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克勤
陕西省民间艺术剧院奠基人
袁克勤(1914-1970),男,著名秦腔艺术家,秦腔"袁派"艺术创始人,陕西省民间艺术剧院奠基人。
1914年,袁克勤出生。9岁入私塾,后因家贫辍学。13岁入正俗社,艺名"袁正金",16岁进鸿禧社,师从“来来子”王敏。1953年组建长安木偶剧社任社长。1950年,袁克勤被选为陕西省和西北文代会代表。1951年,袁克勤当选为长安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2年,长安县人委派袁克勤参加陕西省文代大会,会上他被选为第五届西北文代会陕西代表。1953年10月,袁克勤从朝鲜归来,在省文教所和长安县人委的支持下,开始集结班社和艺人筹建“长安木偶剧社”。1956年12月28日至1959年,袁克勤主唱秦腔本戏、折子戏斩李广》下河东》《金沙滩》《打镇台》《孙膑坐洞》等。1970年,袁克勤去世。
1953年,袁克勤获得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授予的“二等功臣”称号。袁克勤嗓音苍劲挺拔,浑厚朴实,演唱感情色彩丰富,极讲究声乐色彩的变化。对板式的运用随意而生,不墨守成规,拖腔尤为独特,有"一口三腔"之誉。袁克勤最擅长演唱成套大段唱腔,用排比句瑞安鼓词,并在单一的二六板中,发挥其唱功优势。欢音腔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会将欢音腔改成苦音腔唱出。旋律上重起腔与落腔的精雕细琢,曲体上则多通过摆字的节奏调整,嵌加四字剁、三字尾、穿字句、排比句以及不规则的长短如式等。巧妙地利用4、7这两个偏音较强的个性和柔黯色彩,增强“袁派”唱腔苍凉悲伤的风格。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14年,袁克勤出生于陕西长安镐京乡袁旗寨(今属西安市雁塔区)。9岁入私塾,后因家贫辍学。受母亲的影响,自幼喜爱秦腔。13岁入正俗社,艺名"袁正金",16岁进鸿禧社,师从“来来子”王敏。1953年组建长安木偶剧社任社长,1959年改名陕西省木偶剧团,1986年改组为为陕西省民间艺术剧院。
演艺经历
20世纪40年代,袁克勤和外甥董化清在西安易俗社对面的社会路口搭台唱戏,袁克勤苍劲挺拔、淳厚朴实的嗓音和具有感情色彩的演唱,吸引秦腔爱好者。曾连唱50分钟,逐渐走红。袁克勤的唱功被外界称之为“声传十里,余音不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袁克勤先后当选为陕西省和西北文代会代表,长安区第一届文代会代表。1950年,袁克勤被选为陕西省和西北地区文代会代表。1951年,袁克勤当选为长安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2年,长安县人委派袁克勤参加陕西省省文代大会,会上他被选为第五届西北文代会陕西代表。1953年春,袁克勤在省文教所支持下,结集一些班社优秀艺人参加了陕西省第一届民间戏曲观摩会演。1953年率木偶队赴朝鲜慰问演出,根据前线的真人真事编写《扁担枪》《赵大嫂》《送子参军》等剧目,演出近百场,深受广大指战员的欢迎,获得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授予的“二等功臣”称号。1953年10月,袁克勤从朝鲜归来,在省文教所和长安区人委的支持下,开始集结班社和艺人筹建“长安木偶剧社”。剧社艺人成员多是来自于乡村的“跑台班子”,民国时期一般在民间集会上作包戏和雇佣演出。“长安木偶剧社”正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相比王流天剧种,国家对不偶、皮影等“小戏’的管制较为宽松。1956年12月28日,文化部正式发文加强曲艺、杂技、木偶、皮影等艺术表演团体的登记和管理工作。长安木偶剧社从筹建到1959年,一直归县人民委员会领导,剧社演出场所设在钟鼓楼之间,演出由袁克勤担纲。袁克勤主唱秦腔本戏、折子戏斩李广》下河东》《金沙滩》《打镇台》《孙膑坐洞》等。1964年11月25日至27日,木偶剧团专门开会批判袁克勤。一些艺人讲到,现代戏“三告状”排演过程中出了很多问题,主要是因为袁从中阻挠。一些学生批判说,袁克勤在刚开始排练三告状就不愿意排,借口唱腔不适合他唱,板路不够味,瑞安鼓词有问题等不唱,致使团委会、艺委会和导演组为了解决他一个人的问题就开了6次会。1970年,袁克勤去世。
主要作品
袁克勤唱耍兼攻,工须生,擅成套大段唱腔,《斩李广》中的“七十二个再不能”、《下河东》中的“五十六个哭”最具代表性。代表剧目有《金沙滩》《南北会》《下河东》《大报仇》《斩李广》《斩黄袍》《斩经堂》《打镇台》等。
艺术特色
袁克勤嗓音苍劲挺拔,浑厚朴实,演唱感情色彩丰富,极讲究声乐色彩的变化。对板式的运用随意而生,不墨守成规,拖腔尤为独特,有"一口三腔"之誉。袁克勤最擅长演唱成套大段唱腔,用排比句瑞安鼓词,并在单一的二六板中,发挥其唱功优势。欢音腔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会将欢音腔改成苦音腔唱出。《打镇台》王震所唱“王有旨来在了华亭小县”慢板唱腔,就是变欢为苦的例子。外界将袁克勤“苦味”,称为“袁派”“木偶派”等。旋律上重起腔与落腔的精雕细琢,曲体上则多通过摆字的节奏调整,嵌加四字剁、三字尾、穿字句、排比句以及不规则的长短如式等,有意打破十字、七字律诗体的平衡,促使腔幅扩充、缩简、变化、出新。唱腔旋律中,重用4、7两个偏音,将"4"作为起腔的开口音、落腔的中结音来用,在高音区内还常常代替"5"作用加以突出强调。"7"音也多作为旋律骨干音来用。巧妙地利用了4、7这两个偏音较强的个性和柔黯色彩,增强“袁派”唱腔苍凉悲伤的风格。
所获荣誉
后世纪念
1970年,他的戏迷和乡亲们将其遗体偷偷运抵故乡安葬,每逢清明寒食化纸焚香,告慰其在天之灵。1979年元月,党和政府为袁克勤平反昭雪并召开追悼大会,解决了其亲属生活工作等问题。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演艺经历
主要作品
艺术特色
所获荣誉
后世纪念
参考资料