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沙镇位
浦东新区西南部于(东经121°35´~121°58´,北纬30°50´~31°09´),地处
奉贤区、
闵行区和浦东新区交界之处,素有“金三角”之称,面积59.9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7个居委会、8个社区工作站,常住人口超过12万。
简介
下沙一词是一普通的方位名词,特别在沿海沙洲称谓中较普遍,如我国第三大岛
崇明岛又分
西沙群岛(上沙)、
东沙群岛(下沙)等。在崇明岛历史形成中,也有上、下沙之别,上沙后形成为今崇明岛,下沙即历史上有名的下沙盐场,形成了今天的浦东平原。下沙盐场最兴盛时,盐场衙门、
松江府盐课司、两浙路盐运使司衙门均驻新场镇,下沙盐为当时东南最受欢迎、质量最佳之盐,当时下沙又称鹤沙,栖息有为宋代大科学家
沈括说的天下最好的鹤。下沙地区后立有
南汇区等,今为
浦东新区,下沙镇今更名为
航头镇。
历史
下沙镇是南汇地区最古老的
集镇之一,在其未成镇前,此地因地僻风清和鹤的产地而曾名鹤沙。
鹤是象征长寿、清高和吉祥的一种鸟类,自古已深得人们的青睐和钟爱,更何况一千多年前这里所产的鹤,据
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1030年-1094年)所著《
梦溪笔谈》中的记载称,竟还是一种不属“凡格”的鹤,她“丹顶绿足,龟背斑纹”,不同凡响。正因为这样,因此这里在很久以前就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向往,宋室南渡时曾引来了王迪、瞿榆维和
吴潜(
南宋淳祐年间任
丞相)的父亲等一批名士在此定居下来,到元代,还引来了著名书画家赵盂頫 (1254年-1322年)和文学家
杨瑀 (1285年-1361年)等一大批文人学者经常来此遨游息居。众多文士的到来既为这里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同时也使这里变成了一个人文荟萃之地。以后,这里的鹤虽然不知已于“何年海外去”了,但是此处“招鹤轩前的好风景”和“鹤村里的鹤坡塘”却依然能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吸引着大家能继续来此一游,追忆那世事之悠悠。
鹤沙地区形成
集镇,根据史志的记载,那应该是
南宋乾、淳年间(1165年-1189年)
华亭市设置
浦东新区、袁埠、青村、下沙、南跄五大盐场以后的事情了,由于下沙盐司署设置在这里,才使这里逐渐成集,并从此改名成了下沙镇。
南宋末期,特别是元代,是下沙镇最为兴旺的时期,在此期间不仅由于这里是下沙盐场盐监司署的所在地,而且这里同时还是当时统辖下沙、青村、袁埠、浦东、横浦(原南跄)5大盐场的两浙盐场松江分司的所在地,因此当时下沙镇官商云集的确繁荣已极,俨然已成了当时松江东部的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下沙镇在元代以前的确是
浦东新区最大的
集镇,以后随着瞿氏家族的被籍没和盐监司署的迁去
新场镇,这里才开始逐渐衰落了下来。但是到明末清初,下沙镇却仍不失为
南汇区地区的一个较大集镇,据文化大革命期间在老镇西南隅平整土地时出土的一块碑记上的记载,当时下沙镇的
镇区范围还是比较大的,其西端可延伸至今的
航头镇鹤鸣村界。下沙镇区范围有如此规模,其长期留传下来的每年农历三月八迎神赛会时必须将位于老镇北街节使堂里的神像先抬到今
沪南公路以西约1公里的岳庙中宿上一夜后再迎回的习俗,就是一个明证。但是到解放时,我们见到的下沙老镇镇区规模已经不同了,沪南公路以西早已成了一片农田,据说这也就是1861~1862年期间
太平军进入
南汇区时战火留下的遗憾。沧海桑田,历史就是这样不断地变化着的,记述过去将勾起人们对家乡故里的无尽思绪,让人们思念她,热爱她,愿有过辉煌过去的下沙镇在新的年代里能再创辉煌。
盐场
下沙地区早在
隋朝已有人煮
土盐,
唐朝已有煮海熬波
制盐之业。
五代十国后汉乾年间(948~950年),下沙 盐场已是
华亭市五场之一,其盐场规模、产量、质量、税额已居华亭诸盐场之冠。
北宋后期,下沙盐场所辖面积甚广,包括当时南汇全部地区,和川
沙县区全部沿海地区,南邻
奉贤区,北迄
宝山区。元陈椿著《熬波图》序言中说:“浙之西、华亭东百里实为下沙。滨大海,枕
黄浦江,距大塘,襟带
吴淞镇,扬子二江,直走东南皆斥卤之地,煮海作盐,其来尚矣。”可见下沙盐场之广袤。
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在下沙设盐监,管理盐的生产、运销、课税等盐政;置两浙都转盐运使司松江分司,管辖
吴淞江以北的
江湾镇、大门、南跄、黄姚、
清浦区等场,吴淞江以南的青墩、下沙、袁浦、
浦东新区等场。南宋
嘉定年间(1208~1224年),下沙盐场已统辖三场,除本场外,尚有南场和北场。元代,下沙场统领六场:下沙南场、下沙北场、大门场、杜浦场、南跄场(在浦西)、江湾场。明初,下沙盐场分为三场九个团。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盐场署迁新场,后又迁大团,但仍称下沙盐场。明嘉靖年间,
松江区分司亦南迁。
元代和明代初期,是下沙盐场的鼎盛时期,盐产量为浙西所属27个盐场之冠。元初,
华亭市五场部产量定额为3.12万吨,下沙盐场定额达6683吨,占21.4%。明正统年间下沙盐场总产量达8450吨。
下沙盐场以煮盐技术高超和质量优异而著称。元代,下沙盐场已经创造出了一整套独特的煮盐方法,共有八道工序:①筑摊场;②摊灰;③开河引潮;④堆灰淋卤;⑤运卤入团;⑥上拌煮炼;⑦捞撩晒盐;⑧起运存库。元代,还发明了莲管试法,用竹管盛装四枚挑选出来并经过泥浸处理的标准石莲,根据其浮沉情形即可测定四等
卤水,使掌握卤水深度有了更科学有效和简单易行的测试手段。
明代后期起,因沙涨水淤,
咸潮渐远,盐灶逐渐停煮。
爱新觉罗·旻宁十年(1830年),全部盐灶停煎。
望族
当时的下沙镇
镇区范围颇广,其中仅世代为
盐官镇的瞿氏家族一家所建的宅第“瞿氏园”占地即已达300余亩。
瞿氏是宋末至元代
南汇区地区最富有的一个家族。该家族的先祖随宋室南渡后,从瞿榆维于
嘉定年间(1208-1224年)开始任下沙盐场盐监起,到他的儿子瞿哲、孙子瞿君用就一直把持着下沙盐场。到了其曾孙
瞿霆发一代,这时候虽然
南宋政权已为元所替代,但是由于瞿霆发率下沙场之众归附元有功,因此反升了官,曾先后被任命为
上海县盐局副使,并提举上海市舶司,后来又被升任为两浙都转运副使。
元代是下沙盐场的鼎盛时期,在此期间作为下沙盐场世家的瞿氏家族并没有放弃对盐场的控制。瞿霆发的弟弟震发、电发,儿子时学、时、时伦,孙子先知等都曾先后在这里做过盐官,继续把持着下沙盐场,直到明初,瞿氏家族被籍没查抄为止。
瞿氏家族长期把持着下沙盐场,下沙盐场的盐民灶丁们也用“口下血”(见《熬波图》自题诗中“盐是土人口下血”句)养肥了这个家族,使他们成了当时浙西最大的一家财主。据
隶书记载,当时他家积聚的财产十分可观,真是“富可敌国”,其中仅占有的土地一项(包括佃官田在内)即可达7300顷。如此富有的一户财主,当时他们在定居的下沙镇上还曾修建过一座规模极为宏伟而富丽的宅园,号“瞿氏园”,据史志载,该宅园当时亦有“江南第一园”之誉。
“瞿氏园”在现代虽然已为历史的尘埃所没,但是“瞿家宅基”这一地名却至今仍留在人们的记忆中。“瞿家宅基”位于今下沙老镇的西北侧,它东*
咸塘港,西迄马奶桥港,南依原下沙老镇市河,北至今下沙服装厂,占地竟达300余亩。园内飞溪流水、奇石时花、修竹古木、亭台楼阁,布局考究,极尽富丽致趣之能事,其中有些建筑至今尚为人们所称道,如大宴宾客用的“百客堂”、集稀世
古琴于一室的“百琴轩”、收藏古籍用的“宝书楼”等,这些都是当时极具声誉的有名建筑,曾吸引过无数文士为之折腰。
当时下沙镇上能拥有如此大规模的一个“瞿氏园”就可想象到了当时的下沙镇该是一个什么样的规模了。
周边景色
沙度假村,距
长乐区市区中心东南25千米处,周围有"壶江泛月"、"御国归帆"、"灵峰迎旭"、"屏嶂铺霞"4景。她背倚天池山岚光山色,面对
东海万顷碧波,风光秀丽,景色宜人,1979年开发为
福建省海滨娱乐中心后,更成为我国东南度假胜地,特别是每年七八月间,每日到此消夏的人数以万计,最多时达到日3万多人次。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