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家淦
中国台湾地区前领导人
严家淦(gàn),乳名雨,字静波,号兰芬,东山严氏十八世孙,家字辈后人,1905年10月23日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吴县(今苏州市)的一个大家族,台湾政治人物,曾任台湾地区领导人。
27岁那年,严家淦放弃经商,身公职,加入铁道部“上海两路(京沪、沪杭甬)铁路管理局”,担任材料处处长。1937年冬,严家淦应徐学禹邀请前往福建省,任新组建的省营贸易公司总经理。不久,他先升任建设厅主任秘书,后接任徐学禹担任建设厅长,次年又任财政厅长。严家淦在福建的主要政绩是设计和推行“田赋征实”,这项政策后来成为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一项重要的财政政策。1945年1月,严家淦赴重庆市任战时生产局采办处处长。1945年10月,严家淦任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交通处处长。1946年4月,转任财政处处长。他于1948年协助陈诚,主持“币制改革”,发行新台币的举措稳定台湾省金融。
1950年1月26日,严家淦调升“经济部部长”。3月“行政院”改组,严家淦任“财政部部长”,4月兼“美援运用委员会(以下简称‘美援会’)副主任委员”。1954年严家淦任职台湾省主席。1954年11月,严家淦兼“国军退除役官兵辅导委员会主任委员”。1957年,调任“行政院政务委员”兼“美援会主任委员”。1958年再任“财政部部长”,主导推动外汇贸易改革,支持单一汇率的自由化政策,鼓励厂商外销,开启了往后数十年出口导向型的台湾经济。1963年12月,任“行政院院长”。1966年3月,任台湾地区第四届副领导人兼“行政院院长”。1972年,严家淦再次任台湾地区第五届副领导人。1975年4月,继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并任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1978年12月,他提名蒋经国任台湾地区第六届领导人,自己仍任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兼任“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会长”。
1993年12月24日,严家淦因心力衰竭经急救无效而病逝于台北荣民总医院,享年88岁。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05年10月,严家淦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吴县(今苏州市)的一个大家族,祖父严国馨是苏州地区有名的富商。严国馨共有五子,严家淦的父亲严良肱是严国馨的第五子。少时严家淦就读木渎小学,木渎小学毕业后,严家淦考入苏州东吴大学附中,1922年严家淦考入圣约翰大学,主修化学,辅修数学。1926年从圣约翰大学毕业后,严家淦进入上海的德记洋行工作,担任经理人。
弃商从政
1931年,严家淦放弃经商,跻身公职,加入铁道部“上海两路(京沪、沪杭甬)铁路管理局”,担任材料处处长。1937年冬,严家淦应徐学禹邀请前往福建省,任新组建的省营贸易公司总经理。不久,他先升任建设厅主任秘书,后接任徐学禹担任建设厅长,次年又任财政厅长。严家淦在福建的主要政绩是设计和推行“田赋征实”,这项政策后来成为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一项重要的财政政策。1945年1月,严家淦赴重庆市任战时生产局采办处处长,办理美国租借法案及中英、中加借款案。未久赴台,同年10月,严家淦任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交通处处长兼交通部特派员。
主持财政
1946年,严家淦就任财政处长兼台湾银行董事长,筹划建立台湾财政金融制度。1947年,严家淦出任台湾省政府财政厅长。1948年一度内调筹备设立行政院美援运用委员会委员。这一年,央行订定大陆金圆券对旧台币1.835元的比率,随着金圆券的溃败,连带影响了旧台币剧烈贬值,大陆物价一日数变,使得旧台币信用丧失尽。在此情形下,时任台湾省财政厅长的严家淦向省主席陈诚建言,改革币制箭在弦上,在严家淦的筹划下,1949年6月15日公布《台湾省币制改革方案》及《新台币发行办法》,催生了新台币,并以4万元旧台币折合新台币1元,在当年底之前完成了新旧台币的兑换。他协助陈诚,主持“币制改革”,发行新台币的举措稳定台湾省金融。1950年复为陈诚任“经济部长”兼“美援会”副主任委员,嗣任“财政部长”,初建财经班底。
1954年,严家淦出任台湾省政府主席,主持台湾省政3年。1957年,转任“行政院”“政务委员”兼“美援会”主任委员、“经济安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次年回任“财政部长”,主导推动外汇贸易改革,支持单一汇率的自由化政策,鼓励厂商外销,开启了往后数十年出口导向型的台湾经济。在1960年代,台湾外贸额从7亿美元升至40亿,年均经济增长10%,1970年台湾外贸首次出现顺差,出口导向经济成形。
行政院长
1963年12月,因陈诚蒋介石的矛盾,中国国民党对由陈诚任“院长"的“行政院”施行改组,蒋介石同意陈诚辞去“院长”一职,旋提名严家淦为“行政院长”。1966年,又被擢为所谓“副总统"兼“行政院长"。
1967年兼“国防研究院”副院长,长期主持台湾省财经事务,策划和制定多项重大财经法案,为台湾经济建设的主要设计师之一,财经系统也成型壮大。1969年6月,台湾“行政院”改组,“院长”仍由严家淦兼任。1972年再度任台湾地区第五届副领导人。
就任领导
1975年4月,继蒋介石之后出任台湾地区领导人,旋即领衔推举蒋经国出任中国国民党党主席暨中常会主席,拱手将最高权力转移至蒋经国手中,时称“蒋严体制”时期。
卸任让位
1978年5月,严家淦卸任台湾地区领导人,担任中常委兼“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主任委员,以中国国民党元老身份提供建言。同年7月,蒋经国核定由严家淦继续担任“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会长。同年10月,国民党中常会决定以严家淦为召集人,成立由7名常委组成的“提名审核小组”,负责对参加增额“国大代表”、“立法委员”党籍候选人审核、提名。同年12月,他提名蒋经国任台湾地区第六届领导人,自己仍任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兼任“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会长”。
1979年,严家淦被推为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1986年3月任“十二人革新小组”召集人,对政治革新要务进行研议。
人物逝世
1986年9月,严家淦猝患右脑溢血,左侧肢体瘫痪,从政坛隐退。1993年12月24日晚10时,严家淦因心力衰竭,病情转危,经急救无效而病逝于台北荣民总医院。终年88岁。
政治主张
两蒋时代,台湾在经济建设上有非常显著的进步,呈现出所谓“发展性独裁”的样貌。严家淦本人对财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有切身体会,他信奉凯恩斯主义,强调政府的经济职能。从1960年代开始,台湾当局开始全面经济改革。之后30年,台湾经济获得巨大成功,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由原来的农业地区,一跃而成为新兴经济开发地区。而作为后发经济体,其“政府”的角色至为重要。作为“政府”主导经济开发的知名财经技术官僚,严家淦是这个过程的全程参与者,在许多关键的节点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充当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在台湾经济起飞时期,以严家淦为核心,聚集了李国鼎、孙运璇、尹仲容等一大批财经良将,对台湾的币制、税收、外汇等一系列制度进行改革,奠定了台湾经济奇迹的基石。在这一系列经济改革之中,发行新台币被视为严家淦最重要的改革,他由此被称为“新台币之父”。
个人生活
严家淦从政之余,爱好广泛,他喜欢读书、摄影、音乐等等。
人物关系
严家淦前妻为东山首富叶铁生之女、中法银行买办叶振民之妹叶淑英,继妻刘期纯席锡蕃的外甥女。他与刘期纯结婚70年,育有柳五儿(严隽荣、严隽森、严隽同、严隽泰、严隽建)、四女(严隽华、严隽菊、严隽芸、严隽荃)。
人物故居
严家花园
严家花园位于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羡园街98号,始建于清乾隆,因最后一代园主姓严,俗称“严家花园”。前身是清代乾隆年间的苏州大名士、《古诗源》作者沈德潜的旧居“竹啸轩”。爱新觉罗·旻宁八年(1828),此园被木渎诗人钱端溪买下,钱氏叠石疏池,筑亭建楼,起名“端园”。光绪二十八年(1902),端园转让给木渎首富、严家淦的祖父严国馨。严氏买下端园后,由香山帮建筑大师姚承祖率领能工巧匠重茸一新,并改“端园”为“羡园”。抗战期间,曾一度被日军侵占,园内建筑遭严重破坏,严氏后人将废园卖与国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此开办了吴县农具厂,其产权为吴县农具厂所有,后由木渎镇政府收购,于2000年11月开始修复并开放。
尊德堂
严家淦故居尊德堂位于苏州中街路105号(原包街前4号),房屋建于民国期间,后由严良肱购买,建筑面积281.62平方米,占地面积140.81平方米。其故居房屋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属殖民地式建筑,二层楼房,混合结构,檐口和勌脚以简约的线条裝饰。外墙用灰色清水砖,采用全顺法砌筑,水泥浆勾缝。屋顶坡度平缓,铺筑红色平瓦。
人物评价
严家淦于台湾光复初期入台,历任地方和“中央”大员。不过,在战后台湾政治史上,他的存在感却不强,论者都把他当作一个不能左右局势的技术官僚对待。从台湾经济现代化历程来看,以严家淦为代表的大陆籍技术官员作用很大。(《台湾历史研究》汪小平 评)
严家淦以其“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从政风格,不仅使自己在台湾政坛的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能执无为、知所进退,深得做人为官之精髓,获得少有人及的政治声望。(《领导文萃》评)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弃商从政
主持财政
行政院长
就任领导
卸任让位
人物逝世
政治主张
个人生活
人物关系
人物故居
严家花园
尊德堂
人物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