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柏林阿比剧院
都柏林阿比剧院
都柏林阿比剧院位于爱尔兰,是世界知名的歌剧院
简介
坐落在都柏林阿比大街的剧院,曾是格雷戈里夫人威廉·叶芝发起爱尔兰戏剧运动的中心。
结构
阿比剧院的场地太过狭小,观众有限,收入微薄,只能是惨淡经营。阿比剧院是话剧院,话剧院的规模和歌剧院不能比,既没那么多演员,也用不着那么大的舞台。再者话剧艺术讲究表演逼真,生动细腻,演员在台上一言一动,甚至一个眼神,都该让观众看得清清楚楚。所以这类剧院,视距不宜太远,观众厅不宜太大,一般都在800到 1000个座位左右。阿比剧院的500座容量,在话剧院里,也还嫌小,不过当时谁也没想到,它在剧院的经营管理方面所做的探索,竟然会在日后引发一场声势浩大的“小剧场运动”。
1951年,一场大火烧毁了剧院。剧团借用一家啤酒厂的厅房,坚持演出,不久迁入女王剧场。直到1964年,才有一座新的剧场,在老阿比剧院的遗址上破土动工。由建筑师斯科特和剧场设计专家桑瑞尔设计的这座剧院,不论是施工人员和建筑材料,全都出自爱尔兰本地,爱尔兰政府还负担了全部资金的1/5。1966年7月18日,新阿比剧院正式开幕,这是一座灰色砖块砌成的方形建筑物,造型庄重,线条简朴,能够容纳600名以上的观众。剧院耗费资金168万美元,其建筑观念,非常新颖。
历史
1907∼1909年是阿比剧院的困难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1916年爱尔兰的复活节起义几乎导致剧院关闭。然而,1924年当它成为英语国家中第一个由国家津贴的剧院时,就开始时来运转。剧作家肖恩·奥凯西的出现,赋予该剧院以新的生命。1923∼1926年阿比剧院上演了他的3个剧本︰《枪手的影子》、《朱诺与佩各》和《犁与星》。这部戏对1916年复活节起义作了煽动性描写。1950年代早期剧场被大火烧毁,阿比剧院迁入附近的皇后剧院。新阿比剧院於1966年在原址上建成,是一座较小的实验性剧场。尽管阿比剧院扩大了其轮演剧目,但仍然主要依靠爱尔兰的剧本。
1916年复活节起义英国镇压后,爱尔兰人展开了长期的游击战。而这时的阿比剧院却日益脱离现实,因而既失去了观众,也失掉了一些优秀的演员,经济越发入不敷出。不过从1924年起,阿比剧院成了英语国家中第一个有国家津贴的剧院:新独立的爱尔兰共和国政府,每年为它提供850镑经费。钱虽不多,也缓解了剧院拮据的境况。但真正扭转了剧院困窘局面的,却是一位工人,名叫肖恩·奥凯西
奥凯西的第一个剧本《枪手的影子》在阿比剧院上演,就造成了轰动,剧院居然破天荒挂出了座满的牌子。为了看戏,工人和学生们不管刮风下雨,排着长队等一张低价座票。第二部戏《朱诺与孔雀》更加成功,演出只好顺延一周,又创了阿比剧院的历史纪录。不过这时作者是在干什么呢?他在当修路工,整天干着搅拌水泥的重活儿!奥凯西家境贫苦,自幼丧父,体弱多病,眼睛半盲,几乎没上过学,是个地地道道的自学成材者,但却凭着一己之力,挽救了阿比剧院在艺术上和经济上的破产。
1913到1923年,爱尔兰有过10年内战,爱尔兰共和军的内部,也分作保守、激进两派,骨肉相残。而社会主义者奥凯西,面对着冷枪横飞,瓦砾遍地,暴力所及,连孩子也不能幸免的恐怖景象,产生了怀疑。因而在下一部戏《犁与星》中,对自己亲身参加过的复活节起义,暗寓讽刺,可想而知,这被当成了大不敬的行为。《犁与星》的首演才进行到一半,阿比剧院里已是嘘声、口哨声、爱国歌曲响成一片。对话听不见,演员只好像演哑剧一样打手势。再后来,剧院里破鞋与烂菜齐飞,恶臭的瓦斯弹被引爆,狂怒的观众冲上舞台,演员们毫不示弱,双方拳脚相加,打成一团。在这一片混乱中,威廉·叶芝阔步走上舞台,他毫不理会台下怒气冲天的观众,盛赞奥凯西的剧作。一场大乱,就这样被这位德高望重的爱尔兰文坛主帅平息下来。
遗憾的是,叶芝与奥凯西的艺术倾向分歧很深,尤其在要不要直接参与社会斗争方面,两人针锋相对。最终叶芝拒演奥凯西的剧作《银杯》,触发了一场激烈的论战,自尊心极强的奥凯西,从此与阿比剧院决裂。这对阿比剧院的前途,以及奥凯西的戏剧事业,都是一个无可挽回的损失。多年以后,两人方始握手言和,互相谅解,但毕竟为时已太晚。
演出
阿比剧院经营不利的原因,还在于它的创新试验精神。阿比剧院上演的剧作,大量运用传统的凯尔特神话、方言、史诗,像宗教和政治这么敏感的问题,也敢大胆涉及,所以保守的观众,往往接受不了。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简介
结构
历史
演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