作团队
主题曲
每年《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曲都会重新编曲邀请不同的“课代表”演唱,每一年主题曲的《第一课》也是一首具有生命力的歌曲。根据节目主题和演唱嘉宾的不同,主题曲《
第一课》每年都会被重新编曲,并邀请“课代表”重新演唱,
林宥嘉、
李炜、
黄嘉琪、
韩庚、
周笔畅、
黄子韬、
TFBOYS等青少年喜爱的歌手都献唱过《第一课》。
节目制作
前期准备
在拍摄2017年《开学第一课》时,节目组先定好主题,之后导演组和开始各方面的专家学者举办调研会,然后每个小主题的导演就开始去寻找合适的内容,着手操作具体的内容,这个系列的工作就持续了好几个月。因为教育类的节目对文字的要求非常严谨,不能有错误,节目中的每个文字,都要找汉字专家论证。所有的环节都需要经过一遍又一遍反复敲打修改,到最终才能确定下来。在2020年《开学第一课》的前期筹备阶段,节目组与各部委多次召开策划会,仅方案就修改了30多版。
宣传策划
2016年的节目,节目组在媒体融合大潮下积极探索线上线下互动,在9月1日发起了#接过老兵的旗帜#活动,话题单日阅读量突破3亿,讨论量也达到60万次。截止9月6日21时,#接过老兵的旗帜#
微博阅读量为4.4亿,讨论量也达到91.7万次。同时,节目组还以“开学第一课”为主题,在线下发起手工作品征集活动。
2017年的《开学第一课》在宣传时,把互动的话题定为“我的中华骄傲”,充分发挥了
中国中央电视台的影响力和话题带动作用,从发动
何炅等具有影响力、榜样模范作用的名人开始,到最后发动了1000多位演艺明星,几乎出动了大半个娱乐圈,让他们在微博上晒出自己的中华骄傲,激发全民参与和分享。而在录制过程中,节目组用融媒体的思维创造传播热点。例如
董卿采访
许渊冲的过程中采用跪下的姿势,采用跪姿是很累的,全身的力量都在膝盖上,所以要反复地起来和蹲下。在现场录制时,节目组就认为这一跪可以作为宣传点,随后发动
微博话题“最美的一跪”,把主持人魅力、节目主题很好地结合起来,把这一跪所承载的中华传统美德,通过新媒体话题讨论来释放,又把热点和价值点结合起来。节目播出后,“董卿跪采许渊冲” 引起网络热议,单条短视频两天内点击量超2300万,创今年全国电视节目单条视频播放量之最。
录制过程
2016年《开学第一课》舞台以红色为主色调更加贴合“先辈的旗帜”这一主题,开场前的舞台背景是一座座红色的高山,一面五星红旗覆盖了整座山峰。在国旗的一侧是一座约5米高的雕塑,雕塑细致刻画了一群扛着旗帜长征中行军的
中国工农红军战士。这座雕塑是由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全心投入,耗时十天闭门创作的成果。2017年,《开学第一课》主题为“中华骄傲”,为了配合主题,节目舞台被布置成一个打开的书卷造型,两侧是卷起的书边。在书卷下,是两排一共32套课桌椅。现场,32名来自北京、武汉等地的小学生排排坐好,和台上的主持人“老师”互动,如同身处课堂里。
2018年《开学第一课》是在综艺节目《加油!向未来》充满科学感和未来感的演播室录制完成的,节目融入了很多科学和技术元素,大量使用演播室虚拟技术,比如在“京剧少年”王鸿翔和虚拟歌手“犀”共同演唱歌曲《墨梅》时,一些标志性的国家超级工程和创新技术会通过虚拟技术一一呈现。2022年《开学第一课》并不局限于演播室,而是将课堂放置于众多现场,通过与各地联动,选取有历史背景和特定意义的地标地点,以室外实景课堂的设计,让课程形式更为丰富,也更接地气。并通过场内场外的转场连接,使得课堂范围更加宽广,让一个多小时的课程不断有新的惊喜和拓展。在“持续奋斗”部分,节目通过设计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实景课堂,带领学生前往当地进行劳动体验,为场内外青少年上了一场切近生活的“劳动课”。
后期制作
2017年的《开学第一课》积极启动线上线下的互动,在节目播出过程中,观众可以扫描屏幕中的二维码,获取整台节目的内容要点,并可将节目观后感通过
微信、
CBox网络电视客户端等渠道进行线上投递。在2020年《开学第一课》的后期制作阶段,多个部委共同审片,规格和重视程度在其他节目中少有。节目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都是由节目组反复审核、推敲。节目成片后密集又进行了18次审看和修改。
2022年《开学第一课》利用AR、CG等手段,将主演播室打造成场景实时变换、虚实交替融合的沉浸式教室,也让身处屏幕前的青少年获得具有代入感和沉浸感的视听体验。其中,在讲解珠穆朗玛峰时,通过AR
动画场景还原钻取冰芯、岩芯;诉说中国航天事业则通过还原太空舱大小,将主持人实体与虚拟太空舱进行对比,在虚实的互动中呈现出穿越时空的故事场景。
幕后故事
2009年《开学第一课》节目开篇中有一段教育部部长周济向全国中小学生讲述了新中国60岁生日意义的视频,而周济部长原本的计划是要亲临节目现场为孩子们上一堂特殊的课。但由于临时的出差任务,只好改为拍摄一段视频放在节目中。视频录制是在教育部大楼里进行,在晃眼的灯光下面对镜头讲话并不是很容易,为了取得最好的效果,他每拍一段都重复两至三遍,直到自己和导演都满意为止,拍摄过程中需要调换灯光时,周部长就站在一旁像备课一样重复练习着讲课内容,最终花了一个小时的时间才完成了视频的录制。
2010年《开学第一课》以梦想为支点,节目组邀请袁隆平为孩子讲述梦想。由于袁隆平专注于水稻研究,十分繁忙,几乎不再接受任何采访和拍摄。第一次联系时,被婉拒了。节目导演没有放弃,多次联系,阐述节目的理念,表达诚挚的邀请之意。节目将于9月1日在央视一套首播,恰好9月6日是袁隆平八十大寿,袁隆平担任《开学第一课》的老师,将是送给全国孩子们最好的开学礼物。最终,袁隆平才答应为《开学第一课》拍摄宣传片,鼓励全国的中小学生追寻自己的梦想。在整个拍摄过程,由于袁隆平每天忙于
杂交水稻研究,时间排得很紧,拍摄时间只有二十分钟,在和导演沟通完拍摄内容后,袁隆平十分流畅一字不差地说出了所有的台词,一遍就拍摄成功,拍摄完就起身和工作人员告辞,立即又回实验室投入到研究中去。
2017年《开学第一课》邀请了许多小学生在台上和主持人互动,节目录制时间从下午1点半,持续到晚上10点半,需要录制9个消失,而且进演播大厅不许带食物和水,孩子们不仅没吃没喝,因为摄像机随时会扫过来,还必须端端正正地坐好。最后,老师们心疼学生,经申请,孩子们很晚才喝上了两口水。至于晚饭,还是深夜录完节目才吃的。虽然又累又饿,但孩子们表现得非常有礼貌。在96岁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大师许渊冲讲述自己的翻译人生时,因为许大师说话有些口音,孩子们有些并没有听得太懂,讲述持续了一个小时,但孩子们都特别安静、认真地听,没有人进进出出,而在老人忘词的时候,大家也主动为老人鼓掌、鼓励他。
2018年节目中有一个非牛顿流体的实验,为了录制该实验,节目组在主演播室之外,专门租用了一个1000平米的第二演播现场,实验准备时间超过6小时。此外,录制期间的半个多小时需要精准把握时间,以免液体慢慢凝固,最后拆掉装置也花费1个多小时,整个过程非常繁琐。
在拍摄2020年《开学第一课》时,由于当时正是疫情爆发的关键时刻,节目组在确立了抗疫这一节目主题后便对多位在疫情中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进行邀约。在邀请
钟南山院士时,一开始先是邀请他到北京现场,钟院士表示实在没有时间,然后,导演又飞到
广州市去医院门口等他,还是扑了空。到录制当天,导演仍然不断地争取,最后钟院士抽出半天时间在广州完成录制。在邀请张伯礼院士时,也是录制当天早上还在
天津市坐诊,下午驱车赶到北京现场参与录制。
节目特色
2013年的《开学第一课》和以往相比有两大创新。一是摒弃传统说教式的道理灌输以及下定义的刻板形式,用一个个鲜活的梦想故事向孩子们阐释节目主题;二是对主讲嘉宾的选择,更多的聚焦普通人的‘梦想’,在主讲嘉宾阵容里,普通人首次占到了一半比重,是自2008年以来人数最多、比例最高的一次。
在2017年《开学第一课》中,节目组安排
意大利的机器人TEO和
郎朗的学生合奏了传统曲目《
彩云追月》,进行了一场精彩的人机碰撞,人机协作、传统未来对话的理念得到了很好的呈现。除了人机协作,节目组还找最新的人物、热点来解题破题,例如结合暑期大热的电影《
战狼2》,找导演兼主演
吴京讲述“武以止戈”、保家卫国的武术精神,和在这种精神影响下中国英雄的气概;在汉字这个比较严肃的章节,节目设置了倾斜板人体拼字的游戏,
董卿突破以往较为严肃优雅的形象,参与游戏,
撒贝宁、嘉宾
吴磊也加入游戏,带领孩子一起拼字,寓教于乐。这些设计巧妙地把节目的传统性和当代性贯通在了一起,也把厚重感和轻巧感贯通在了一起,成为节目中的亮点。
2020年的《开学第一课》创新开启了“云课堂”模式,通过实时连线方式让全国多地中小学生同上一堂课,同步互动交流。除北京外,还特意在武汉曾经的
武昌方舱医院设置了课堂。2021年的《开学第一课》通过创新技术手段,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实现了“穿越时空”的表现手法。2022年的《开学第一课》采用“神奇教室+实景课堂”的形式,以数字新技术升级“新课堂”,在节目中,有以微距镜头展现水稻种子微观世界,延时拍摄
杂草稻动态生长,还原钻取冰芯、岩芯过程,还有歼-15模型模拟、1:1复原问天实验舱等等,广泛采用了AR、CG等数字技术与节目内容进行深度融合。
播出情况
节目影响
每年《开学第一课》总是会讲述些名人事迹,让我们学习他们身上的精神。国家之所以能强大,靠的不是某个人的丰功伟绩。而是我们无数普通人的贡献。正是因为有了无数中国人的奉献,我们国家才能成长到今天的地步。
《开学第一课》的精神也感染到了我们这些学生,让我们从现在坚定意志,励志将国家崛起作为自己的梦想,并且为之付出努力。只有我们每个年轻人明白少年强则中国强,国家才有强大的可能性,只有我们年轻人知道自强不息,国家才能强盛变强,我们才能不受战乱的侵扰。我们年轻人要学习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反哺到国家身上。
节目评价
2021年的《开学第一课》主题深刻,意义深远。从百年前的流离失所到现在有了太空居所,对比强烈。节目中既有大名鼎鼎的英雄,也有平凡的英雄,为孩子们树立了榜样,是青少年乃至全民的一堂思想政治课。(教育部副部长 郑富芝/评)
节目回溯历史征程,立足中国实际,展望光明前景,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引导全国中小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奋斗意志、坚定恒心韧劲。(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康震/评)
中国之美,中国之志,中国之光,《2022开学第一课》绘就了一幅“何以中国”的画卷。《2022开学第一课》有文化的境界、有历史的格局、有时代的情怀。知国才能爱国,知国才能信国,知国才能以身许国、精忠报国。《2022开学第一课》像是一部立体的“国士影像志”,通过汇聚时代人物的拼搏故事,拼出当下时代的图景,更带领青少年完成一次“何以为中国、何以见中国、何以爱中国”的价值探寻。(光明网/评)
自开播伊始,《开学第一课》便紧扣时代脉搏,时至今日始终不忘初心,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这个节目已成为全国亿万中小学生接受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课堂。(《
光明日报》评)
节目争议
2017年,根据通知,原定9月4日20:00播出的《开学第一课》,调整为9月1日21:00播出。不少家长表示,由于时间较晚,节目播出时孩子已经睡觉了,最后只能通过重播功能完成作业任务。
2018年的《开学第一课》引发热议,除了长达13分钟的“贴片”广告引发吐槽外,节目中频繁出现的花样美男,也遭调侃“少年娘则中国娘”。
2019年的《开学第一课》则因为在播出前播了太多课外辅导广告而导致节目晚点受到争议,随后,
中国中央电视台就该事件向家长和同学们进行了道歉。
大众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