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茶》(A Glass of Tea)是
帕特里克·怀特的短篇小说中较为出名的一篇,相对而言,怀特的短篇小说在中国引介最早但研究却稍有不足。在故事中怀特以象征性的手法来处理一位老人的普通玻璃杯,并通过作为象征物的玻璃杯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来折射老人的爱情故事。作者运用意识流技巧,在叙述中频繁转换角度,其间穿插着老人和他第二位妻子的回忆。虽为短篇,其写作手法却不同凡响,体现出怀特本人力图“在平凡背后发现不平凡,发现神秘和诗意”的一贯风格。
内容简介
《一杯茶》讲述了马利卡斯去
日内瓦拜访朋友的老友菲里庇底斯,由一杯茶引出菲里庇底斯向马利卡斯讲述了他与已逝妻子康斯坦莎的爱情经历,故事最后菲里庇底斯以前的女仆、现任妻子阿格拉依道出了康斯坦莎自杀死亡的悲剧。
创作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服役于
英国皇家空军情报部门,曾被派赴
中东一带工作五年。1948年回
澳大利亚定居,先经营农牧场,后专门从事写作。怀特第一部短篇小说集《烧伤的人》(The Burnt Ones)发表于1964年,共11个短篇小说,《烧伤的人》取名来自于
希腊语,在希腊语中“烧伤的人”意为“可怜的不幸者”,怀特借用“Burnt”(烧、灼)的字面意思,在几乎所有短篇小说里运用“火”等意象,隐喻被社会和生活所“烧伤”的不幸者。《一杯茶》是《烧伤的人》中的第三篇。
作品鉴赏
主题
《一杯茶》的爱情主题带有些许悲剧色彩,反映的是人类爱欲的破坏性倾向。正如
艾瑞克·弗洛姆所指出的,“在一个日益机器化的工业社会中对生活的漠视现象,在这个社会中,人变成了一种物,结果即使他不憎恨生活,也对生活充满了焦虑和冷漠”,凡此种种激发了人类爱欲的破坏性倾向,直至“爱死”倾向;而经历死亡往往会唤醒人的“爱生”倾向,从而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抵抗“死亡本能”的侵蚀。
菲里庇底斯所用来喝茶的玻璃杯因为一个吉普赛女人的预言而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那个吉普赛女人预言菲里庇底斯可以活到最后一只玻璃杯被打碎的时候,而这只玻璃杯恰恰已经是12只中的最后一只了。玻璃杯从12只到只剩最后一只,也就是说共有11只被打碎了,然而小说中仅有6只杯子破碎的记录;阿格拉依不小心打碎1只,另一个女仆打碎4只,康斯坦莎摔碎1只。对于另外5只
杯子是如何损坏的文中没有过多交代,但通过字里行间还是可以作出如下判断,那就是康斯坦莎摔碎了那另外5只杯子,出于她对菲里庇底斯的爱得不到回报,对他的出轨无法容忍而无法控制情绪的发作,从而激发了爱欲的破坏性倾向,其情形与她摔碎那一只杯子类似。这样康斯坦莎摔碎了12只杯子的一半,这也预示了她的死亡,在她摔碎那只杯子之后她说,“我已经杀死了我自己”。
事实上,《一杯茶》对于康斯坦莎最终自杀死亡的悲剧的发生是有所铺垫的。菲里庇底斯是这样描述康斯坦莎的:“一个热情而又难对付的女人”,“嫉妒心强”,“一向脾气暴躁”。但是很显然,仅仅这些还不至于造成康斯坦莎的自杀,康斯坦莎的“爱死”情绪及最终的实施必然是一步步累积直至爆发。
从康斯坦莎与菲里庇底斯相识开始隐忧就已经埋下:首先,两人门不当户不对,康斯坦莎家境殷实,而菲里庇底斯出生平常;其次,两人身高差距太大,康斯坦莎甚至比菲里庇底斯高出一头;再次,两人兴趣不同,康斯坦莎热爱文学、绘画,而菲里庇底斯更擅长交际和生意;最后,也是最至关重要的一点,康斯坦莎最初对菲里庇底斯没有感觉,而婚后的忠贞换来的却是独守空房的孤寂和丈夫的偷情出轨。
虽然菲里庇底斯凭借其擅长交际的能力最终俘获了康斯坦莎的芳心,但新婚不久他便受表兄邀请去外地料理生意;而康斯坦莎对菲里庇底斯的爱却随着他们的结婚和时间的推移迅速而热烈地展开了。通过书信,康斯坦莎倾诉了对丈夫菲里庇底斯的思念,“你不来接我吗?⋯⋯我会安排好我们的生活⋯⋯我怎么也睡不着觉!”她也表达了对菲里庇底斯的抱怨,“你在那儿做什么⋯⋯我不喜欢那些男人之间的宴请。有时男人的行为有些诡秘⋯⋯你要么不写信,要么尽写那些该死的地毯!
随着时间的推移,康斯坦莎的孤独感愈发严重,而她对菲里庇底斯待抱怨也一步步发酵,导致两人之间的关系紧张,虽然彼此都知道并确定爱着对方,他们发现在一起的机会很少,只有通过书信才使他们的关系更接近。慢慢地,菲里庇底斯开始常常打牌到很晚才回家并且还有了情人,而康斯坦莎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状况则一步步恶化。就这样,康斯坦莎没能抵御人类爱欲的“破坏性倾向”的影响,从最初“破坏他人”到最终“破坏自己”,“毁灭自己”。康斯坦莎在没有结婚之前欣赏文学、绘画,会几种语言,还善射击,身体心理均无异常,而婚后则每况愈下。“信任破灭”是康斯坦莎“报复性暴力”的破坏性根源,激发了康斯坦莎的“破坏性倾向”。菲里庇底斯一再有意无意地刺激和伤害,最终间接导致了康斯坦莎的自杀。
菲里庇底斯和现任妻子阿格拉依细心地呵护这唯一一只预言了他生命的玻璃杯,当时还是女仆的阿格拉依曾经从康斯坦莎的手中把这只即将被康斯坦莎摔出的玻璃杯夺下,菲里庇底斯也只把这最后一只玻璃杯留给自己用,而招待客人只用其他的杯子。他意识到一味追求财富和肆意放纵情欲所带来的悲剧,最终选择重新回归家庭,已是老年的菲里庇底斯“最大的乐趣就是用仅有的那只玻璃杯喝茶”,花园凉亭是他“最喜欢的地方”,他可以在那儿“一连坐几个小时”,边喝茶边回忆过去,念念不忘亡妻,回味妻子的爱,直到日落。
帕特里克·怀特的短篇小说一贯关注“悲惨的生活闹剧”,试图“从明显的不合理中找寻合理成分”,以及“对于一方面佑护而另一方面又具有破坏性的超自然力”的无奈接受,通过描写人物的孤独、幻想与现实,挖掘刻画人物的精神以及心理。
怀特借着“一杯茶”叙述了一个老人的爱情故事。初看之下,平平常常,毫无传统浪漫故事的热烈成分。但经过怀特的象征手法处理,借助意识流的技巧来转换叙述角度,却创造出一种不同寻常的真实和意外,使得故事情节更具有感染力,同时显示了老人的内心世界和必理状态。正如
澳大利亚文学评论家
黄源深教授所指出的那样,“他(怀特)的作品具有以往的小说所缺乏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往往能使人从作品所描绘的世界里悟出深奥的哲理。从而加深对生活和人生的认识。”以这种方式,他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隐藏在普通玻璃杯背后的生活意义。
手法
象征
一杯茶可以象征生活,生活淡如水犹如一杯茶,需要慢慢品味。在经历了妻子的死亡之后,菲里庇底斯更加“爱生”。他不再像年轻时那样,为了生意而四处奔波,以至与妻子聚少离多;也不再勾搭女仆甚或深夜不归会情人。菲里庇底斯没有好好珍惜与妻子在一起的时光,直到经历了妻子的自杀悲剧,他才顿悟生活的真谛,“茶是仅剩不多的乐事之一”,“每个人都会死”。
从象征性意义来看,这些普通玻璃杯至少从三个方面反映了菲里庇底斯和他妻子之间原本平常的爱情,反映了生活中常被忽视的内在真实性。首先,玻璃杯外表毫无显眼之处,却寓意着菲里庇底斯和康斯坦莎之间的普通爱情,丝毫没有传统爱情小说中常见的那种热烈浪漫。同时,普通的玻璃杯显然与这对夫妇的财富和社会地位不相匹配。这在某种程度上暗示着康斯坦莎和她丈夫表面上的不匹配;她丈夫比她矮了一个头。而且,正如玻璃杯是易碎品,这对夫妇间的爱情也很容易遭受损害和产生危机。
其次,玻璃杯和他们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却又象征着他们之间令人难以置信的深情,这在士麦拿城遭到洗劫后发生的一场大火中表现得尤为生动。在那场灾难中,菲里庇底斯和康斯坦莎撤退到了一艘
驱逐舰上。他们“唯一幸存的财产”便是一只装着那些玻璃杯的纸盒。康斯坦莎拼命保护着那只脆弱的纸盒。与此同时,菲里庇底斯则到处奔走着,寻找妻子,边呼喊着她的名字,“康斯坦莎”。由于“康斯坦莎(Constantia)”与
英语中“忠贞(Constance)”一词发音相近,所以,该场景的象征意义便是,菲里庇底斯既叫喊着妻子的名字,又在呼唤爱情的忠贞。当他们最终安全地相遇时,怀特这样描述首:“纸盒子在她的裙兜里,正随着她的呼吸在一起一伏地动着,看来,她决心不再放开它了。”借着这只纸盒和她呼吸联系在一起的情景,作者巧妙而又深刻地寓意着菲里庇底斯和康斯坦莎之间的爱情纽带再次,玻璃杯对菲里庇底斯夫妇来说还意味着生命的延续。康斯坦莎保护玻璃杯的努力固是出于她对丈夫的爱。但在她的潜意识里,她早已将玻璃杯视为与她丈夫共命运。
作品影响
《一杯茶》延续了怀特的这一“积念已久的执着”,揭示社会变革对人心灵的冲击。小说中的人物被萦绕的孤独感困扰,无助地渴求爱情并试图挣扎摆脱孤独,强烈地自省和反思追忆,经历了“爱死”到“爱生”的人性倾向的破坏和再生的过程,终究顿悟生活的真谛。
作者简介
帕特里克·维克托·马丁代尔·怀特(Patrick Victor Martindale White,1912-1990)
澳大利亚小说家、剧作家,生于
英国。1932年,怀特赴英国剑桥皇家学院研读现代语言,毕业后留英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服役于
英国皇家空军情报部门,赴
中东工作五年,1948年回澳大利亚定居,先经营农牧场,后专门从事写作。怀特的第一部小说是《幸福谷》(1939),成名作是《
人树》(也作《人之树》)(1955),这部长篇巨著获“澳大利亚的创世记”之称,给作家带来国际声誉。1973年,
莱斯利·怀特发表了他最著名的长篇小说《
风暴眼》,同年获
诺贝尔文学奖。怀特的作品有明显的神秘主义、象征主义和现代心理分析学说的影响。他善于运用意识流的手法,大跨度地将情节与人物内心活动编织在一起,细致深刻地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给人一种迷离变幻的感觉。他的小说大多篇幅浩瀚,用字冷僻,善于比喻和景色的描写。有人说他的小说是只有他自己才明白的天书,是文学味太重的散文。尽管对怀特的创作有争议,但评论界一致公认他是当今世界上富于才华并卓有成就的作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