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鹀东北亚种
鹀科鹀属动物
芦东北亚种(学名:Emberiza schoeniclus minor)属小型鸣禽,是芦鹀的亚种之一。具显著的白色下纹。繁殖期雄鸟似苇鹀但上体多棕色。雌鸟及非繁殖期雄鸟头部的黑色多褪去,头顶及耳羽具杂斑,眉线皮黄。与苇鹀的区别还在于小覆羽棕色而非灰色,且上嘴圆凸形。诸多亚种有细微的差异。喙为圆锥形,与燕雀科的鸟类相比较为细弱,上下喙边缘不紧密切合而微向内弯,因而切合线中略有缝隙;体羽似麻雀,外侧尾羽有较多的白色。非繁殖期常集群活动,繁殖期在地面或灌丛内筑碗状巢。一般主食植物种子。主要分布于分布于中国东北、河北省江苏省
外形特征
芦鹀东北亚种,雄性成鸟(春羽):头顶、头侧和耳羽均黑色,头侧的羽尖黄白;项圈白色;羽淡黄栗色,具黑色羽干斑;下背和腰灰色沾褐,并具淡褐色羽干纹;尾上覆羽淡沙褐色,羽缘灰色;尾羽黑色,羽缘灰色,中央一对尾羽几全黄灰色,仅羽缘暗褐;最外两对尾羽有楔形白色大斑;小、中覆羽鲜栗色,后者羽基黑色;大覆羽和内侧次级飞羽黑色,羽缘黄白色;其他飞羽褐色,缀以栗色羽缘;颏和喉黑,羽缘白色;下体余部白色,体侧和两胁具浅栗色条纹;腋羽和翼下覆羽白色。雄性成鸟(冬羽):头顶、头侧和耳羽均黑色,但各羽尖端黄白或浅栗色;白色项圈而沾浅褐;上背栗褐,羽缘黄白,羽干纹黑色;下背、腰和尾上覆羽污灰沾褐,前者具黑色轴斑,后者有褐色羽干纹;尾羽黑褐,羽缘色浅;最外两对尾羽具楔形白斑;肩羽鲜栗色,具黑而宽的羽干纹;小覆羽栗色;中覆羽栗色,羽基黑色;大覆羽和内侧次级飞羽黑色,羽缘浅栗色,外黄白色;其余飞羽褐色,外缘以赤褐色,前几枚飞羽具近白色端;颏、喉和上胸中央均黑,羽端灰白,下体余部白色;胸侧灰色,具褐色条纹;两胁具栗褐色条纹;尾下覆羽和腋羽均白色。雌性成鸟(冬羽):头部淡黄栗沾灰,具黑色羽干纹;耳羽黑色,具赤褐色点斑;眉纹宽,污白色;上体余部栗褐色,具黑褐色羽干斑;喉黄白色,颧纹栗黑色;下体余部白色,两胁有赤褐色条纹;其他部分与雄鸟同,但色较淡。虹膜褐色;嘴黑褐,下嘴色浅;脚肉褐色。
生活习性
芦鹀东北亚种属于开阔地区鸟类,一般栖息于平原沼泽地和湖沼沿岸低地的草丛和灌丛,也见于丘陵和山区,但不到高山森林中。除繁殖期成对外,多结群生活,迁徙时结合成10一20只的小群、在越冬地区更分为小群或单独活动。性颇活泼,常飞翔于低树、柳丛之间,时而追逐,时而隐藏。性又怯疑,一见有人即刻隐匿于植物丛下部。受惊时飞翔极快,多作短距离飞行;活动时伴随着鸣叫,叫声颇似苇鹀,但声较粗也不响亮。食性为杂食性,据东北于春秋冬季剖胃观察,食物为苇实、草子和植物碎片,各种昆虫及其美国白灯蛾
生长繁殖
繁殖期在5—7月。巢筑于沼泽草丛或水柳上。每窝产卵4—5枚。卵底色从橄榄灰到紫土色,上具多数分散的暗紫褐色点斑和曲纹,以钝端较多。雌鸟孵卵。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东北呼伦池,哈尔滨市(繁殖鸟、旅鸟),吉林省陶赖昭镇长春市,辽宁沈阳、朝阳市河北省,江苏沙卫山岛(旅鸟),南京,镇江市(罕见冬候鸟)。
保护等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低危(LC)。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外形特征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分布范围
保护等级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