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岭麻黄
山岭麻黄
山岭草麻黄(学名:Ephedra gerardiana)是麻黄属麻黄属下的一个种,为矮小症灌木,高5-15厘米。其木质茎常横卧或倾斜形如根状茎,埋于土中,茎皮红褐色,地上小枝纵槽纹明显。叶裂片近扁圆形,花单生,种子矩圆形。主要分布于云南西北部至四川西南部、西藏南部及东南部。
形态特征
矮小灌木,高5-15厘米;木质茎常横卧或倾斜形如根状茎,埋于土中,径约1厘米,皮红褐色,纵裂成不规则的条状薄片剥落,每隔5-10厘米生一植株,其木质茎仍成根状,亦埋于土内,先端有少数短的分枝,伸出地面成粗大节结状;地上小枝绿色,短,直伸向上,通常仅具1-3个节间,纵槽纹明显,节间长1-1.5厘米,稀长达2厘米,径1.5-2毫米。叶2裂,长2-3毫米,下部约2/3合生,裂片三角形或扁圆形,幼时中央深绿色,后渐变成膜质浅褐色,开花时节上之叶常已干落。
雄球花单生于小枝中部的节上,形较小;长2-3毫米,径约2毫米,苞片2-3(多为2)对,雄花具8枚雄蕊,花药细小,花丝全部合生,约1/2伸于假花被之外;雌球花单生,无梗或有梗,具2-3对苞片,苞片约1/4-1/3合生,基部一对最小,菱形或略成圆形,上部一对最大,窄椭圆形,雌花1-2,珠被管短,长不及1毫米,裂口微斜。雌球花成熟时肉质红色,近圆球形,长5-7毫米;种子1-2粒,先端外露,矩圆形或倒卵状矩圆形,长5-6毫米,径约3毫米。花期7月,种子8-9月成熟。
近种区别
山岭麻黄与藏麻黄(学名:Ephedra saxatilis Royle ex Florin)相近,甚至被认为同种。惟该种植物甚为矮小症木质茎多横卧而埋于土中形如根状茎;雄球花单生,苞片仅2-3(多为2)对,雌球花单生,成熟时较小,而与藏麻黄不同。
栖息环境
生于海拔3700-5300米的干旱山坡。
育植技术
种子秋季成熟后,可以在温室内播种;也可以等到春天种在温室的沙质堆肥中。幼苗经过一个冬天的生长,大到足以处理时,就将幼苗移到单独的盆中。霜冻期之后,在春季或初夏,将盆里的幼苗移植到地里,并在冬天时提供一些保护措施。
分布范围
分布于阿富汗、中国(西藏、云南、贵州省、湖北、四川)、印度(喜马偕尔邦克什米尔北阿坎德邦)、尼泊尔、巴基斯坦、俄罗斯阿勒泰市、图瓦),锡金也有分布。
保护现状
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2004年)——无危(LC)。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无危(LC)。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9年 ver 3.1)——易危(VU)。
2014年的一项研究对巴基斯坦兴都库什山脉Mankial山谷亚种群进行了研究,确定在十年(三代)中,亚种群减少了70%。1998年的CAMP研讨会发现,克什米尔在十年内下降了50%以上,喜马偕尔邦下降了20%以上。2007年对巴基斯坦北部地区的麻黄物种进行的一项研究,只是偶尔会遇到这种物种的亚种群,而在印度波黑(Poh)进行的一项绘图项目强调了数量少和保护的必要性。
该物种因其药用特性而容易过度采伐,而且由于经常采伐整株植物,因此影响较大。它由游牧民族和当地人民以及药物制造商收集,利用它来商业提取麻黄碱。与其他麻黄属植物相比,它含有相对较高的麻黄碱,因此特别具有针对性。例如,大日本帝国每年消耗约300吨麻黄植物,日本药典规定,麻黄中的麻黄碱含量必须达到或高于0.7%。山岭麻黄是少数符合这一标准的麻黄物种之一。亚种群也受到其用作燃料的采集和不受控制地放牧捻角山羊、山羊和牦牛等动物的影响。由于农业用地扩张和城市化导致的生境地破坏也是该物种面临的一个问题。2006年,据报道日益严重的荒漠化正在影响中国的亚种群。
在2015年的一项评估中,山岭麻黄在灵鹫山被宣布为罕见且受到威胁植物,到2019年,分布范围已建立许多保护区。截至2019年,有57个植物园被列为该物种的迁地保护地。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近种区别
栖息环境
育植技术
分布范围
保护现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