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普照寺
位于山东省泰安市的寺庙
泰山普照寺是泰山的一大名刹,位于岱麓凌汉峰下。普照寺建于六朝时期,属禅宗临济派。寺为四进院落,以双重山门、大雄宝殿、摩松楼为中轴线,左右配以殿庑、房、花园等,面积6150平方米,形成一个完整的建筑群。
普照寺传为六朝古刹,又据《泰山道里记》载为唐宋时古刹。金大定五年奉敕重修,题为“普照禅林”。明宣德三年高丽僧满空禅师登泰山、访古刹,在泰山20余年,重建竹林寺,复兴普照寺。爱新觉罗·旻宁年间、光绪六年建佛阁与重修正殿、东西配殿。新中国成立后多次修缮。1984年将后院辟为“冯玉祥泰山”陈列室。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东泰安普照寺坐北朝南,中轴线对称布局,三进式院落,有山门、钟鼓二楼、弥勒韦驮殿、东配殿观音殿、西配殿地藏殿、大雄宝殿、筛月亭、摩松楼(藏经楼),藏经楼右边跨院有祖师殿(高僧满空禅师纪念堂)。寺院两侧东西跨院有斋堂、禅房、花园和生活区等。寺院山门右前方有三面观音放生池和七佛塔。
清代主持僧元玉是位颇有成就的诗僧,别号“石堂老人”,著有《石堂文集》,其时遍植菊花,号称“菊圃”。今寺东南尚有其墓塔遗址。 
命名来源
普照寺取“佛光普照”之意,传为六朝古刹。
历史沿革
据清聂剑光泰山道里记》载,普照寺为唐宋时古刹。1165年奉敕重修,题为“普照禅林”。根据明正德十六年《重开山记碑》记,1428年高丽僧满空禅师登泰山、访古刹,在泰山20余年,重建竹林寺,复兴普照寺,四方受法者千余人。清康熙初年名僧元玉建石堂,并于佛诞之日依古制建坛传戒。1821至1850年建佛阁(今摩松楼)。1880年重修正殿和东西配殿。1959年重修,1984 年将后院辟为“冯玉祥在泰山”陈列室。
2006年,普照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大殿进行了维修。2010年4月28日,泰山东岳庙会启会,普照寺将牵手韩国三和寺,中韩高僧进行文化交流。2020年11月15日,泰安市泰山普照寺内的数棵银杏树渐渐泛黄,迎来了一年之中的最佳观赏期。
地理环境
秀峰环抱,翠柏掩映,亭殿楼阁,气象峥嵘。清人有“门前几曲流水,寺后千寻碧峰。鸟语溪声断续,山光云影玲珑”的赞咏。初冬的普照寺,红墙青柏,银杏累累,璀璨而壮观的银杏正是金边浸染,深绿浅黄层层叠叠,叶落翩跹,衬托的古院静谧安详,真可谓:深山藏古寺,云里听梵音。普照寺当地属于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寒暑适宜,光温同步,雨热同季。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晴和气爽,冬季寒冷少雪。
建筑特征
泰山为“众岳之最”居五岳之首”。普照寺作为代阳唯一佛是泰山古建筑群重要成部分承载着深的泰山文化内涵。巧借地势筑园。泰山方圆百里,有着独特的地势地貌和丰富的自然景观。上下呼应式格局。根据泰山道教女神碧霞元君的故事传说,并充分利用泰山南麓山顶至山脚的落差,分别兴建了泰山碧霞元君上、中、下三庙。
开发与保护
普照寺占地面积9828平方米,建筑面积6470平方米,但一开始普照寺面积并没有这么大,是经过历代的修才有了现在的规模。普照寺的出名得益于历代的一些名人,普照寺真正红火是在明代永乐年间的高丽僧满空禅师任住持时。“满空禅师先是修建了竹林寺,然后又复兴普照寺,并对大雄宝殿进行了大修。现在大雄宝殿前的对生松,便是满空禅师亲手所植。”宋燕说,还有一位有名的住持是清朝的元玉禅师,是一位琴棋书画的全才。
到2006年,普照寺被列为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风光特色
六朝松,状如华盖。松旁为筛月亭,每当皓月当空,松下银灰万点,如同筛月,故名。亭中有方形石桌,敲击发钟之声,且四角及中间音色有别,名五音石。亭北为摩松楼。筛月亭联:“曲径云深宜种竹,空亭月朗正当楼。”冯玉祥将军隐居泰山时,以泰山习俗和民生疾苦为题材,写了很多白话诗,自称“丘八诗,”由赵望云配以漫画,刻制成碣,立于院中。后尽毁,现已重刻。 普照后院为菊林院,有松一株,冠大如棚,袅袅婷婷,清代光绪年间何焕章游山至此,题“一品大夫”。 后院正房与摩松楼相接, 额题“菊林旧隐” 曾为康熙初年元玉僧居所。 现辟为纪念馆。楹联为:“松曰好青,竹曰好绿;天吾一砖,地吾一瓦。”
后院为菊林院,有松一株,冠大如棚,袅袅婷婷,清代光绪年间何焕章游山至此,题“一品大夫”松。后院正房与摩松楼相接,额题“菊林旧隐”曾为康熙初年元玉僧居所。现辟为纪念馆。楹联为:“松曰好青,竹曰好绿;天吾一砖,地吾一瓦。”
3月中旬,泰山普照寺内满树的玉兰花竞相绽放。一树玉兰,净若清荷而不染色,如白云美若仙,吸引人们在花下驻足。
方位布局
泰安市普照寺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普照寺路,普照寺路往北走到尽头,泰山南麓的凌汉峰下。
普照寺属禅宗临济派,是华北著名丛林。寺为四进院落,以双重山门、大雄宝殿、摩松楼为中轴线,左右配以殿庑、寮房、花园等,南北长82米,东西宽75米,面积6150平方米,形成一个完整的建筑群。
一进山门面阔3间,7.7米,进深3.85米,通高5.8米,二柱五五架梁,门楼式建筑,五脊筒瓦硬山顶。门前左右置石狮一对,下有须弥座。正间中部开门,装棋盘式大门,进门为一院,钟鼓二楼分列东西,砖石结构,方形,通高7.7米,分上下两层:下层为 砖石砌基座;上层砖砌,四壁各开一六角形窗,四角攒顶。钟楼内置石柱钟架及清嘉庆二十二年铸莲瓣口形铁钟。
二进山门为二院,二柱五檩五架梁,筒瓦卷棚顶,面阔3.6米,进深3.9米,通高4. 75米,4根角柱在墙内半显,中装棋盘式大门,门内两山墙各开发券拱门。西拱门外有元代经幢一尊,记僧法海元贞年间重修普照寺的情况。
沿阶而上为三院,中为大雄宝殿,五脊硬山顶三开间,前后廊式,端庄雄伟。大雄宝殿建在高0.66米的台基上,面阔3间10.3米,进深8.2米,通高7.6米,四柱七檩五架梁,前后廊式,五脊硬山顶。正间和次间分别开门和窗,装隔扇门和隔扇窗。神台供释迦牟尼鎏金铜像,下金檩上有“清代光绪六年第三十八世本寺主 监院梅重修”题字。东西配殿各3间,面阔10.3米,进深4.8米,通高5.2米,五檩五架梁前廊式建 筑,硬山卷棚顶。金柱下正间开门,装六抹四隔扇门,次间开窗,装四抹四扇隔扇窗。院内银杏双挺,油松对生,并有爱新觉罗·旻宁年间住持僧明睿及弟子所造双檐盖罩铁香炉1尊。大殿东西侧有垂花门通后院。
正殿东西有垂花门通后院,两柱三檩三架梁,筒瓦卷棚悬山顶。长方木瓜粉形垂珠,其间饰方形花牙。垂花门面阔2.16米,进深1.4米,通高3.5米,装两扇红漆大 门,有双弧形拱承托梁架。
摩松楼在后院,二层五开间,筒瓦硬山五脊顶。面阔19.40米,进深9.87米, 横列六柱,纵列四柱。上层为五架梁九檩前廊式,檐檩、垫板、阑额均施彩绘。郭沫若题额“摩松楼”。
筛月亭在摩松楼前,方形,长宽各5.1米,通高6米,四石方柱,戗脊攒尖宝顶, 筒瓦四坡飞檐。
石堂院在摩松楼东,有正房3间,五檩五架梁,仰瓦单脊硬山顶。面阔10.2米,进深5米,通高5.6米,一门两窗。东耳房2间,面阔6.7米,进深5米,通高5.6米, 单脊仰瓦硬山顶。耳房将正房和东厢房连接在一起。东厢房3间,五檩五架梁,仰瓦单脊硬山顶,面阔7.35米,进深5米,通高5.4米,前面开一门二窗。
菊林院在摩松楼西,有正房5间,面阔16.8米,进深7.3米,通高6.1米,七檩 五架梁,前廊式耳房,卷棚硬山顶。正间开门,次间开窗,稍间有门与廊两头相通。
东禅院分为前后院。前院有正房、东厢房、角门等;后院有大门、正房、耳房、 东厢房、南房等。
前院正房2间,面阔5米,进深3.6米,通高4.5米,五檩五架梁,单脊仰瓦硬山顶,筒瓦压梢。东厢房5间,面阔13.3米,进深5.1米,通高5米,五檩五架梁,单脊仰瓦硬山顶,开二门三窗。角门在东厢房南,阔2.43米,进深2.4米,通高3.65 米。青砖柱承托横梁,砖柱上部用双弧托梁拱,卷棚筒瓦悬山顶。门高1.95米,宽 1.15米,装棋盘式大门。
后院大门面阔3.7米,进深5米,通高5.6米,二柱五檩五架梁,单脊仰瓦硬山顶,双步出刹,方形石柱,装棋盘式大门。正房3间,面阔10米,进深4.9米,通高 5.6米,二柱五架梁,单脊仰瓦硬山顶。正间前后开门,两次间各开一窗;正间后 面开门通石堂院。耳房两间,阔6.7米,进深4.9米,通高4.65米。二柱五檩五架梁,单脊仰瓦硬山顶。东厢房6间,北3间开一门两窗,二柱五檩五架梁,单脊仰瓦硬山顶,面阔9.3米,进深4.3米,通高4.65米;南3间一门两窗,五檩五架梁,仰瓦卷 棚硬山顶,筒瓦压梢,面阔10.8米,进深4.3米,通高4.35米。
后院东北角有穿堂两间,面阔4.65米,进深4.35米,通高4.65米,五檩五架梁, 单脊仰瓦顶。后院有著名的“六朝松”,古松粗达数抱,枝密盘曲四伸,树冠如盖。上有摩松楼,可摩顶观松;松下电器有“筛月亭”,取“古松筛月”之意。亭居高台,方形,四檐飞翘,四柱均有楹联。亭下有方形石桌,敲击四角和中央,则发出清脆如磬的五种声音,因名“五音石”。
中轴线之东,有禅院和石堂院;之西为菊林院,山房门额悬“菊林旧隐”横匾,院内有“一品大夫”松。清代主持僧元玉是位颇有成就的诗僧,别号“石堂老人”,著有《石堂文集》,其时遍植菊花,号称“菊圃”。今寺东南尚有其墓塔遗址。
宗教活动
普照寺为岱阳唯一的四方丛林,明洪武年间泰安府僧纲司设于此。新中国成立后,游人很多,进香者来往不断。“文化大革命”中停止活动。1979年恢复宗教活动。
参考资料
泰安普照寺.北京中国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2023-10-03
普照寺.中华泰山网.2023-10-03
游六朝古刹普照寺.今日头条.2023-10-04
夏日寻一处清凉地.今日头条.2023-10-04
深山藏古寺,云里听梵音.今日头条.2023-10-04
泰安普照寺.游侠客.2023-10-04
新疆旅游网.搜狗搜索.2023-10-05
Forbidden.中国作家网.2023-10-05
目录
概述
命名来源
历史沿革
地理环境
建筑特征
开发与保护
风光特色
方位布局
宗教活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