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子
宋代人物
李方子(1169-1226),南宋时期福建邵武人,字公晦,号果斋。他是李绍祖之子,李吕长孙。1214年,他以甲戌科袁甫进士第三人的成绩考中进士。李方子为人严肃谨慎,初见朱熹时,朱熹对他的评价是:“看先生为人定是沉默寡言,但心胸宽阔,律己严格。外表平静,办事果断。”李方子就以“果”命名自己的书斋。他曾任泉州市观察推官辰州通判,师友真德秀、袁甫曾经将他的《禹贡解》奉献给皇上,并授其朝奉郎职务。
人物经历
李方子字公晦,号果斋,光泽县乌洲人。生于宋乾道五年(1169年)。少博学能文,为人端谨纯笃。从叔父蔡元定李郁学,深得其旨,朱熹许为学友。嘉定区七年(1214年)进士。历任泉州观察推官、国子录等职。在泉州时,真德秀以师友礼之,郡政大小事,都一一征询,辩论经训至深夜不倦。
宋代规制,为官任满,必先通书朝廷,考核后以待升迁。李方子不屑于此,宰相史弥远听说后十分恼怒,唆使人弹劾,李方子因此被解职归田。在故里创云岩书院,讲论学问,学者毕集。他恪守朱熹学说,终身习究,致知力行。人誉“独采其奥,尤精其粹”。著有《朱子年谱》、《禹贡解》、《传道精语》。《宋史》有传。
轶事典故
李方子在“家学渊源,世代书香”的环境中成长,未成年时便与弟弟李文子追随朱熹学习,先在武夷精舍求学,后转至考亭书院继续深造。朱熹赞赏李方子“端正谨慎,纯朴忠诚,天资接近道义”,同时也欣赏李文子“文笔出众,犹如李方子”。兄弟俩相继成为朱熹的弟子,负责记录和整理朱熹的教诲。尤其是李方子,他深刻理解朱熹的理学精髓,被誉为在朱子学方面“独辟蹊径,精研其精华”,是朱熹的得意门生之一。
嘉定七年(1214年),李方子考中进士,廷试位列第三,被任命为泉州市观察推官。三年后(1217年),真德秀以文殿修撰的身份出任泉州知府,对李方子极为推崇,以师友之礼相待。
李方子一生中有两件大事值得一提。首先,在朱熹被诬为“伪学党魁”并含恨离世后,李方子敢于挑战主流观点,撰写《辑晦菴先生事实》,为朱熹辩护。这篇文章全面总结了朱熹的一生,并给予高度评价。李方子深入分析,指出朱熹的成就在于“以主敬为核心,穷究事理,躬身实践。而敬的精神贯穿其中,成就始末。”他认为:“自从孔孟之后一千五百多年,读书的人很多,但没有谁能像朱熹这样深入探究事理。”“自孟子之后一千多年,直到周、程、张子出现,然而他们的学说逐渐失真。直到朱熹出现,才整合了濂、洛的正统传承,继承了邹鲁文化遗产,集前圣后贤之大成,其著作完备无缺,可以说是极其辉煌的。”“朱熹纠正错误,探索深奥,编纂大典,形成一家之言。上承古代经典,下采近代文献,集大成以确立万世法则。从此,这个学说如同中午的太阳一样光明正大,有眼睛的人都可以看到。孔子的经典在朱熹手中得以修正,孔子的学说在朱熹的努力下得以阐明。”
其次,李方子在朱熹去世后向朝廷报告,并奉旨作序,印刷出版了《资治通鉴纲目》,完成了朱熹生前未能完成的任务。朱熹在1179年邀请李吕庐山讲学时就开始编撰《资治通鉴纲目》,但未能在其生前出版。李方子在1210年从朱熹后人那里得到这份文稿后,顶着压力,冒着风险进行整理,并向朝廷申请刻印发行。经过八年的坚持和努力,朝廷最终批准了他的请求,并命他为该书写序,真德秀也为该项目提供了资金支持。最终,《资治通鉴纲目》在嘉定己卯(1219年)得以刊印问世,实现了朱熹的遗愿。
参考文献:
参考资料
李方子 - 历史名人.南平市人民政府.2021-12-20
朱熹与光泽李氏诸贤.南平市人民政府.2024-08-12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轶事典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