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航
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建航(1929年4月26日—2016年7月31日),河北深泽人,隧道与地下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副总工程师,原上海市地铁总公司技术委员会原主任、高级工程师
1951年刘建航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1952年进入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工作;1956年担任上海市市政工程设计院排水室工程师、院党总支委员、地铁组组长、工程师;1960年担任上海市隧道局、上海市城建局科长、工程师;1985年担任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副总工程师;1992年担任上海市地铁工程建设指挥部总工程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7年兼任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建航创建了深基坑施工的“时空效应”理论,撰写出版了第一本深基坑工程技术专著《基坑工程手册》。
2016年7月31日8时28分,刘建航院士在上海逝世,享年87岁。
人物生平
1929年4月26日,刘建航出生于河北省深泽县
1947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
1949年3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就学期间参加革命工作。
1950年,被分派到江西省福建省一带实习修路造桥,后在安徽、江苏省一带治理淮河
195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
1952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进入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工作。
1956年,担任上海市市政工程设计院排水室工程师、院党总支委员、地铁组组长、工程师。
1960年,担任上海市隧道局、上海市城建局科长、工程师。
1965年,担任上海市隧道工程公司实验研究站工程师、站长。
1968年,担任隧道建设公司质量员、副经理、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
1985年,担任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副总工程师。
1992年,担任上海市地铁工程建设指挥部总工程师。
1995年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7年,兼任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6年7月31日8时28分,在上海逝世,享年87岁。
人物事迹
刘建航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上海地铁建设事业,视地铁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在建成的两条黄浦江越江隧道、地铁一、二号线工程和20余条市政隧道建设中做出了杰出贡献。他领衔研究和设计了上海市含水软弱地层中盾构隧道单层钢筋砼拼装衬砌,率先攻克了衬砌结构防水关键技术,建成了第一条黄浦江隧道及地铁试验段,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开拓盾构、沉管、连续沉井法以建成困难地层隧道,攻克了在江底高压甲烷砂层修建隧道产生喷发沼气流砂等世界罕见难题。首次在建筑密集区用自制11.3m盾构地下连续墙深基坑技术和市政环境保护技术建成第二条浦江隧道,工程获国家金奖。采用车站明挖逆筑法,盾构穿越建筑群多项新技术,有效控制流变性地层位移,解决了地铁施工中保护周围环境的难题。他在软土地层地下工程方面的杰出科技成就有:创造性地建立了时空效应理论,并将该理论成果应用到软土深基坑设计与施工中,总结出车站基坑施工要点21条,成为行业施工规范;建立了在紧靠地铁隧道地段修建高层建筑地下室的施工技术,创立了一套能严格控制基坑变形,能保证地铁安全运行的不规则深大基坑的设计、施工和监控方法;总结提出了地层位移的全过程控制及环境保护系列新技术,对既有建筑物、构筑物变形进行了有效控制和保护;建立了盾构法隧道施工地层位移的精确预测和控制技术,能使盾构在全线推进中随地层深度、环境条件变化而快速地优化施工参数,变形控制在1cm以内;研究建立了特种施工技术、地铁工程科学预测和信息施工监控的整套技术等。
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研究中写出《盾构法隧道》、《地下墙深基坑周围地层移动的预测和治理》、《地基工程手册》等著作。发表了20余篇关于软土隧道与地下工程方面的学术论文。并培养了博士生9人。
曾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以及全国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茅以升大奖,荣获地铁建设功臣2次、上海市基建系统九十年代杰出人物、2001年度上海市科技功臣、2005年度上海市杰出贡献人物等称号。
逝世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隧道与地下工程专家、原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副总工程师刘建航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上海龙华殡仪馆举行。
刘建航院士因病于2016年7月31日8时28分在上海逝世,享年88岁。
刘建航病重期间及逝世后,中央领导同志、其他有关方面领导同志以各种方式表示关心、慰问和深切哀悼。市领导韩正、杨雄、殷一璀、吴志明、应勇、徐泽洲、蒋卓庆等敬送花圈。
2016年8月4日上午,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同志,刘建航亲属、同事、学生、生前好友及各界人士,前往龙华殡仪馆作最后送别。
个人生活
1968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刘建航被勒令停止实验,被“批斗”、“改造”。一直被“改造”到1970年。由于上海市的市政建设没有完全停止,1970年之后,刘建航一边下工地劳动一边为上海市政地下工程做设计。
个人作品
获得荣誉
主要成就
人才培养
截至2016年7月,刘建航身为同济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先后培养了9名博士生、1名博士后和1名硕士生,还与多名青年科技人员订立了师徒合同。
工作业绩
刘建航研究和设计含水软弱地层中盾构法隧道的单层钢筋混凝土拼装式衬砌,率先攻克衬砌结构防水关键,用以建成第一条黄浦江越江隧道及地铁试验段,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开拓盾构、沉管、连续沉井法,以建成困难地层的20条市政隧道。在江底高压甲烷砂层建隧,解决喷发沼气流沙等世界罕见的难题。首次在建筑密集区用自制11.3米盾构、地下墙深基坑法和环境保护技术建成第二条浦江隧道,该工程获国家金奖。在地铁工程中采用车站地下墙深基坑明挖法、逆筑法及盾构穿越建筑群等新技术有效控制了流变性地层移动,保护了市政建筑设施。理论结合实践地写出了“盾构法隧道”、“基坑工程手册”、“地下墙深基坑周围地层移动的预测和治理”等著作。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社会活动
刘建航多次将政府颁发的奖金和自己的积蓄捐给组织。1996年设立的“刘建航青年成才奖”;2016年4月25日,他个人出资25万元并牵头设立的专门基金———“刘建航院士奖励基金”首度颁奖,5名中青年专家获奖。
社会任职
刘建航先后担任市轨道交通专业委员会主任、建委科技委顾问、申通地铁集团顾问、地铁运营公司顾问、长江隧桥工程专家委员会顾问、北京交通大学地下工程研究中心顾问、北京市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顾问、同济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等。
人物评价
上海观察评:刘建航是中国软土层地铁、越江隧道等地下工程科研、设计及施工的主要开拓者。
城市导报》评:刘建航50多年来,把自己全部的精力献给了上海地铁建设事业,视地铁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在建成的两条黄浦江越江隧道、地铁一、二号线工程和20余条市政隧道等建设中做出了杰出贡献。
后世纪念
2021年8月7日,“上海地铁之父”刘建航院士塑像在徐家汇地铁站揭幕。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人物事迹
逝世
个人生活
个人作品
获得荣誉
主要成就
人才培养
工作业绩
社会活动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后世纪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